有關小學數學《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教學《長方形的周長》後,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有幾點體會頗深。
整堂課大致有以下幾個環節:
一是探究思考:什麼是長方形的周長?
課伊始,我在大螢幕上出示了一塊長方形菜地:①讓學生觀察並說一說這塊菜地一週的長度都含有哪些邊?請你邊說邊用手比劃一下;請你閉上眼睛靜靜地想一想。②請將這塊長方形的菜地畫在紙上。
這一過程,學生經歷了“看、想、說、畫”,完成了知識構建的“感知、建模、內悟”,形成了空間與圖形學習的“由形象到具體到再抽象”的思維過程。最終認識了“長方形的周長”。
二是探索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
1、如果分別用6cm、4cm表示你剛才所畫的'長方形的長和寬,你將會怎樣計算它的周長?(要求:想清楚,再說一說,先別寫。)
2、放手讓學生去計算。
至此,學生們都已經對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胸有成竹,非常清楚了,所以都很順利,興致也極高了。他們在互相探究、思考、討論並寫一寫的過程之中都有了各自的體會與理解,大致有以下的四種情況:
①6+4+6+4=20(釐米)(按順序把長方形四條邊的長度加起來)
②6+6+4+4=20(釐米)(先用長加長、寬加寬,再加起來)
③6×2+4×2=20(釐米)(6×2表示長方形的兩條長,4×2表示兩條寬,算出它們的和,就是這個長方形的周長)
④(6+4)×2=20(釐米)(6+4是表示一條長加一條寬的和,是這個長方形周長的一半,乘於2是整個長方形的的周長)
三是探索最佳化計算方法:請同學們仔細的觀察,認真地對比,看看你是否對這四種方法都有所理解,再想想自己最喜歡哪一種方法,以後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時喜歡哪一種方法就選用哪一種方法來計算。
四是拓展練習。(略)
我的體會:
一是知識的形成不應是給予,而應是探究獲取。以前教學這個內容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學生死記公式,那麼,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
二是倡導演算法多樣化更適合於學生的實際。對於這些三年級小學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既然有的學生心裡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演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其道理非常明顯,如果是學生們能總結出適合於自己的最好記、又實用的計算方法,那才是最有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