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個性化閱讀的教學體會

個性化閱讀的教學體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要十分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實踐中積極倡導個性化閱讀。

為落實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一要求,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求學生能夠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作出自己的評價,說出自己的體驗等等。的確,語文作為一種人文性學科,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等特徵,學生對語言的理解由於個性的差異而往往會出現多種答案,我們要鼓勵學生不滿足於一種結論,提倡多角度探索事物的本質。

這樣的要求對改變當前閱讀教學中的一言堂、唯標準論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既要落實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一要求,又不能矯枉過正,這確實很難把握。結合筆者平常的語文閱讀教學,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是引導學生感情朗讀,還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

現代心理學指出: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世界,都有屬於自己的感性世界和經驗世界,都有自己對事物的判定和辨別能力。由於個體認知水平的制約,有時對事物的判別又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荒謬的。正如一句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樣,不同的人自然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悟,但筆者認為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他決不是張三或李四。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決不能捨棄其本真而求其次。比如我在教學《觀潮》一文時,指導學生朗讀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的顫動起來。這一句時,本應要求學生讀得很有氣勢,可很多學生讀的結果是把那錢塘江大潮天下奇觀的氣勢也蕩然無存了。因此,我認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時候,一定要對文字的價值取向、人文內涵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和界定。切不可任意讓學生怎樣想就怎樣讀,教師的主導地位絕不可喪失。

二、是引導學生選擇有意義的材料學習,還是一味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

比如在學習一篇文章時,許多老師常說:你喜歡哪節就學哪節。這種說法之所以得到認同,是因為它賦予了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力,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無疑是教師用好教材的絕佳策略。但在操作中值得思考的是:那些學生不喜歡的內容該不該忽視?由於學生的'興趣、經歷等的不同,有些教材內容雖然優美,但學生不一定喜歡。這樣的內容難道不可以學嗎?《鯨》這一篇課文從鯨形態、種類、生活習性、鯨是哺乳動物四個方面來描寫鯨。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部分來展開學習。結果由於鯨的形態這一部分比較簡單,大多數學生都選擇了鯨的形態這一部分,而鯨的生活習性這一部分由於難度大一點,學生都首先捨棄了這一部分。學生這樣選擇避難就輕就很難達到原定的教學目標,難以深入理解課文,從而也難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是尊重作者的寫作意圖,還是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萊布尼茲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當然每個學生的個性也是千差萬別的。既然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該鼓勵學生對閱讀材料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我們的平時閱讀練習中,學生在讀完一篇短文後,經常會有類似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感受你懂得了什麼?之類的問題來檢驗學生是否讀懂了材料。學生們的答案可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了。為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們在評價時大都很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允許學生從各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哪怕個別不著邊際,只要他句子通順,無錯別字,都能獲得滿分透過。

筆者認為,多元解讀時既要激情燃燒,又要理性思考。

上述現象中,教師忽視了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我們雖然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張揚讀者個性,但也要避免偏見,隨心所欲。在解讀文字時,學生的閱讀和體驗可能存在偏差,甚至見解偏激,這在學習過程中是正常的、真正的認識。關鍵是我們老師不能拋開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無視學生認識的偏差,要把學生認識的差異及時地轉化為教學資源。在閱讀活動中調整學生的體驗,在生活、交流、碰撞中提高認識,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這樣才能有利於學生形成《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和初步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