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高中語文閱讀的教學方式探究

高中語文閱讀的教學方式探究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求教師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廣泛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領會語言規律,提高閱讀理解和鑑賞能力。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從如下幾個方面作適當探究。

一、設定問題情境,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當我們讀一篇文章時,如果是毫無目的地閱讀,那麼我們有時會感到茫然,而我們閱讀教學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所以在閱讀是帶著問題去閱讀,一邊閱讀一邊思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閱讀思考的習慣,積極、努力地學習提高閱讀能力。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課前都應該讓學生進行預習,把文章讀一遍,讓學生對文章所敘述的內容大致有個瞭解,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讀得多了,說不定就可以與作者心意相同,可以感受到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那分或悲或喜的情緒。很多的時候學生對於文章不夠理解,這並不是說明文章有多麼的晦澀難懂,而是學生沒有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文章的意蘊。當學生對於通篇文章有了大體的把握後,我們就要讓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精雕細琢地分析,細緻到對於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在此處有什麼獨特意味,以此達到對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思想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掌握,把文章分析得細緻入微,不差絲毫。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在講授一篇課文前,老師可以事先針對文章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在預習時思考,去理解文章的含義。學生透過這樣的情景設定,自己自主地去閱讀、思考、理解課文,閱讀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

二、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句話針對“講讀”模式的流弊,提醒我們:閱讀雖然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群體閱讀,但群體閱讀必須以個體閱讀為基礎,以發展學生個性為歸宿,把閱讀還給閱讀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獨立發揮,讀出個性來。由於學生的個人經歷、認知水平、心理素質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學生閱讀同一文字的感受也會出現差異,這就是閱讀的個性化。它受到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影響。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這種差異性區別對待,個別處理。“語言是人的個性賴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閱讀教學的個性化,不能簡單理解為使學生的閱讀水平整齊劃一,讓所有的學生都變為優等生,而是使優等生與後進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的提高和發展,提倡自由選擇。在實踐中,讓不同水平不同愛好的學生都能發揮特長。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以學生的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來加深其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感愛好,人的能力也是有差異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破除框框,讓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語文的美,去張揚個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讓他們各自獨特的個性與閱讀文字得到融合。

三、注重學生的思考提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主動探尋就涉及到思考、提問,問題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知識只有圍繞問題展現出來,才能很好地被學生理解和接受,進而成為學生內在精神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問題又是教學活動的歸宿。教學的最終結果絕不是用傳授知識去完全消滅問題,而是在初步解決已有問題的基礎上引發更多、更廣泛的問題,從而促使學生的認識向縱深發展。要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就一定要加強方法的指導,而不能純粹地由學生信馬由韁地發散思維,教師在這裡就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從各個方面去思考。首先是對重點詞句或者優美語段提問。閱讀文章總是從詞語到句子,從句子到段落,一邊閱讀,一邊把文章的各個詞語、各個句子、各個段落的內容聯絡起來,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遇到語言優美、辭藻華麗的語段,學生往往首先是驚歎,然後暗自神傷,接下來一步很重要,可能會有少部分學生把它抄下來,經常翻看,進而試著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這方面主要是就閱讀的實用性而言的。就閱讀教學而言,如果對部分語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響對文章整體的理解。因此,對重要語句、優美段落的理解或質疑,無疑是閱讀的基礎。轉對語句、段落的隱含義的理解,一不能離開特定的語境,二不能忽略寫作的背景,切不可斷章取義、望文生義。因此,在品讀課文重點句段時,尤其要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遇到和日常生活、日常概念、科學觀念等不一致的情形,產生疑問;讓學生面臨需要加以解釋的事實,產生疑問;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提出新設想,並檢驗設想,進而產生疑問;引導學生在比較、對照事物和現象的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

四、提升教師的自身素養

語文教師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如果老師缺乏人文意識以及審美意識,那麼其教學就會缺乏激情,就不能深刻理解教材,教學就會枯燥無味。比如說,在聽莫泊桑《項鍊》(蘇教版高一)這節閱讀時,這位新老師為了減少出錯,大多數時間是在自己分析課文,告訴學生各種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只是少部分時間讓學生自己進行閱讀和分組討論。儘管使用了一定的教學手段,但是由於學生的學識和經驗畢竟是有限的,只總結出來瑪蒂爾德的虛榮和她的堅毅與果敢,以及人性的複雜性和多重性,但老師並沒有進行深一步的引導,沒有引匯出更為深層的當時社會根源,也沒有引導學生客觀地看待資本主義社會;更沒有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審美體驗,也沒有對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產生影響,才智枯竭、思維鈍滯,也就更提不到發展和創新了。雖然該講的確實都講了,但是學生聽進去的又有多少?再加上高中階段的學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老師一味地講,不去了解學生的看法,又只注重技巧的講解,不去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的情感世界又怎麼會豐富起來呢?

現在我國的教育正在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自我發展的機會。在實施《新課標》所倡導的課內向課外延伸的教學思想的過程中,我們應端正我們的觀念,走出誤區,以學生為主體,找到更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給學生更多的指導,解答他們的困惑,適應新的教學評價。讓他們揚起興趣的翅膀,翱翔在語文浩瀚的海洋裡,到達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