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活動教學設計
知識要求:
1.瞭解農業的投入-產出因素及農業生產的特點
2.瞭解農業的幾種不同的分類及其特點
閱讀要求:
《農業的發展歷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學重點:農業生產的特點及各種型別的特點
教學難點:農業投入-產出模式與生產系統的經濟效益
教具:投影片
課型:新授課
教法:談話式討論教學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上冊,我們研究探討了目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陸地環境,那麼,人類與環境之間存在著什麼關係呢?
1.人類和一般動物的生命活動的維持,都需要進行新陳代謝。這就決定了需要環境提供生存的場所,即含有一定媒質(空氣、水等)的空間;需要提供滿足生存的物質基礎;也需要環境具有容納、清除代謝產物的能力。
2.人類與一般動物又有很大不同,一般動物只是以自身的存在及生命活動來改變自然環境,而人類卻能利用自己創造的工具,透過勞動,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並且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人類利用自然的範圍在不斷擴大和加深。因此,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更加密切、更加深入。
①人類透過生產活動,從環境中輸入物質和能量。
②人類透過消費活動(生產消費、生活消費)使產品消耗、轉化,以廢氣、廢液、固體廢棄物、熱、噪聲、電磁波等形式,把廢棄的物質能量輸出給環境。
③人類透過自己的發展活動(生產、消費)作用於環境、改造環境。
④環境把它所受的影響反過來作用於人類本身,這種作用叫反饋作用。
⑤人類社會就是在與環境密切聯絡、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關係中不斷向前發展的。
[小結]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是透過人類的發展而建立和深化的。人類的發展活動包括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而人類的生產活動方式主要有: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等,所以,也就是說,人類透過具體的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等人類活動方式與地理環境之間建立關係。
就農業生產活動而言,一定地域的人們,利用自然發展農業生產,但進行農業生產有多種選擇,是發展種植業還是畜牧業?是種植小麥還是水稻?就需要進行選擇。如何選擇?來安排農業生產活動,本節課開始,我們就來逐一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新授]
一、農業的概念
1.農業: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這就是農業生產活動。
2.廣義的:農、林、牧、副、漁
狹義的:種植業
二、農業生產的特點
1.地域性──“因地制宜”
(1)農業生產的物件-動、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不同的光、熱、水、土及地形等自然條件;
(2)世界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和國家政策差別很大。
[舉例]如我國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麥;南方的甘蔗、北方的甜菜
2.季節性和週期性──“不違農時”
(1)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具有一定的規律
(2)影響動植物生長、發育的自然因素隨季節而變化,並有一定的週期。
[舉例]華北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三、農業生產的性質
1.農業生產物件──動、植物,是有生命的物質
2.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密切結合的物質生產過程
[比較農業生產物件的生長、繁殖過程與一般動、植物的區別;判定農作物是否屬於自然資源及其理由。]
以小麥為例:小麥的發芽、出苗、拔節、抽穗、開花等自然再生產過程,無時無刻不受自然條件(光、熱、水、土)的影響;另一方面又自始至終在人類的干預下進行育種、犁地、播種、除草、灌溉、施肥、收穫等一系列人類的生產活動,即經濟再生產過程。而這些社會的生產活動(或生產過程)又無時無刻不受著民族習慣、歷史基礎、勞動力、國家政策、措施、工業、城市的發展、技術改造等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
農產品不屬於自然資源,因為農產品的獲取,除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而具有自然屬性外,同時還受多種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如勞動力、資金、技術的投入等,所以不具備“自然屬性”,因此不是自然資源。
①所謂自然再生產過程,指作為農業生產物件的動、植物必須依靠一定的空氣、陽光、水和各種養料,經過自身的“加工”,使其生長、繁殖,從小到大、從少到多的過程。
②所謂經濟再生產過程,指農業生產還必須依靠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即需要有一定的投資才能獲得必要的產品,也就是需要一個經濟再生產過程。
③農業生產的動、植物生長過程,不同於自然界一般野生生物自發的生長、繁殖的過程,而是自始至終在人類的.干預下進行的。它以經濟再生產過程與之區別。
④農業生產以自然再生產過程區別於國民經濟其他部門。
[閱讀材料]《農業的發展歷史》分析不同歷史時期農業投入與產出的差異
四、農業的投入和產出
1.農業的投入-產出因素
自然條件:熱量、水、光照、土壤、地形等
勞動力
生產資料:動植物(或種子)、農具、化肥、農藥等
科技
產出:農產品
2.農業的投入-產出與生產系統的經濟效益
光照、熱量、水分、土壤、地形等自然條件的合理配置、利用。
增加農業的投入,如:生產資料投入和科技投入,主要是為了提高農業的產出,提高生產系統的經濟效益。
3.農產品的重要性
(1)為人類提供吃、穿、用的物質資料,保證全社會人們的需要。
(2)為其他部門的發展提供:勞動力、糧食、副食品、原材料、工業品的消費市場。是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基礎。
五、農業的分類
1.按生產物件分類:農(種植業)、林、牧(畜牧業)、副、漁
2.按投入多少分類:粗放農業、密集農業
密集農業,又稱集約農業,並可分為勞動密集型農業(如亞洲的水稻種植業)、資金密集型農業(如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
3.按產品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商品農業
4.農業地域型別: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內形成的比較穩定的、成型的、區域性的農業生產型別。對於世界範圍內的農業地域型別的劃分,尚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劃分為12種。課本上重點介紹了幾種。其中又可劃分為種植業、畜牧業兩大基礎部門以及混合農業。
[小結]不同地域的農業生產型別和特點都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是因為各地影響農業生產的條件不同,即農業區位因素的不同。那麼如何合理進行農業區位的選擇。下節課繼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