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1

作為教師,對於聽評課並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學中,既是教師的必修內容,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高度重視。每個學期,學校都會給教師佈置聽課任務,並要求各個教研組認真組織評課活動,以期促使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而應如何聽評課,則一直是教師心中的一個盲點。現實中,學校規定每位老師每週或者每學期都要堅持聽課多少節,至於效果就很難預料了。老師完成任務也罷,真正學習也罷,都會鄭重其事地提著椅子、懷著課本去聽課。至於聽什麼,如何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評課也是一樣,同科老師往一塊一湊,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於這節課的優缺點,老師們卻大多隻談優點,至於缺點則諱莫如深了。個別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說閒話。因為在他們心裡,只要完成了學校佈置的任務就可以,聽課、評課只是搞搞形式、擺擺樣子罷了。想想我們老師,一學期聽了很多課,但大多數老師只是簡單記錄一下教學環節,課堂反映,教學設計是否合理以及學生的課堂回答情況。教師評課方向不明確,而且教師聽課關注更多的是教學設計和教師的課堂活動,對學生的學情則很少關注甚至忽略。

這學期,利用閒暇仔細閱讀了《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書中列舉了課堂觀察框架,課堂觀察的工具,從學生學習的緯度、教師教學緯度、課程性質緯度、課堂文化緯度四個方面詳細列舉。對教研組研究活動提供了內容基礎,教研組可以基於課堂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規則開展日常性的觀察活動,各自承擔相應的職責,然後規範地開展聽評課活動。有助於保持一種長期的合作關係,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會更快。讀來深受啟迪,頗感獲益匪淺,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的聽評課方法。教學底線、評課標準、觀察點、觀察量表等等,一個個嶄新名詞的出現,標誌著一種新的聽評課正規化的創新,在我們感到新鮮的同時,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謝崔教授及其合作團隊的貢獻,使我們對聽評課有了新的審視,並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設想。如下,就讀書並聯系自身實際談點拙見和體會。

一、課堂觀察的作用

課堂觀察是透過對課堂的執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的一項專業活動。它要求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的感官和輔助裝置,直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作相應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師日常專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就是說,課堂觀察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透過課堂觀察,我們可以得到寶貴的資源,可以由別人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進而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還可以得到寶貴的用於研究的資源。無論我們是聽課者還是授課者,都可以就自己所處的教學階段,根據自己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從而達到汲取別人的精華,去其糟粕,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技能的目的。

二、課堂觀察的基點

課堂觀察應該著重關注學生如何學、會不會學、學得怎麼樣。而關注學生則應側重於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研究學習。對此,在上學期的歷史學科會上,於老師就已經引導我們學著使用課堂觀察量表,只是很多老師剛開始用起來不是很熟練,甚至不是很瞭解它的用途,沒能真正發揮觀察量表的作用。讀了《走向觀察》這本書之後,我終於領悟到:課堂觀察的起點和歸宿都是指向學生的課堂學習和改善,無論是教師行為的改進、課程資源的應用,還是課堂文化的創設都是以學生課堂的有效學習為落腳點。比如:觀察框架中提到的:有多少學生傾聽老師的講課?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有多少?自主學習的形式有哪些?自主學習有序嗎?學生清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等等,都是圍繞學生的學習設計的。

三、課堂觀察的合作

讀了《課堂觀察》這本書之後,才明白:集體智慧的偉大。聽課中,想方方面面記錄完整很困難,面對複雜的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只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節課觀察全面、完整。我們在平日的聽課中要學會使用課堂觀察量表。在觀察中平等對話、在對話中進行思想碰撞,探討課堂教學,學些專業問題,開展多樣的討論方式。

反思自己以往的聽課,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效率低下”,“隨意性較大”,往往評價不深入、不透徹、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導作用,現在想來是多麼地幼稚。讀了《課堂觀察》這本書,讓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拓寬了思維,更新了思路,明確了方向。在《課堂觀察》這本書中,就如何改變聽評課存在的問題,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轉變:簡單變複雜、對立變理解、業餘變專業。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變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要考慮個體、時間、空間、情境等多種因素,把小整體放到大整體中去思考。必須正視教學的複雜性,以發雜的思維和觀點去看待教學活動。無論是聽評課的動機、過程還是結果,都要主張多樣性的統一,並且多樣性之間必須要有必要的張力。“還應該從對立思維改變為理解思維。”

崔教授強調,參與聽評課的人需要考慮以下三點:

一是基於“現場”,要充分考慮時間、空間、資源等因素就此課論此課,不要作過多的類推或假設。

二是要充分考慮教師本人的獨特性,挖掘上課教師好的東西,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是在評課時,談到存在的問題,最好“體諒優先”,要有證據、有針對性、有建設性地提出問題並共同探討解決方法。“除了在態度方面的改變外,最需要改變的就是“用業餘的思維活方法處理專業的事情”。傳統的聽評課中,缺乏聽評課的專門知識與技能,也缺乏專門的“聽課人才”。

其實,有了上課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於就有了聽評課的能力。崔教授建議,一是要注重對“聽評課”的研究;二是需要對教師進行專門的教育或培訓;三是要明確聽評課的主體應該是教師特別是同科教師,而不是誰都可以充當聽評課者。對此,我深感責任重大,反思自己的聽評課,往往是聽的多,而研究少。缺乏應有的理論培訓,能力不足。對於非專業學科涉獵少,把握不夠。今後,應當在學習專業理論的基礎上,加強對聽評課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學習各學科的專業知識,瞭解各學科的特點,掌握各學科的評價要求,從而在聽評課中,觀察到位、評價滲透、指導有力,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推動教師專業成長,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加快學校內涵發展。

四、評議課堂的要求

作為聽評課者,在肯定教師長處的基礎上,要學會更深入地分析問題,作為教師,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博採眾家之長,完善教學行為,促進教學創新。感謝為本書付出辛勤汗水和心血的老師,讓我體會到教學不能總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有創新精神,要注重課堂研究,要給課堂注入全新的血液,使課堂成為研究的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成為學生能力發展的課堂;感謝本書,讓我明白,聽評課要去掉空話、套話,不要感情用事,人情用事;要學會課堂觀察方法,要把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到一種科學研究的層面上來,用資料來說話,重理性分析,要求教師科學地處理資料,並進行合理推理,得出科學的論斷,從而用來總結和指導教師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來越覺得,一名好老師、好領導,不僅需要有淵博的知識,滿腔的熱情,更需要有專業知識。時代呼喚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師保持一種“不老”的心態,時時創新,才能全面推動教育發展。教師不僅應該成為教育者,更應該成為研究者,讓我們為了學生的發展積極行動起來,讓聽評課更規範、更有效。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2

本學期拜讀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編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目的是學習借鑑他人的經驗和方法來改善我校教師聽評課的方式,從而提高教師的課堂效益。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它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專案“素質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專案“基於理論與實踐對話的教學創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華東師範大學“985工程”二期哲學社會科學“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成果之一。該書共有四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記錄了浙江省餘杭高階中學與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聯手,在課堂觀察的研究與實踐中所經歷的思考,所經歷的喜悅,所經歷的不平凡的歷程;第二部分“問題解答”。該部分選擇了20個問題,用問答的形式,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課堂觀察的概念、意義、操作技術與流程、侷限性,以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第三部分“正規化創新”。這一部分的核心是《課堂觀察框架(第三版)》和部分觀察與記錄工具,這是該書的精華部分,也是該書的創新。第四部分“課例研究”。該部分呈現了完整的課堂觀察活動過程,它是課堂觀察研究的實踐層面意義上的延伸。

讀完這本書,我對“課堂觀察”這種嶄新的課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瞭解,原本心中的一些疑惑也得到了解答,心中有了一些感悟。課堂觀察,顧名思義,就是透過觀察,對課堂的執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課堂觀察是一線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直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的分析、研究。

如何讓聽課起到最大的效果呢?以往的聽課方式就是坐在教室裡看任課教師的表現。我們常常被執教教師淵博的學識,動人的語言,精巧的設計所打動,很少觀察學生的表現怎麼樣,也很少去關心這節課目標的達成度怎麼樣。聽完課評課的時候,大多是說些套話、空話,主要講優點常常是老師們的做法,提出意見的也是哪個環節設計得不好,哪些語言不夠貼切,對一節課的'評價通常就是“這節課講得太好了”,“這節課某個環節是否這樣設計更合理”等等,這些都說明了我們聽課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教師單方的行為,沒有對學生的學習給予足夠的關注,評課形式化,有時缺乏有證據的觀點,漫談式、即席發揮話語過多等。

而新的聽課評課是聽課之前要進行課前會議,聽課人與上課人進行課前溝通和交流,對聽課觀察點與課堂教學設計互相交換意見,來提高上課人的課堂教學效率。授課老師對本課的內容,想讓學生明白什麼?重點、難點在哪裡?準備如何解決?以及學生的分佈情況做清楚的說明,聽課老師心中有數,做到有“備”而聽,選擇自己的課堂觀察點和觀察位置,課堂上有目的的觀察,從思想上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評課的時候用相關的資料來說話,重理性分析,有助於授課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也利於聽課教師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評課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進步的過程。

“聽課要有觀察點,透過課堂的觀察點去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改進教學。”這是我讀完《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本書後最大的收穫。以前的聽評課總以為課前準備只是授課者一個人的事情,聽課時間一到只要拿著一支筆和一本“聽課筆記”,提著凳子做到人家的教室聽就行了,課堂上只是關注老師的“表演”,而在整個聽課過程中,我更像一個記錄員,在蒐集老師的講課內容。聽課後對於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也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只能對老師的課堂設計作出大概的評價。而讀了《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本書之後,我終於明白了我們聽課觀察的載體雖然是“課”,但關注點卻是課堂教學中的“真實問題”,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困惑,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師專業能力的問題。評課應是基於對課堂“教”和“學”行為的細緻觀察,然後對課堂中出現的真實問題作出多角度的解釋。

“聽課就是為了蒐集證據,評課就是基於證據的推斷”,我明白了我們聽課所蒐集的證據不是為了給講課的老師品頭論足,更不是一場表演,而是用資料說話,用事實說話,令授課者信服。它打破了傳統的憑印象評課方式,重證據,用證據支撐自己的理論和觀點。給講課教師基於事實的依據、基於數字統計,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議。聽課的老師在用心的品味與鑑別他人課堂的同時,也把自己的課堂教學拿出來自我對比,取人之長,為我所用,從而不斷自我充實、自我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我想學無止盡,教同樣如此。“教育”始終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透過閱讀《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我又學到了很多新的東西。我期待課堂觀察能真正地幫助我認識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定位,提高自己對課堂教學、對整個教學流程的思考能力,在汲取他人經驗的同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技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3

作為教師,對於聽評課並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學中,聽課是教師的成長的過程,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手段。現實中,學校規定每位老師每週或者每學期都要堅持聽課多少節,寫多少聽課記錄。就是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任務。至於聽的過程,評課的過程、效果如何,都沒有去探討。評課都是同科老師往一塊一湊,簡單分析,至於這節課的優缺點,老師們卻大多隻談優點,缺點則很少觸及了。從教育學的角度來分析,上好一堂課的標準不僅要看是否完成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而且還要做到教學目的明確、講授內容正確、教學方法恰當、課堂組織得好、師生積極性高。我們聽課評課的時候也是規定了這幾方面的標準。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分成四個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記錄了浙江省餘杭、北京海淀、寧夏銀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課堂觀察的研究與實踐中所經歷的思考,所經歷的不平凡的歷程;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個教研和課堂教學方面的問題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第二部分“問題解答”。該部分選擇了20個問題,用問答的形式,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課堂觀察的概念、意義、操作技術與流程、侷限性,以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這對教師形成正確的觀念並在這種指導下的行動有重要意義。第三部分“正規化創新”。這一部分的核心是課堂觀察框架和部分觀察與記錄工具,這是該書的精華部分,也是該書的創新。介紹了課堂觀察的4個維度—20個視角—68個觀察點。讓我明白瞭如何去聽課。第四部分“課例研究”。該部分呈現了完整的課堂觀察活動過程,它是課堂觀察研究的實踐層面意義上的延伸。

讀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編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既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的聽評課方法,又接觸到了教學底線、評課標準、觀察點、觀察量表等嶄新名詞,透過這本書,我進一步意識到課堂觀察的目的,對於聽課的人來說,我們去聽別人的課,要明白聽課的目的,當課堂結束時,我們在別人的課堂中能得到哪些東西?這才是聽課最為根本的目的。對教師而言,在平時教學實踐中,在聽課的時候重要的是學習他人的課堂經驗;同時反省自己的課堂,充分認識到自己課堂的優點和缺點,是學習他人的課堂經驗與拓展自己的課堂優勢的前提。當然我們平時在聽課時可能還做不到這些方面。達不到那麼高的要求。但是從以下的三個方面去準備,可能效果會好一點。

一、要做好聽課前準備

要想從別人的課堂收穫點東西,就必須要做好聽課的準備,聽誰的課,聽什麼內容,與上課人進行課前溝通和交流,對聽課觀察點與課堂教學設計互相交換意見,來提高授課人的課堂教學效率。

授課老師對本課的內容,想讓學生明白重點、難點在哪裡?準備透過自學解決?以及學生的分佈情況做清楚的說明,聽課老師心中有數,做到有“備”而聽。選擇自己的課堂觀察點和觀察位置,作好記錄,評課的時候用相關的資料來說話,把自己的獨特見解發表出來,對授課老師有幫助,也利於聽課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聽課中做好專業的觀察和記錄

教師聽課一定要認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於表面形式。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用耳朵聽,還要仔細觀察思考。既要觀察教師的教,又要觀察學生的學,做到二者兼顧。觀察教師對教材的鑽研程度,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法學法的設計,教學基本功的展示等。還要看學生的學,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習積極性的高低,看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看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結合程度。當然聽課也不能面面俱到地關注課堂上的每個方面。不同的教師和不同的學科都應該有區別。對了解的教師,熟悉的班級,重點在其課堂上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於優秀教師的展示課,應該抱著學習的態度著重觀察其教學風格及其相應的學術思想在課堂的體現。聽課應詳盡記錄課堂的教學過程,也可以記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聽課要有觀察點

透過課堂的觀察點去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改進教學。這是我讀完這本書最大的體會和收穫。教師聽完課後不能以寫好聽課記錄就沒事了。應該仔細研究課堂,把所聽的課在腦子裡反覆回憶,應進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聽課記錄,找執教者交談,或者將不同教師相同內容的課進行比較,甚至可以將他人執教的內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長,為我所用,從而不斷自我充實、自我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透過課堂觀察,我們可以得到寶貴的資源,可以由別人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進而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還可以得到寶貴的用於研究的資源。

所以今後我們應該在學習專業理論的基礎上,加強對課堂觀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學習本學科的專業理論知識,從而在聽評課中,觀察到位、評價有效、提高自己對課堂教學、對整個教學流程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