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廣西北海市屆高三年級第四次月考歷史試卷

廣西北海市2018屆高三年級第四次月考歷史試卷

一、單選題

“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國民黨人攻下了長沙、嶽州、武昌和漢口。1927年春他們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個中國北方都歸他們統治了。”與這則新聞報道相關的中國政局變化的資訊是

A、國民黨反袁鬥爭取得勝利

B、北洋軍閥的統治基本結束

C、日本侵華受到了有效遏制

D、南京臨時政府統治的建立

1958年一則新聞報道稱,某縣一農業社創造了平均畝(0.067公頃)產36956斤(18478千克)的驚人紀錄。來自各地的參觀者普遍認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這

A、顯示出農業合作化運動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

B、體現了集體經營對提高生產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學技術進步極大提高了糧食產量

D、折射出人們改變經濟落後面貌的迫切願望

康德說:“Saperaude!……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其中“Sapereaude!”的含義可能是

A、“人類是天生社會性動物”

B、“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C、“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

D、“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並得到幸福”

孫中山認為:“自世卿門閥舉薦制度推翻,唐宋厲行考試,明清峻法執行,無論試詩賦、策論、八股文,人才輩出;雖所試科目不合時用,制度則昭若日月”。唐宋至明清之間的考試,不符合此評價的是

A、選才制度的程式公正

B、科目一直不合時用

C、試題的體裁屢有變化

D、選拔出了很多人才

有學者指出:事實上農民遠非如許多人想象的那樣是一個制度的被動接受者,他們有著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們一直有著“反道而行”的“對應”行為,從而以不易察覺的方式改變、修正,或是消解著上級的政策與制度。下列史實中,最能佐證材料觀點的是

A、發動農業合作化運動

B、“大躍進”運動的掀起

C、確立了人民公社體制

D、農業生產責任制萌發

托馬斯?弗裡德曼認為:在全球化第三階段,個人成為了主角,膚色或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不再是合作或競爭的障礙。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和印度的人們可以輕鬆實現自己的社會分工,世界變平了,從小縮成了微小。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場形成

B、資訊科技應用

C、交通工具革新

D、美蘇冷戰結束

1983年4月國務院在《關於城鎮勞動者合作經營的若干規定》等檔案中規定:允許個體工商戶購買機動車船從事客貨運輸,允許長途販運和批次銷售;個體戶可以起字號、刻圖章,在銀行開立賬戶等。這一措施

A、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B、實現了城鄉之間的人員交流

C、活躍了城鄉商品市場

D、建立起市場經濟新格局

1981年,里根總統開始對國有企業進行整頓和調整。進入21世紀之後,小布什政府將“競爭招標”私有化新理念擴充套件到了國有企業和政府改革當中,美國國有企業進人私有化改革的新階段。這些措施

A、有利於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B、強化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C、均完全擯棄了凱恩斯理論

D、是對生產關係的區域性調整

天津著名中藥企業達仁堂如今已有百年曆史。20世紀50年代納入國家集中統一管理後,原有分號與其全部脫鉤,達仁堂只管生產,不管銷售。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發展中,該企業曾一度“拔劍四顧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統一管理使企業失去活力

B、企業產品質量下滑

C、企業失去分號,力量削弱

D、企業尚未適應市場經濟

從商周到秦朝我國政治制度變化的突出特點是

①由貴族政治變為官僚政治

②以君權為中心,權力高度集中

③削弱地方,加強中央權力

④血緣政治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我國“一五”計劃實施過程中,民用工業企業中分別有50個部署在東北地區,32個部署在中部地區;國防工業企業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區。國家調整工業佈局的主要目的在於

A、充分利用原有工業基礎B、推動經濟均衡發展

C、打破西方對華經濟封鎖D、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

清朝雍正帝統治時,創立軍機處。關於設立軍機處的理解,正確的是

A、從此使內閣成為法定最高行政機關

B、取代議政王大臣會議成為中樞決策機構

C、機構簡單,有官無吏,行政效率低

D、面聆皇帝旨意撰擬機要文書強化了皇權

二、非選擇題

(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西方的崛起曾被視為世界歷史中最引人入勝的歷程之一。這一程序起始於民主與哲學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出現,繼之以中世紀歐洲的君主制和騎士制度,經過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結束於西歐和北美對全世界軍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人們只有在遭遇歐洲探險或被殖民時才會被提到,他們的歷史也就是從歐洲的接觸和征服才開始的。

然而,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一些歷史學家對上述概括提出了顛覆性的認識。他們認為在1500年前後的經濟、科學技術、航海、貿易以及探索開拓方面,亞洲與中東國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領者,而那時歐洲剛走出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時期。這些歷史學家認為,當時的歐洲要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地方的許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趕上並超過那些領先的亞洲國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較晚才突然發生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歸功於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僅僅取決於歐洲本土發生的事情

——摘編自傑克·戈德斯通《為什麼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請評述材料中關於西方崛起的觀點。

(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著名的《什麼是啟蒙》中,康德把它簡要形容為可以自由地運用自己的智力。“我聽到人們在所有方面都大聲地喧囂:不要爭論。官員說:不要爭論,執行!稅務徵收人說:不要爭論,繳錢。牧師說:不要爭論,信仰。”同他們針鋒相對,康德回應說:“要勇於認識!要有勇氣運用自己的智力”

——《西方文明史:延續不斷的遺產》

結合材料與所學世界近現代史相關知識,圍繞“要有勇氣運用自己的智力”,自行擬定一個具體論題,並加以闡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