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
一、選擇題
史學家錢穆曾說:“從前封建時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開的關係,現在則不然了。組織政府的是一個一個人,不再是一個一個家。”這一變化
A、促進了“民本”思想的產生
B、形成了“家國一體”的觀念
C、推動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D、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
“中國式建築是凝固的思想意識形態,太和殿內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個高約兩米的基座上,使御座從平地生起,猶如須彌座託著的太和殿的縮影。”這體現的政治思想是:
A、君權神授
B、天人合一
C、大一統
D、皇權至上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在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以及有關封禪和“焚書”等重大問題上,秦始皇都交給群臣討論,最後由皇帝裁決。這種議事制度被稱為朝議制度。下列關於這種制度的說法,錯誤的是
A.朝議有助於提高決策水平
B.朝議有助於減少君主決策的失誤
C.朝議是一種民主決策形式
D.朝議對君主專制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度。郡守和縣令的產生方式是
A、世代相襲
B、考試選拔
C、地方推薦
D、皇帝任命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後,設定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囂任南海郡郡尉統轄番禺、四會、龍川、博羅4縣,郡所設在番禺(今廣州)。根據秦朝制度的規定,與任囂有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A、職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襲
B、他和諸侯一樣擁有封地
C、事實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長官
D、無權任免轄區內的縣令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殿警衛,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應,宗正管皇帝家族和親戚等。這反映了中國古代政體的本質是
A、職分細化,各負其責
B、家國一體,君權至上
C、選賢舉能,唯才是用
D、官員眾多,政務繁雜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基於此種認識,秦朝採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縣制
C、三公九卿制
D、皇帝制度
認真瞭解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後你發現,其基本特徵是
A、權力的高度集中
B、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C、以神權強化皇權
D、“家天下的皇位繼承製”
有學者把先秦到秦朝的歷史總結為“方國一王國一帝國”(“方國”就是活動在一定區域內,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牢固的部落集團)。這一變化實質上反映出
A、最高統治者開始建立皇帝制度
B、周邊王朝完全臣服於秦王朝
C、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形成
D、中央政府統治範圍極大擴張
秦朝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雖然僅僅有15個年頭,但它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這是因為秦朝
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現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
②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③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④徹底廢除了依據血緣關係世襲國家權力的承繼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秦始皇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曆史發展產生的最重要的影響是
A、維護了國家統一
B、發展了社會經濟
C、防止了外敵侵略
D、加強了民族團結
秦朝時的軍國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進行朝議,最後由皇帝裁決。這做法使
A、中央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
B、君主專制造成的決策失誤有所減少
C、君權在事實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觀念開始滲入到政治體制
《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寫道:“這個制度延續到了漢代作了一定程度的妥協——因為有一批其權力嚴格受到限制的王國當時容許與數目遠為眾多的郡一起存在。此後,這個制度成了後世王朝的典範(但又稍有修改),最後演變成現在仍在實行的省縣制。”據此分析可知,“這個制度”及其在漢代的“妥協”分別是
A、分封制、郡國並行制
B、郡縣制、世官制
C、郡縣制、郡國並行制
D、郡縣制、行省制
秦始皇“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在咸陽為他們建造了新的宮殿把他們置於中央政府的監視之下。秦這樣做從根本上是為了
A、集中全國優勢人才資源
B、實現權力和社會財富均衡分配
C、促進咸陽經濟發展
D、全面推行郡縣制,鞏固秦統治
在阿房宮遺址出土的一塊秦磚上,有以小篆刻寫的“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十二字。其中“海內皆臣”最能表明秦朝
A、國家統一
B、經濟繁榮
C、文化統一
D、百姓安居
據清人顧棟高考證:“魯在春秋實兼有九國之地,齊在春秋兼併十國之地,晉所滅十八國楚在春秋吞併諸國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併六國之地。”這種現象對中國發展程序的推動作用是
A、使中國實際上處於分裂的狀態
B、加速了中國的封建化程序
C、加速了國家向統一的方向發展
D、促進了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評價秦始皇廢封建、行郡縣說:“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縣制為“公天下”之開端,主要體現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屬民
B、更有利於皇帝集權
C、制度法令的統一
D、依據才幹政績任免官吏
《漢書·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皆秦制也。”材料中的“秦制”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郡縣制
D、分封制
早期國家出現的突出標誌是
①金屬器具的使用
②貧富分化的產生
③文字的成熟
④城的出現
⑤禮制的初步形成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④⑤
走進孫中山故居,就會看到先生題寫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彰顯了先生的偉大胸襟。在歷史上,也曾存在“天下為公”的局面,但後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改變這一局面的人物是
A、禹
B、啟
C、商
D、湯
在商朝,“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說明商朝時
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動
B、對外戰爭是唯一的政治活動
C、王權具有神秘色彩
D、負責祭祀占卜的官員政治地位最高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這說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物件是
A、先代貴族
B、開國功臣
C、王室成員
D、少數民族首領
歷史學家張蔭麟先生在《中國史綱(上古篇)》中寫道:“武王所肇創、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國’,維持了約七百年”。與這裡的“封建帝國”直接相關的政治制度是
A、父系家長制
B、禪讓制
C、皇帝制度
D、分封制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他,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況
B、天子與諸侯都是宗族、姻親關係
C、諸侯有保護天子的義務
D、當時常有諸侯“不朝”的現象
西周分封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下列省、自治區中,其簡稱源自西周封國國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東、山西
D、廣東、廣西
《春秋公羊傳》中記載:“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這一說法
A、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實質
B、嚴重破壞了嫡長子繼承製度
C、是春秋時期宗法制度崩潰的表現
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繼承
以家族為本位的傳統文化習俗在中國源遠流長,聯宗、收族和撰寫家譜、族譜之風盛行,並深入到一般平民家中。與這種習俗的產生有著決定性關係的是
A、宗法制
B、禪讓制
C、王位世襲制
D、分封制
嬴政登上王位時只有13歲,大權操縱在相國呂不韋手裡,他在22歲那年除掉呂不韋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國的政權。這段痛苦的經歷在他心中難以抹去,為此他設定了
A、御史大夫
B、太尉
C、尚書令
D、參知政事
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這樣,各國間同姓多是兄弟,異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緣關係,可以增加相互間的聯絡。如周天子稱同姓諸侯為伯父叔父,稱異姓諸侯為伯舅叔舅。這說明西周實行同姓不婚的實質是
A、加強周天子同諸侯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合作
B、保持周王室血統的純正性
C、透過血緣宗法關係加強對諸侯國的控制
D、確立長幼有序的宗法理念
《中國通史》中載:周公教成王說,你得用心考察眾諸侯誰納貢,誰不納貢。納貢的如果禮貌不好,即侮慢王朝,等於不貢。諸侯不貢天子,庶民也不貢諸侯,政治就亂了。其根本目的在於
A、維護周天子的獨尊地位
B、重視諸侯的態度
C、要求諸侯定期朝覲述職
D、加強對諸侯的禮儀教化
《國學》雜誌評論我國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我國上古社會是契約社會,其核心價值是嚴格的嫡庶權益分配,嫡統庶,以庶輔嫡。”與此評論無關的制度應是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世官制度
D、丞相制度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定。考古顯示,戰國時期,秦國地區君王墓葬規模宏大,其餘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濟發達的東方六國地區,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
A、經濟發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繫的關鍵
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凸顯了君主集權
C、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走向集權統治
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爭,爭生亂,是故諸侯失位則天下亂,大夫無等則朝堂亂。”這表明西周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的目的是
A、確立嫡長子的最高地位
B、保證貴族血統的純正
C、防止內部紛爭,強化中央集權制度
D、解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統治秩序
我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現了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變化,其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發展
B、疆域的拓展
C、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下列有關秦朝官制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中央設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縣制
B、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C、按官職大小排列應是三公、九卿、郡守
D、地方政權機構分為郡、府、縣三級
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度與分封制相比,主要特點是
①、確立皇權的至高無上
②、世卿世祿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機構均沒有獨立性
④、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觀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規定,有資格繼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稱謂
妻(正室)
A三哥(20歲)
B四哥(14歲)
妾一(側室)
C大哥(25歲)
妾二(側室)
D二哥(22歲)
A、A
B、B
C、C
D、D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請你判斷,在西周的封國──魯國的宗法體系中,處於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魯國國君
C、卿大夫
D、士
《史記·楚世家》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八年,伐陸軍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這反映了當時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國爭霸
C、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
D、列國內亂,諸侯兼併
在分封制下,諸侯在其領地所具有的權利是
①鎮守疆土
②設定官員
③建立武裝
④徵派賦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人民網《秦統一2234年祭》一文提出:“秦始皇比較徹底地消除了舊宗制的羈絆,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的國家制度。”下列不能說明此觀點的是
A、“壞先王之制,廢‘王’號,稱‘皇帝’”
B、廢舊時世官世職制,任命三公九卿處理中央政務
C、嚴格嫡庶權益分配,“封建親戚,以為屏藩”
D、重視政治體制建設,推廣郡縣式管理模式
西漢初年實行郡國並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論者認為
A.郡縣制有利於國家統一
B.分封制有利於國家統一
C.分封制有利於加強王權
D.郡縣制能夠消除內亂
從地方行政組織來看,呂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國劃分為“部落時代”、“封建時代”、“郡縣時代”這三個先後相繼的時代。其中與“封建時代”相對應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漢
D、宋代
西周實行宗法制度。後來,血緣紐帶逐漸鬆弛。由此產生的政治影響主要是
A、世卿世祿的特權自行消亡
B、土地國有制度逐漸被廢止
C、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弱
D、貴族階層逐漸轉化為庶民
在西周初年,下列哪個人被封為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貴族,帶兵抵抗周部落進攻,兵敗後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帶兵攻打商紂王,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D、丁是西周王族成員,整日無所事事
據《史記》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周與魯的關係是
A、父子
B、兄弟
C、平等
D、大宗與小宗
二、連線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二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今海內賴陛下
神靈一統,皆為郡縣……置諸侯不便。”
——《史記》
(1)材料一提出了什麼觀點?其論據是什麼?
(2)材料二主要主張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