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汪小波老師《認識比》有感
帶著欣賞和學習,今天,我有幸聽了汪小波老師的數學課,課堂精彩之處比比皆是,我選擇一點來說說自己的體會:
實小朱玉茹校長主持的課題“自學交流應用”的教學模式,首當起推是“自學”。汪老師在課始就體現了這點:
課堂以兩杯飲料引入,激發學生自學有關比的知識。在這個環節王老師做得特別好的是,對自學環節的預設,汪老師估計學生會出現兩種情況,一、學生能大膽表述自己想要了解的比的知識,比如,學生可能想知道“什麼是比”,想知道“學習比有什麼用”,如果出現這些情況,老師順勢而教;二、如果學生不能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需求,這時,老師給予一定的自學指導,即出示自學提綱,讓學生按照提綱,有目的.的引導。
課堂上,孩子們出現了第二種情況,汪老師不緩不急的接下學生的現狀——老師看得出你們都在思考,正好老師給也準備了一些提綱,我們一起來看,誰能來讀一讀!用一句有藝術的話語,讓孩子們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學提綱上,並按照提綱積極開展自學。
有人認為自學,就是放任讓學生去學,有不少老師,對此存在疑義。但是,從汪老師的預設舉措,我們可以看出,自學,並非是老師無所事事,自學,可能包含著老師要預設更多,意味著老師站在兒童的角度思考更多孩子們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對每一種問題,老師都要想好怎麼在有限的時間,讓孩子們得到最有實質的發展,而不是虛度課堂寶貴時間。
這一點,從我的角度來看,汪老師做得很好。
對於自學提綱,我還有一點小小的建議:我們可以適當把提綱設定得更寬一些,比如:增加一個開放專案,讓孩子們透過自學,說說還有什麼發現或問題。因為孩子們的思維不是人人一致的,每個人的思維過程,都是富有個性的,我們的課堂承載的知識不多,我們的課堂承載的發展卻很多,課上的數學味,不是透過老師口中吐出來,學生將它嚼進去,而是透過學生的品味,思考,將之充滿童稚的表現出來,這樣,每個孩子,在課堂上,都有一種實現自我的可能,孩子們會因為課堂而充滿期待——自學,可以實現這一點,至少我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