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沈永民老師兩節課有感範文
2號和6號分別聽了沈永民老師的兩節課,課程內容一樣,處理方式有別,聽了6號的課之後,受益良多。
首先,沈老師講授的內容是必修三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的第二課時,用的教材是中圖版的,而不是人教版的,學生對於中圖版教材處理內容的方式略感陌生,但這樣才能看出學生學以致用的水平和地理學科的能力。
一、 兩節課的共同點:
1、引入環節相同:我的家鄉在東北松花江上,調動學生的興趣,結合歌曲,老師以北大荒--北大倉---北大荒的變化,結合東北地區農業生態脆弱圖,引入主題:東北農業發展的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拜泉縣的影片、對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問題和措施(望聞問切、對症下藥)大的框架不變。透過具體案例,讓學生小組合作找出影片中的拜泉縣在農田裡、草地上、森林裡、溼地上和市場上的問題。並注意找出個問題的解決措施。
3、課後總結區域農業發展研究方法,以及最後的學以致用環節也保持不變。區域地理做好總結,及時熟悉本節課的框架結構,也是為了學以致用,以及學生能夠學會自己對任何一個區域進行自己的分析做準備。
二、兩節課的不同點:
1、影片的使用。在2號課堂上,共使用了《黑土地的希望》三段影片,分別剪下三段應用於東北地區的問題、措施和結果上,時長較長。處理問題的方式也相同,都是看影片,討論,回答,教師點撥。在6號的課堂上,就用了影片中的問題這一段,學生看影片,分組找出拜泉縣在農田裡、草地上、森林裡、溼地上和市場上的問題,談論,回答,教師點撥,在措施環節,沈老師則讓學生透過閱讀教材,針對影片中的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充分的利用了教材中的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體現了學生閱讀能力和學以致用以及語言表達、總結的能力。處理問題的方式多樣化,效果更好。
2、在對問題的望聞問切和對症下藥環節的對接上。2號的望聞問切是找出拜泉縣在農田裡、草地上、森林裡、溼地上和市場上的'問題,但是對症下藥環節則是讓學生在農業產業結構、農業產業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方面分別採取了什麼措施,對症下藥並沒有下在望聞問切看出的問題上,而6號的 課程上把對症下藥環節改成了“透過閱讀教材相關內容,你認為拜泉縣針對農田、溼地、森林、草原和市場上出現的問題該怎樣解決才能促進該縣的農業得到可持續發展”,措施直接針對問題,徵物件更強,使得“望聞問切”和“對症下藥”這兩個環節的處理環環相扣,承接較好。
3、反思環節的增加:在問題與措施兩個環節處理之後,針對東北農業出現問題的措施,咱們學生普遍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退耕,退耕還溼、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但是東北地區優勢我國地位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對我國的糧食安全有很大的作用,如此退耕,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怎麼才能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學生進而會聯想到透過技術措施來提高單產的措施保證總產量,教師也可以提出透過自身的節約糧食的行為和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農業做貢獻的情感教育目標。
4、最後內容的迴歸:可持續發展。這一環節的增加,沈老師透過多媒體上展示的學生回答的措施,找出那些是為了經濟效益的提高?那些是為了生態環節的好轉?那些又是能促進當地社會的良性迴圈?進而轉到可持續發展就是為了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透過學生的共同探討,提出的措施就是能促進拜泉縣的可持續發展,既是總結也是昇華,與本節課的引入吻合。
5、最後的學以致用環節,透過甘肅民勤地區的資料介紹,回答問題,問題我展示一下:
(1)指出民勤縣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限制性因素。
(2)指出近半個世紀以來,民勤縣在農業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請提出民勤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以上三個問題與本節課教材的前後順序一致,透過學生的發現,也總結了一個區域農業複習的方法,就是:區域農業發展的條件分析----如何佈局----開發中出現的問題-----可持續發展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