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材的民族化、科技化、實用化教育論文
[摘要]國際化的實質是科技、文化和經濟競爭的全球化。外語教育承擔著富國強兵的重任,大學英語教材必須要注意充實科技和生活方面的內容和詞彙,為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解決科技、工作和生活中問題提供實用化的服務。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材 民族自信 科技化 實用化
經濟優勢和科技優勢將成為各國在國際化競爭中的制勝源泉。國際化不是目的,競爭才是目的。國際化是競爭的手段,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交流是為“競爭”服務的。立足培養熱愛中國文化、具備民族自信,又有優良外語水平和紮實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外向型人才,應該作為我們人才培養的目標。
一、大學英語教材的民族文化缺失
我國的高等教育目前有一種趨勢,就是人才外流。沒有出國的學生中,不乏自卑者。少數大學生以某天與某外國人講了一次話,進了一次晚餐為榮。大學生出國留學,本是好事,但有些人學成後不歸,甚至放棄中國國籍。這不是純粹的經濟問題,而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豪感喪失的問題! 這個責任應該由誰來負?筆者認為大學英語教材應該負一定的責任。
學習一種語言,容易愛上一種文化。對英文教材的學習不僅是對英語語言的學習,同時也是對內容的學習。多年來,外語學習者普遍追求所謂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英語,對優秀外文原版教材的使用,被列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寫入了教育部下發的檔案之中。英語教材中以英美歷史和現狀為內容的文章對於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瞭解西方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固然是不可替代的,但同時我們也應考慮到,語言本身所包含的內容無疑會對語言學習者產生影響。針對文科而言,尤其是大學英語,直接使用外文原版材料不見得適合,因為在文學等領域,各國教材中所體現的都是基於本國曆史、文化而編寫的內容,如果單純的引入這些教材,不利於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不利於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不利於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大學英語教材應該客觀地看待中西方的差距和文化的差別。費孝通先生在談到文化自覺與交流的時候,強調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不是“自卑”,英文教材在讓學生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對中華文化的世界性價值和光明前景缺少展示。教材中聽不見中國人的聲音,缺少一種積極的文化自覺,容易給人一種中國萬事不如人的感覺,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心。大學生還不成熟,知識面還比較窄,對生活和我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缺乏瞭解,這些人整天在大學裡接受西方教材的說教,對西方人頂禮膜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根基,沒有了自主的精神,喪失了自尊和自信,學習先進的文化也是枉然。一個奴性的國家,一個媚外的民族,不可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教材編撰方面,我們應該增加選用立足於本國傳統文化的材料。
未來國力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堅持民族復興道路的中國,必須對國際化程序進行必要的監控,對國際運作進行有保留的接收,否則中國國際化程序就有可能演化為“奴化”的過程。外語教學適當體現本國的歷史文化是對自己國家的積極而應有的尊重。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主權意識的衰微和民族語言文化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外語教學也應當是設防的,它除過包含所謂原汁原味的外語之外,也應當散發出民族氣息,成為保衛民族文化的一道防線。關注民族文化的大學英語教材有助於對學習者進行某種示範,有助於使學習者保持民族文化意識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外語語境內樹立文化自尊、文化平等和文化交流的意識。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維護民族文化安全和國家安全。
二、大學英語教材實現民族化、科技化、實用化和生活化的可能性
1.學習者的相關需求所提供的可能性
汕頭大學英語語言中心張蓓和馬蘭兩位學者曾做過一項調查,調查物件包括來自不同專業和不同年級的118名大學生(其中有效問卷79份)。根據該項調查,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78.5%的學生認為在學習英語語言文化的同時,“還需要具有用英語表達方式表述中國文化的能力,才能適應跨文化交際的需要。”強呼叫英語表述中國社會文化的能力;有58. 2%的人認為包含多國文化內容的教材更符合他們的需要;34.2%的人認為中國學生使用英語的實際需要範圍有別於以英語為母語者的使用範圍;有12. 6%的人認為只有英語國家的英語才是最好的。學生們同意下面的觀點:“用英語思維並不等於以英美人的思維方式、社會文化水平、文化價值觀為標準來衡量我國的英語學習者。”
從語言的發展來看,在文明交往的過程中,一種語言必然會形成一些表示外來文化的表達方式和表達途徑,外語教學不但要關注一種語言如何表達其固有的文化,還需要體會它表達其它民族文化時的思路和特點,後者對於提高學習者的表達能力也很重要。外語學習既是為了學習別人,也是為了表達自我,在外語教學中,有必要把外語的語言形式和民族文化內容相結合,幫助學習者體會本民族文化在外語中表達的特點和規律,提高表達自我的能力。目前,我國正在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從這一點上來說,提高表達自我的能力顯得尤為必要。
2.外語教學的課時數多提供了時間上的可能性
外語教學所佔用的課時之多為加強國家意識提供了時間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國的外語教學在教學中所佔的比重之大和佔用學習者的學習時間之多,需要我們更深入地考慮外語教學目標的多樣化。在中學,外語教學和語文、數學等科目的教學具有同等的地位;而大學公共外語的教學課時數遠遠多於大學語文的課時數,對於學習者而言,除去課堂學習時間,還要在課堂以外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外語,我們把大量的資源投入到外語教學和學習上,隨時代的變化對外語教學提出新的和更多的教學目標,在時間上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三、結語
總之,我們的外語教材,在選材上應該適度介紹西方文明,要重視“度”的問題,但不能過度,教材中應該有一部分中國人自己寫的文章,加強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教育。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否認自己的文化和歷史的人,不配做一箇中國人,更不配辦教育。大學生應以自己為中國人而驕傲,在與外國人及外教交往時,有一份友好,有一份平等,有一份自信,有一份驕傲,有一份從容,有一份隨和,既不自大,也不奴顏媚骨,反而更容易得到外國人的敬重和友誼。外語教育承擔著富國強兵的重任,大學英語教材還必須要注意充實科技和生活方面的內容和詞彙,為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解決科技、工作和生活中問題提供實用化的服務。
參考文獻:
[1]彭澤潤.“英漢雙語教學”跟“國家漢語戰略”矛盾——語言學家、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馬慶株訪談錄[J].北華大學學報(社科),2005,(2).
[2]陳章太.語言規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