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節日

15年三伏天時間

15年三伏天時間

2015年三伏天是什麼時候:7月13日(農曆五月廿八)至8月22日(農曆七月初九)

三伏天是從夏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叫做初伏(10天);夏至日的第四個庚日叫做中伏(10天,也有2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則是末伏(10天),隨後季節變化開始進入秋季。

初伏(頭伏,即伏天的開始):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起到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前一天。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所以2015年伏天從7月13日,農曆五月初八,庚午日開始。

2015年三伏天是什麼時候

中伏( 二伏):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如果是夏至後第五個庚日,則中伏為10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如果是夏至後第六個庚日,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終伏 ):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立秋後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三伏天最需的五個解暑良方

三伏天來臨,天氣愈發悶熱,讓人食慾下降,精神萎靡。

第一:吃得起“苦”

天熱要多吃“苦”,中醫認為,苦味食物可以清熱瀉火,還能提神醒腦、健脾燥溼。但脾胃虛寒者不宜生食,應少食或不食,過量則會出現吐瀉腹痛。苦寒也容易傷陰,不適合常熬夜陰虛陽亢的人。最好將苦瓜等苦味菜焯一下再涼拌,可降低其苦寒,避免損傷脾胃。

第二:鴨肉做菜

天熱時,可用鴨肉多做些菜,而牛、羊肉等儘量少吃。鴨肉性寒、味甘、鹹,可大補虛勞,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也可祛除暑熱給人體帶來的不適,適宜炎熱氣候中食用。而牛、羊肉等易使人上火。另外,夏天天氣悶熱時,人因出汗多會使血液黏稠度升高,煩躁不安,此時吃熱性肉類還會使人脾氣更壞。

第三:醋提食慾

夏季菜中放醋格外有益。醋能增進食慾並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對攝取食物的消化吸收也有幫助。但醋不宜大量飲用,尤其是胃潰瘍患者,更是要避免喝醋,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第四:熱茶散熱

許多人夏天喜歡喝冷飲,其實熱茶最具散熱解暑功效。因為在中醫理論中,夏天炎熱,陽氣宣發在外面,陰氣就被鬱於體內,如果吃了過多生冷食物,就會使寒溼盛於體內,不容易被脾胃消化。而盛夏時節飲用熱茶,能促進汗腺的分泌,增加排熱。此外,熱茶中的茶多酚、糖、果膠、氨基酸等,能夠與唾液更好地發生反應,產生清涼的感覺。

第五:西瓜補水

西瓜能有效補充夏天人體散失的大量水分,避免中暑和上火。而西瓜皮(中醫稱西瓜翠衣),煎煮水喝可解因暑熱而出現心煩口渴、目赤、咽喉腫痛、小便量少、色黃等不適。冰西瓜對胃的刺激很大,容易引起脾胃損傷,所以吃西瓜不要太冰,每次別超過500克。

三伏天如何調理祛除體內寒氣

隨著小暑到來,傳統的“冬病夏治”在各中醫院或中醫門診火爆升溫,不少白領也趕“晚場”去醫院貼敷。其實除常見的呼吸科疾病治療外,這也是個改善身體狀況的好時機,可藉助高溫天除去體內因風寒導致的“寒症”。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人們對“冬病夏治”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誤區。一是,隨著氣溫轉暖,像風溼、骨關節病等一些冬天容易發作的病症,夏季病情緩解,患者就開始“輕敵”,不再醫治及預防。中醫專家提醒,這類病多為風、寒、溼、熱之邪侵襲所致。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加以調治,有利於達到減輕病症、恢復健康的目的。貼敷於經絡上的'治療穴位可使陽氣更旺,透過經絡調整全身陰陽氣血,併為肌體儲備陽氣。陽氣充足則疾病好發季節不易被外邪所傷,對有哮喘、咳嗽、咽乾症狀以及反覆發作的慢支、哮喘、咽炎等患者有預防發作的作用。

而另一誤區則是奉“冬病夏治”為治百病的寶貝。有些醫院也應運而生各種貼敷或推拿門診,推出針對許多疾病的“貼敷”活動。中醫專家指出,貼敷並非是包治百病的良藥,不能誇大其作用。除哮喘等常見的“冬病夏治”貼敷外,夏天更需要從預防著手,讓凍瘡或宮寒等毛病,透過專家建議的保養方案“診治”。(陶春)

不少年輕女性,總是喜歡薄露透,但一摸手兒,三伏天還冷冰冰的。中醫專家說,這是體內寒氣太勝。盛夏來臨,哮喘、鼻炎、上呼吸道感染、手腳冰涼、頸椎不適等很多由風寒引起的病症有所減輕,若此時放鬆治療,冬季仍會繼續發作,並會越來越嚴重。趁著高溫天,從治療到生活護理“全面出擊”,祛除寒氣,三伏天也不會那麼“討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