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節日

15年三伏天

15年三伏天

年份20152015

    公曆農曆

夏至6.225. 7

初伏7.135.28

中伏7.236. 8

立秋8. 86.24

三伏8.126.28

天數 40 40

入伏7.135.28

出伏8.227. 9

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期。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特點

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

三伏一共多少天

三伏一般為30天,但有的年份為40天,這主要取決於中伏的天數。

初伏(頭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起到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前一天。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二伏):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如果是夏至後第五個庚日,則中伏為10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如果是夏至後第六個庚日,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終伏 ):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立秋後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三伏的推算

要想推算哪天是三伏,必須先了解什麼是庚日?庚日是按照我國傳統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一天的日期都是由天干地支(簡稱干支)順序排列組成。庚為十個天干中的一個,十個天干為:甲、乙、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個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果第一日,為甲子;則第二日就為乙丑:第三日,為丙寅……以此類推,六十天為一輪,迴圈往復。

怎樣才能找出某一日的干支?檢視《通書》、《陰陽曆書》或《萬年曆》就可推算出來。例如:2012年6月18日為庚戌日,夏至是6月21日,6月28日即為夏至後第一個庚日,7月18日為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為入伏。7月28日為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即為中伏;8月7日為夏至後第五個庚日,而8月7日立秋(庚日在立秋當天,不能算為立秋之後),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就是8月17日,即為末伏。2012年“三伏”為40天。

2013年6月13日為庚戌日,夏至是6月21日,7月13日為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為初伏;7月23日為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即為中伏;8月7日立秋,8月12日為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即為末伏。所以2013年“三伏”為40天。

還可以用一個簡便的方法推算。初伏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由於十天一個庚日,而一年為365天,雖然不是10的整數倍,但相差5天,這樣就很容易推算哪一天是庚日了。比如,2012年的7月18日是庚日,則2013年的7月13日就是庚日,而2014年的7月18日又是庚日,以此類推,很容易推算庚日。但要注意,每四年有一個閏年,閏年多一天,這也好算,遇到閏年就提前一天,比如2016年7月17日是庚日,而不是7月18日。

按以上方法就可推算出每年的三伏日期。

三伏天的飲食原則

原則一,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溼,適宜清補”。事實證明,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溼氣侵入人體,而外溼入內,使水溼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溼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麥製品、李子、桃子、橄欖、菠蘿、芹菜等。中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在夏季人們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儘量不吃辛辣溫燥食物。還要避免生食冷飲過度導致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

原則二,補氣去火

進入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消耗增大,急需補充營養物質和津液。飲食應以湯、羹、汁等湯水較多、清淡而又能促進食慾、易消化的膳食為主,這樣才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同時,少吃或不吃油膩厚味、油煎的`食物,並且每餐進食量不宜過大,應以少量多餐為原則。如某些人已有疰夏、傷暑、暑溼、中暑等上文中所提到的症狀出現,那麼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注意針對性,辨證地用膳,或補脾肺氣虛,或氣、陰雙補。

此外,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關於夏日祛火的食物,大家可以選擇一些如苦瓜、西瓜、草莓、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牛奶也是夏日解毒去火的好食品。中醫認為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發揮“去火”功效。大家都知道牛奶有鎮靜安眠的功效,在炎炎夏日可以很好的促進睡眠,有效避免“夏季情感障礙”。但要注意,牛奶凍成冰塊食用營養成分將被破壞。

原則三,儘可能多食新鮮蔬果

中醫認為,胃為後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

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蘿蔔、莧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及增強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捲心菜、菜花等富含維生素E,可有效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尤其是一些如“野菜、桃子、西瓜”等時令的夏季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特別提示]

高溫作業人員的在飲食和營養方面更應多補水、食鹽和水溶性維生素等。

高溫作業人員熱量消耗大,出汗多,身體的生理代謝往往發生一些改變,如唾液和胃液分泌減少,胃酸濃度降低等。從事高溫工作的人員每天出汗超過常人出汗量的5~7倍。由於汗液的大量蒸發,機體內所需的鉀、鈉、鈣等無機鹽以及水溶性維生素也隨著汗液跑掉。如果不及時補充排掉的水分和鹽分,將會引起水鹽代謝紊亂,出現一系列病理現象。早期有食慾不振、噁心、頭昏、頭暈、疲乏無力、四肢痠懶、體力下降等現象,嚴重時引起血液濃縮,甚至發生抽筋或中暑昏倒。

那麼,高溫作業人員每人每天應該補充多少水分和食鹽呢?一般來說,每人每天至少應補充水分5000cc左右,補充食鹽15~25克以上(食物中含的鹽在內)。補充的方法可以經常喝點鹽開水,每500克水中加食鹽1克左右為宜。還可以喝鹽茶水、鹹綠豆湯、鹹菜湯和含鹽汽水等等。這樣既可消暑解渴,又能及時補充必須的食鹽。飲水原則是多次少量,每次飲一兩茶杯為好,不要喝得過多過快,這樣可減少汗液排出,有利於增加飲食。

為了保護高溫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飲食與營養原則是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平衡膳食,總熱量應較一般工人高出15%左右,在每日的膳食中應有一定比例的營養價值較高的動物或豆類蛋白。對高溫作業人員的維生素供給,首先應補充維生素B1、B2、C等水溶性維生素。高溫作業人員要儘可能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和瓜果,可以預防某些維生素缺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