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觀察記錄與分析
實錄:
今天早上的“娃娃家”特別的熱鬧,大家都在津津有味地品嚐著‘媽媽’為他們準備的“美味佳餚”,忽然,只聽見“砰”的一聲響,只見楠楠用手一個勁地將桌上的“美味佳餚”推倒在地上,一邊推,一邊嘴裡還不停地嘀咕著什麼?等我聞聲而去時,娃娃家裡已是一片狼籍……“恩”他撅著小嘴,氣呼呼的一邊點頭一邊看著他的“傑作”:“你們都不讓我來‘吃飯’,哼,我生氣了。”楠楠大聲地說道。
看到楠楠那一臉不高興的樣子時,我想一定是發生了什麼。於是,我來到他身邊,蹲下身,摸摸他的頭問道:“江楠寶寶,你怎麼了呀?為什麼把好吃的菜都推到地上呀,他們會受傷的。你有什麼不高興的事情可以告訴糖糖老師嗎?”
“他們都不和我玩,我生氣了!”楠楠握著小拳頭,指著坐在餐桌邊的同伴說。
“哦,原來是這樣”,於是我牽著他的手來到同伴旁邊,“我們好玩的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做個有禮貌的好寶貝,有什麼事情和老師、小朋友商量商量,像這樣亂仍東西可不好哦,‘媽媽’辛辛苦苦燒的菜都倒在了地上多浪費呀!快把地上的餐具寶寶撿起來,我們大家是好朋友,大家一起玩,歡迎你來娃娃家。”
話音剛落,剛才的不愉快已如過眼雲煙,楠楠亦馬上融入角色,和同伴們一起撿起餐盤,高高興興地玩了起來。
分析:
在娃娃家遊戲中由於楠楠被其他同伴冷落,所以,他就用扔東西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這是小班幼兒較為普遍的行為表現,原因可能為兩方面:
1、因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所致,在這一年齡階段的幼兒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在得不到同伴的友情時,因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於產生了不良的情緒和行為,一些孩子會以較偏激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2、因現孩子多為獨生子女所致,長輩的溺愛、嬌慣、遷就,使幼兒以自我為中心,比較自私。再加上家庭中的成員,事事都圍著孩子轉,對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應,把他們當成“小皇帝”、“小公主”,無形中推助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他們以為自己是最重要的,什麼事都應自己優先,什麼事都應按自己的意願辦……形成了“唯我獨尊”的思想。這樣,在他們的心中就產生了不願與人合作,我行我素的行為。
遊戲中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老師首先要正確看待孩子的行為,不能馬上否定孩子、批評孩子。要試圖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然後再對症的進行引導,引導幼兒用適當的方式來表達宣洩自己的情感,如:讓孩子知道生氣以後要把自己生氣的原因講出來等等,讓他們在遊戲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夥伴關係。
措施:
針對小班幼兒的不顧他人任意宣洩的不良情緒,我們不難看出創設良好的環境,有助於幼兒合作、分享品質的形成。正如《綱要》所指:“環境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社會、心理條件的綜合,是兒童發展的資源。幼兒透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成並開展活動。”
1、師生關係和諧是幼兒良好品行養成之關鍵
教師在幼兒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師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因此,建立一個輕鬆、和諧、平等的師生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從幼兒入園開始,我便注意培養這一環境。
(1)精心設計遊戲,貼近孩子的興趣。我藉助遊戲《猜猜我是誰》、《請你跟我這樣做》,遊戲雖簡,但孩子們響應熱烈,不但如此,孩子們亦從陌生到熟悉,直到擁有自己的好朋友。
(2)依託故事形象,默化孩子之認知。在日常生活、遊戲和學習過程中,我始終注意培養幼兒關愛他人、關心他人的情感。從看圖講述《愛吃糖果的大獅子》到《有禮貌的哆哆熊》,孩子們從只關心自身的利益逐步認識到理解他人的'困難,自己該為別人做些什麼。孩子的心靈是純淨的,在老師的引導之下,他們逐漸相互親近,相互友愛,彼此信賴正在建立。
所以在楠楠這一行為發生時,我沒有去指責、批評他,而是試圖將事情的原因找出來。在平日生活中,我總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心事,引導孩子去傾聽同伴的敘述。我經常會說一些這樣的話——
“老師有件高興的事,真想告訴你們,讓你們和我一起開心!”
“你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就說出來吧!讓大家一起替你想個好辦法!”
“你們商量著,一起搭積木,真好!”
“我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講故事吧。”
“你們都想當司機,每人給車加油了,汽車開不動,怎麼辦?”
教師的一句引導的話語、一個讚許的目光、一張微笑的面容、一次親切地點頭,都能使孩子們受到極大的鼓舞,從而進一步強化樂群、積極的行為,願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和同伴親近的行為。
2、家庭生活溫馨是幼兒良好情感品質形成之搖籃
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情感的影響不容忽視。於是,家長也是我作為引導幼兒形成良好意志品質的一個重要途徑。我以各種種形式向家長傳遞在孩子面前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利用來園、離園的環節,瞭解家長的教育理念;透過飛信、qq等現代化的方式,與家長探討如何建立幼兒的健康心理環境,引導家長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關心,有了好東西不僅要與孩子分享,更要與老人分享;透過引導同一小區家庭之間自由結伴,形成家庭友好小組,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充分發揮孩子與孩子、孩子與家長之間分享與互動,為孩子創造有利於身心發展的家庭氛圍。
捕捉孩子每一種語言,思考孩子言語背後的原因,在積極應對中,教學定會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