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後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歷史課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歷史課後教學反思1
提起近幾年的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不少教師會發出這樣的感嘆:現在的書太難教了,講了那麼多,做了不少題,可最後拿到試卷一看,真是“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儘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嘆,但我們廣大歷史教師還是要進行一輪一輪的複習,就是儘可能讓學生多學點知識、多考點分。
我是1999年開始從事高三歷史教學工作的,帶過了兩年3+2歷史單科高考,八年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論經驗無法與老教師相比,論學識也不及眾多的“研究生”的後生們。但透過近十年的高三的磨練,特別是近幾年對新課改和安徽文化史的研究中,結識了一些省內文化研究的專家,受益匪淺。以下對高三的教學侷限性與與後期複習談幾點自己的淺見。
一、過份侷限於課本知識和複習資料,陷於“本本主義”
我們許多老師認為,教材內容就是教學內容,強調教師的教學要“源於教材”、“忠於教材”,不能“脫離教材”、“超越教材”,這種把教學內容絕對教材化的觀念,陷入了“本本主義”的泥潭。現實中往往把幾本教科書奉為萬能,認為只要把課本知識全部掌握了,高考沒有什麼對付不了的;實在不行還有一本複習資料可以做參考。殊不知,現在的複習資料大多是相互抄襲,自主創新的太少,我本人在20xx年上半年就用三個月的時間編了一本“挑戰高考”(40萬字,海南出版社),書出版後,就連自己都不想用,因為絕大部分內容是東抄西抄而來的。
二、過份侷限於課堂,教師一味地“滿堂灌”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教師重視對學生集中思維的訓練,卻忽視發散思維的培養。基本上採用“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有人認為,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決定了這門學科只能採取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用主要精力和時間來講述歷史知識,即使一講到底也無可非議。如果翻閱一些老教師總結畢生教學經驗的著作,就不難發現,長期以來(至少90年代之前)歷史課堂教學方式,可以說就是單一的以講述為主的方式。現在時代變了,教材也換新的,但我們許多老師還在滿堂灌,結果導許多致學生不願意上歷史課,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過份侷限於校內,忽視了社會大課堂
傳統歷史教學的時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課內校內,加之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課外學習幾乎是空白。課堂教學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都是課外學習歷史的好場所,特別是大量的歷史遺蹟,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了物化、真實、形象、豐富的歷史材料,更是歷史課外學習獨具的優勢。因此,歷史學習應將視野拓展至整個社會,社會才是學習歷史的大課堂。但現實生活中基於種、種困難,我們教師特別是高三教師絕不可能帶領學生到社會大課堂中去學習。
四、過份侷限於閉卷考試,弱化了學以致用的史學功能
傳統歷史教學一直沿用閉卷考試,考試的內容多為死記硬背的書本知識,歷史學科的考試要真正達到考查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的目的,就必須改傳統的封閉性考試為現代的開放性考試。在這種考試中學生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自信心增強了更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並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新意識。
五、後期的複習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整合教材,夯實歷史主幹知識。20xx屆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專題形式來組織的,跨度大、難度高、跳躍性強,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在直觀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給學生造成記憶困難甚至混亂。因此,在第一輪複習中,應適時加入通史部分的複習。第二輪複習時,應以通史體例輔之以熱點問題進行,學生只有對某一階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特徵有了全面地認識,才能“瞭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依據教學指導意見,最佳化三維目標的達成。20xx屆我省高考將立足於教學指導意見,參考課改地區高考試卷命題,注重歷史學科的價值取向。因此,在歷史複習中,吃透教學指導意見,最佳化三維目標特別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成為我們20xx屆高考複習的重點之一。
3、平時多注意新題型的收集與訓練。新課改意識將更加開放,新題型很可能出現,平時須多注意收集與訓練,如情境類,文史常識類、研究性學習類、辯證認識類等題目。
4、適當講解安徽省歷史文化遺產。20xx屆高考文綜將獨立命題,借鑑課改地區歷年的高考卷,我們可以發現,考查本省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題目還是有的,我省也有可能借鑑。
5、注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提取有效的資訊,兩類材料的閱讀迷惘,一類是文言文,另一類是外交辭令,平時複習與訓練時應加大閱讀的力度,提取有效資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提取選擇題的有效資訊,關鍵是抓住題目中的時間、地點、人物這三個要素(特別是時間要素),另一類是提取主觀題的有效資訊,關鍵是要明確題目“考什麼和怎麼考”的問題。據參加高考閱卷教師反映,部分學生在回答32題“指出唐代科舉制與英國近代文官考試製度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共同之處”問題中,竟然在回答宋代科舉考試,顯然是沒有明白“考什麼和怎麼考”問題。
6、關於訓練與講評問題。訓練題目要遵循考查內容上不超出考綱範圍,設計風格符合考綱示例,以不偏不怪為原則,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與技巧為目的。具體方法是從課改地區高考模擬試題和各大歷史教學網站上收集整理,也可以參照考綱示例,自己設計題目,應加強考生應試能力與技巧的培養,如字跡是否工整,是否在規定範圍內答題,語言表達是否概括精練,心理壓力是否過於緊張等問題。在講評時,尤其不能拘泥於參考答案,應多鼓勵學生按合理的思路來組織答案,答案要專業化、規範化、精練化,多研究高考方向,總結命題規律,總結做題技巧和要求。
高中歷史課後教學反思2
高中歷史新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更豐富,充實,更加註重能力的培養,對教師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該創新教法,精心設計最佳教學方案。
一、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貫徹落實原則
歷史教學必須具有開放的思想,要從過去那種狹隘的、封閉型的教學理念中解放出來,變為“寬廣型”的教學觀念。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觀念民主,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學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自身已具備的思想基礎,智力能力,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他們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研讀新課標,總體把握教材內容
閱讀教材時要突出分析以下幾大問題,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確定教學目標;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後教材內容的邏輯關係。突出重點,詳解難點。還應該思考透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對學生學科能力甚至綜合素質的幫助,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影響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三、有效地利用歷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舉例法,比較法,歸納法等,這樣可以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耳聞目睹、讀寫結合、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資訊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
松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做好了歷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思考、回顧、總結、歸納的一種活動。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長期積累。教學反思雖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處於最後,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有利於教師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培養教師學習、研究的意識,促使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
高中歷史課後教學反思3
當高考結束的鐘聲敲響,備戰了一年的xx年高三歷史教學也宣告結束。隨著xx高考的漸行漸遠,高三這一年的緊張與快樂、疲憊與幸福,成功與失敗一直相伴而行卻一直充滿希望的生活讓我們至今回味;這一年曆史教學的得與失,成與敗也時常讓我深思。現我將我的做法、得失拿出來哂哂。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學生考,但離不了老師的引導、指導,所以要讓學生考得好,首先老師引得好,“引”的關鍵是老師時時眼中有高考,事事圍繞高考轉。我們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複習時間為了保證高三有充足的複習時間,在高二下期的後半期(大致五一節後)開始上《中國古代史》,這樣可以在國慶節前完成新課教學。接下來是按慣例進行的三輪複習,這一定要與市三次診斷考試時間相吻合。三輪複習做到一輪夯實基礎,二輪狠抓提高,對於第三輪複習,“調整(心態)、鞏固(基礎)、充實(補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針,對學生心態與成績提高效果不錯。最後的十天尤其不能放鬆,學生須“迴歸基礎,迴歸教材”。
2、整理研究高考試題08高考結束後,我們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試題,並把它們與前兩年的高考試題進行分類分章整理,仔細研究試題特點,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試題。在教學過程中,隨進度和教學內容適時調出使用,這樣學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難易程度新穎程度,對高考不再那麼恐懼;同時還可排出一些剛考過的考點,減輕複習的負擔。我覺得我們更應該關注上海、廣東高考歷史卷,因為這兩地的歷史試題具有兼顧基礎、能力性強,著眼課改、導向性強,貼近現實、人文特點等,應當是我們文科綜合命題的方向。
3、比對分析高考考綱高考考綱出來之前,要全面複習遍地開花。xx年初高考考綱出來之後,仔細分析並與前兩年的考綱、題型示例認真比對,找到其中的變與不變的地方,透過研讀大綱明確今年曆史科體現的高考考題思想。這樣在平時的學習、訓練中就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考點,瞭解高考試卷的分佈,做到有的放矢。
4、關注社會熱點以現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以歷史知識去解讀熱點,編制熱點小專題。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並不明顯。因此,複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
5、團隊協作備戰高考這裡的團隊包括教師團隊,更包括教師與學生的班級團隊。與備課組的教師共同研究、分工協作備戰高考;與學生多溝通,對學生多幫助,多留時間給學生,大家齊心協力奔高考。
二、學、練為高考
為了讓學生考好,就要讓學生把知識爛熟於心,還要讓學生把知識用得得心應手。
1、夯實歷史基礎知識
對於近幾年的高考,高考對於課本基礎知識考察的廣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強。那麼,如何吃透課本呢?我覺得,一是要將課本讀“薄”,在認真鑽研教學大綱、考試說明和近年的高考試題的前提下,有選擇、有針對地將課本里大量的閱讀文字(楷體字)和不少孤立、靜態的陳述性語句,以及夾雜在字裡行間的相當部分的修飾性詞句果斷刪減,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備考的效度。二是將課本讀通,充分利用課本的目錄,探求章目、子目錄之間的內在聯絡,做到融會貫通,深化理解;同時又能系統化課本知識,形成知識網路。同時,我們也編制了按章節排列的知識體系圖表,按專題排列的知識體系圖表,不過這些都是填空型的,在一章複習前或後,一個專題的複習前或後,讓學生填寫,有利於梳理開始遺忘的知識體系和對幫助學生將散亂的知識整理歸類。
2、編制考前檢測題單元檢測題到處都可以買到或找到。而針對自己的教學進度或市區考試內容要求以及自己學生情況的的試題就不多,所以,有針對性地自編試題就非常重要和有用。這類考題考查內容主要是與市診斷考試以及高考同步,試題形式與高考題相同,檢測時間控制在40分鐘左右。在每一次診斷考試前準備多套,集中訓練,效果很好。
3、考前強化訓練高三的考試有點多,綜合的月考、學科的單元考、專題考,似乎一個都不能少。但我認為學科檢測在日常應減少一些,以增加學生閱讀教材、領悟知識的時間。這一屆高三我把練習主要放在每一次大考之前集中訓練,一般有3——5套題。這樣可以進行強度訓練、一個階段知識的綜合訓練、時間分配訓練等。
三、心中有學生
1、賞識、尊重學生與直屬校比較,我們算是二流的學校;與理科生比較起來,我們的學生絕大多數是三流學生。整理知識體系、記住該記的知識點、有不錯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對他們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賞識學生的微小進步,理解學生的一次次的失敗,會讓學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學習的快樂與興趣,所以他們會雖餒戰餒敗,但餒敗餒戰,直到最後勝利。
2、關心、幫助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成績好的學生需要在難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績中等的學生則需要系統知識,化解遺留的難點和盲點;差一點的學生則需要督促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記憶並掌握基礎的知識點。所以,老師要多呆在辦公室,多轉轉教室,多陪陪學生,不僅僅是解答學習疑難,也可以與學生聊聊天。
以上僅是我在高三這一年中教學程序上的所做,並沒有談及學科知識教學方面、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東西。回想過去一年的複習備考感覺有很多東西值得注意和改進,也更深的認識到自己的諸多不足之處。
1、研究高考方向雖然是花了很大力氣,但還不是很夠。在對08年高考試題分析時,我們比較關注上海、廣東高考歷史卷,因為這兩地的歷史試題具有兼顧基礎、能力性強,著眼課改、導向性強,貼近現實、人文特點等,應當是我們文科綜合命題的方向。但過度的重視、訓練,導致學生不太適應本地高考試題。
2、對基礎知識的落實還不夠,使學生在考試中出現了基本常識的錯誤。比如xx高考試題中的選擇題,看似簡單,應該全是教材上的,但學生掌握不牢,導致錯誤百出,得分不高。
3、引導學生落實基礎,進而轉化為能力也是沒有做好的一件事情。
教書這條道路,育人這種職業,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動,我們任重而道遠!
高中歷史課後教學反思4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高考為目標。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複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學方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不夠突出,很多歷史教師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調動很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實際上這些都是應試教育留下的病根。從教學結構來看,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內容上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方進行的,由一定的人物“扮演”一定的事件。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於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蒐集與處理資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一個人物是英雄,學生茫茫然,似懂非懂,明顯思想教育在歷史課堂上是落實的很不夠。而以上這些問題在我的歷史教學過程中也經常出現。
面對現今歷史教學現狀,很明顯呈現出許多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問題。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此,國家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其中明確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程序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透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透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然而在現實的教學工作中完全達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那就從我們每一個基層歷史教師做起,共同奮鬥,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