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剛作文教學主張
作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有關管建剛的作文教學主張,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鑑一下!
一
“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現在出了四本,分別是《我的作文教學故事》《我的作文教學革命》《我的作文教學主張》和《我的作文訓練系統》,我自己最看重的是《我的作文教學主張》,書中我提出了“‘生活’重於‘生成’”“‘發現’重於‘觀察’”“‘多改’重於‘多寫’”“‘講評’重於‘指導’”等主張,我自己最看重的是“‘講評’重於‘指導’”這一主張。
二
2000年,我在班裡辦了一份“班級作文週報”,學生寫了作文,向“班級作文週報”編輯部投稿,每次錄用十五、六篇“發表”出來。學生的作文熱情,一下子點燃了。點燃後,我又想方設法,琢磨出了一個又一個點子,使燃起來的火,不啞下去。
2002年,我據此寫的總結論文《打造一個永不消失的童年——一份報紙一個作文世界一段難忘的童年生涯》,獲得了《江蘇教育》舉辦的“教海探航”徵文一等獎第一名。2004年,《我的作文教學革命》在《中國教師報》十期連載;2005年、2006年,《江南時報》兩次報道了我的作文教學革命;2007年,《小學語文教師》《教師博覽》也對我的作文教學進行了報道;同年,《我的作文教學革命》一書出版。
一些地方請我去講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我答應了;一些地方,想請我去上一節作文課,我答應不了。我的研究重心,是讓學生有作文的興趣、作文的意志,我只上“《週報》活動課”。《作文週報》每週五出版,下週一,上“《週報》活動課”,它有以下幾個環節:(1)讓我呼喊你的名字——呼喊發表作文的同學的名字;(2)佳作真精彩,猜猜會是誰——學生競猜這一期《週報》的佳作,猜中者,可以抽獎,獎品是“優先發表卡”;(3)佳作齊欣賞——七嘴八舌說自己最欣賞的某個同學作文裡的一句話、兩句話。(4)走進大本營,訓練真本領——從學生作文裡引出一個訓練點,進行必要的訓練或指導。
令我欣喜的是,學生特別期盼“《週報》活動課”,喜歡上“《週報》活動課”。然而,要我去外地上作文課,怎麼可能呢?難不成,把我們班的學生都“拉”過去?我一一婉拒了。有一天,一位邀請者很不解地說:“管老師,聽說你研究作文教學,也有點名氣,你不會出來上課,你研究點什麼東西啊?”
這話深深刺痛了我。我也知道,不能或者不會“出去上課”,是我的一根軟肋。我真的不會上“流行的”那種作文公開課。
我“不會上的”背後,還有我不認同課的背後的理念。我以為,只要你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寫自己的故事,他們就有無窮無盡的作文的材料,不用老師在課上花那麼多的時間“啟發”;我以為,學生作文前的“技法”指導,弊大於利,它直接導致了學生作文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我以為,作為課堂教學的講評,不應只看幾個同學的作文,而應看全班同學的作文,“全班”才是整體“1”。
我很苦惱。老師們覺得我帶的班,學生作文寫得不錯。家長們“訛傳”,管老師的班叫“作文班”,每個孩子都能寫好作文。我自己覺得,學生的作文狀態真的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帶班一年,前後的《作文週報》比較,學生自己都說,我們的作文大變了。
可是,我不會“上課”。人家說,你管建剛究竟在研究些什麼東西呀?
三
2008年,高子陽先生推薦我參加蘇教版的“作文教材”修訂,由此認識了沈高明先生。
2008年年底,高明先生打電話來說,明年三月,要在海門舉辦“第四屆鳳凰語文論壇暨新課程習作教學研討會”,這次的作文課,要展示一個完整的過程,兩位老師合成一組,第一天,A老師上“作前指導課”,學生寫好作文後,交給B老師,第二天,B老師上“作後講評課”。
高明先生不疾不徐地說:建剛,要不你也上一節課?你上什麼課呢?
我遲疑了。我從沒在大型活動上上過作文課。剛評上特級教師,上砸了,多尷尬呀。不過,“講評課”很誘惑我。我的“《週報》活動課”,和它很相近,稍加改造,就成。我有幾分自信,像我這樣認認真真上“類講評課”的`人,不多,哪怕是特級教師。
要是錯過了,什麼時候才會有如此原汁原味的“講評課”的機會呢?
我答應了。我上講評課。
2008年的春節,百年不遇的大雪災。
這是我過得最“忐忑”的春節。
四
2009年3月13日,上午,和我一組的張老師,給學生上了《我的煩惱》的作前指導課,課上,學生自然來不及寫。下午,學生作文送來,我因要做《寫作動力的消亡與拯救》的講座,沒時間看。
講座後,一行人去吃晚飯。晚上七點多,才回到住地,研讀學生的作文。花了兩個小時,看完了學生的作文。我將學生的“好句子”輸入電腦;“挑”了兩個語言上的“病”,“關聯”病、“開始”病,“病例”也輸入電腦;“作後訓練”,定位於說出自己內心的話,學會關注自己的內心、捕捉自己的內心。
也就這個晚上,我確定了講評課的基本步驟:(1)欣賞;(2)挑刺;(3)訓練或指導。
3月14日,我的課排在最後一節。說實話,聽完前面的老師的講評課,心裡的自信一點點地攀升起來。我緩步走上臺,開啟昨晚製作的PPT。講評課上,整個會場異常的安靜,我從“安靜”裡走下講臺,高明先生迎上來,悄聲說了句:你雷倒了一大片。
也從這天起,我明白了,講評課就是作文課啊。回家後,我把“《週報》活動課”,更名為“《週報》講評課”;回家後,我不再拒絕“上作文課”的邀請,講評課也可以“出去上”,只是麻煩一點,對方要把學生寫好的作文,提前一週寄給我,備課後,我再去上。
每次上課前,我都要認真研讀學生的全部作文,工作量可想而知。然而,想到那老師的質問“你不會出來上課,你研究點什麼東西啊?”,我一咬牙,鑽進去了。外出上講評課,沒有試教,沒有預演,所有的課都是一次性的。然而,帶班不就是這樣的嗎?
五
明瞭方向,10年的“《週報》活動課”,講評課越來越順手。兩年時間,我構建了“欣賞系統”“挑刺系統”和“訓練系統”。
其間,我也看了不少“作前指導”的實錄,對“作後講評”和“作前指導”做了分析、對比,有了自己的思考,我認為——
“作前指導”應該越少越好,指導多了,學生很難寫出有個性、有特點的作文,學生只顧著老師的“指導”,忘了自己的、自我的作文。即使寫出了比較好的作文,那也不是學生自己的,它是一種虛假的繁榮。要放手讓學生寫,哪怕寫出來的不成樣子,那也是一種真實。寧要真實的貧窮,也不要虛假的繁榮。
我認為——
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的最大不同在於,作文教學是“雙文字”教學,閱讀教學是“單文字”教學。作文教學的兩個文字分別是“教材”和“學生作文”。兩個文字,哪個更重要?我認定“學生的作文”,以“教材”為本,那叫“以本為本”,以“學生的作文”為本,那叫“以生為本”。
我認為——
作文教學的第一大事是認真讀學生的作文,或許我們做不到像研讀教材那樣來讀學生的作文,然而,一定要帶著思考、歸納和發現的心去讀。我以為,我們的作文教學成效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正在於老師們把讀學生的作文、批學生的作文,看作教學生涯裡最痛苦的事。一個懶得讀學生作文的語文老師,能對學生的作文做出怎樣的“指導”呢?
我認為——
“作後講評”就是先“號脈”,再“下藥”,這藥就能下得準,就能藥到病除。即使不能藥到病除,它的副作用也少:學生已經寫出作文了呀。先讓學生寫,寫出來了,有什麼問題,我給你診斷,給你開藥方,給你治,這就是“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先寫後教”,“以寫定教”。這就是聞名全國的洋思經驗。
於是,《我從不上“作前指導”》《我為什麼重視講評課?》《“講評”重於“指導”》等一系列文章,發表於《人民教育》《教學月刊》等刊物。
六
江蘇省教研室的李亮老師邀我參加“江蘇省小學名校、名師語文教學主題觀摩研討活動”。
那次,孫雙金老師也在,聽了我的課,孫老師說:第一次看到管老師,看到的是一位內斂得有些木訥的管老師,今天我看管老師,他目光炯炯,氣勢奪人,充滿一種魔力般的磁場。
李亮老師談起了他的作文教學經歷,指導得辛苦,批改得辛苦,收效卻甚微,後來一位進修學校的老師,建議他把作文教學的重點,放在“作後講評”上。用心試了幾次,學生的作文水平在提升,不是個體的,而是整體的提升。
李老師提出了“讓講評走到臺前來”的教學主張。這對我真是莫大的鼓舞。由此,我提出了“講評第一”的教學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