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論語》教學設計

《論語》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熟練背誦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3、積累文言詞彙。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2、朗讀、背誦課文。

3、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二、朗讀課文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課文內容

1、理解重點詞語:

⑴ 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彙。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彙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裡,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絡上下文,正確理解。

⑵ 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下列的意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見賢思齊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後已。

知松柏之後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於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⑴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⑵ 吾日三省吾身。

⑶ 傳不習乎?

⑷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四、朗讀、背誦

反覆朗讀,直到成誦。

五、作業

1、背誦課文。

2、抄寫、識記字詞。

3、預習剩餘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研讀後五段內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3、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1、背誦課文。

2、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理解後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餘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

1、見賢思齊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3、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1、學習方法。

2、學習態度。

3、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學習體驗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五、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絡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

《論語》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透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華中有益於自己思想品德修養的部分。

3、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教學步驟】

一、激趣匯入

春秋時期,有一位老人到東方遊歷,看見兩個小孩在一起爭辯。他就走過去問他們爭辯什麼。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中午時就距離人遠了。另一個小孩則認為正好相反。第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傘蓋,到了中午就只有盤子和飯缽那樣大了,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近的顯得大嗎?”第二個小孩則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熱得像把手伸在熱水中一樣,這不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對這個問題,老人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地說不知道。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位老人是誰嗎?

對。他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培養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第一文化偉人的孔聖人──孔子。今天,就讓我們來領略孔子思想的博大與精深吧!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課文,掌握以下字詞:

慍 曾子 三省 罔 殆 女 凋

2、朗讀成誦:

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⑴ 各自練讀。

⑵ 檢查背誦情況。

3、從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說出其大體意思,並說出喜歡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逐章逐句翻譯,品味探究。每小組派1—2名代表參與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講的是為人的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告訴我們對人要懂得寬容和理解。

例2:第四則講的是學習方法,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辨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是基礎是前提,思考能使學習更深刻。

四、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提出翻譯上或內容理解上的難點,教師在黑板上彙總,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例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溫故”是複習鞏固舊知識,是手段,“知新”則是獲取新知識,是目的。只能記誦一些知識,而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不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新發現的人,是不可以為師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檢查背誦情況。

2、教師讀《論語》中的部分章節,學生從中找出常見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來。

⑴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不忍則亂大謀)

⑵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⑶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質彬彬)

⑷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習相遠)

⑸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文會友)

⑹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道聽途說)

⑺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⑻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舉一反三)

⑼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順)

⑽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發憤忘食)

其他,如:當仁不讓;三思而後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等。

六、佈置作業

1、能熟練背誦全文,並把有關成語、格言、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2、看註釋,查工具書,書面翻譯全文。

《論語》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背誦l。6、5。26兩章。

2、掌握“病”、“伐”、“趨”、“微”、“其”、“經”在文中的意思,並重點掌握“立”、“達”、“盍”、“諸”的意義和用法。

3、理解並默寫下列語句、就近取譬;被髮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朗讀並標註本課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確“忠恕”內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論語》的核心部分是“仁”。《論語》共21,469個字,其中“仁”字出現,有人統計有109次,這也就是說,《論語》中,平均十幾個字中就出現一個“仁”。密度之大、頻率之高,實屬罕見。這位孔聖人是事事講“仁”、處處講“仁”,為政講仁政,做人講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們昭示、仁愛同情是人間正道,做人的基本準則是、仁者愛人。

二、分析前四則

讀四則,思考、

A重點字。

B“仁”的思想內容包括哪一些?

重點字

1、入則孝。

2、出則弟。

3、吾道一以貫之。

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何事於仁。

6、堯舜其猶病諸。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8、能近取譬。

從這幾節看,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內容是什麼?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積極為人)

但有了忠就是不是仁了呢?看下面這一則內容、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5。19)

可見,有了忠不是就是仁,那麼還需要什麼呢?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推已及人)

三、小結、作業佈置。

第二課時

一、匯入

二、分析後七則

前幾則我們分析了“仁“的概念,那麼對於“仁”要怎樣實踐呢?

(一)讀後七則,注意重點字。

1、盍各言爾志。

2、敝之以無憾。

3、願無伐善。

4、無施勞。

5、老者安之。

6、固相師之道也。

7、過之,必趨。

8、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

9、霸諸侯。

10、一匡天下。

11、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12、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13、子見齊衰者、免衣裳者與瞽者。

(二)重點句式、

1、子食於有喪者之側。

2、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3、師冕見,及階……

4、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三)這幾則講仁的實踐,我們一起看從幾個方面來加以說明的。

1、言志

讀“言志”這一則,體會三人的不同點。

引用朱熹的話、夫子安人,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

2、問人、重人不重財。

3、導盲、無微不至的關心。

分析其語言的平實與淺易,理解運用具體細微的記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對盲人的關心。

4、與有喪者側、尊崇禮。

三、探討

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基本點是兩個字、愛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其具體內容體現為忠”“恕”,即一方面要竭力為人,一方面要推已及人。具體的表現即“愛人”。

分析最後一節。思考、為什麼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仁,一方面卻肯定其為仁者?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3。22)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文】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孔子“仁”的標準是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安定百姓,而不是隻講求小諒小信。關心民生疾苦,始終是孔子的仁愛觀。

四、總結、

《論語》中關於“仁”的闡述有很多,比如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我們要好好去閱讀鑑賞,才能體會孔子思想的深遂。

第三課時

一、匯入

在滄海橫流的亂世中,孔子的思想和實踐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在他身上,隨時隨地自然流露的仁愛之心,體現著社會的良心和天地間的正氣。

他並刻意不鼓勵學生去尋找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去做,而是諄諄教導學生做人的基準——“仁者愛人”,有此仁愛之心,便能成就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

二、分角色朗讀

1、教師讀“子曰”內容。

2、男聲讀敘述語言。

3、女生讀其他對話語言。

三、解題、初步感知

“仁者愛人”,為主謂短語。何為“仁者”?何為“愛人”?

四、研習

那麼什麼樣的人能稱為仁者?“愛人”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現在就請同學們在原文中找一找,讀一讀。

(一)探究、在文中“仁者”的內涵是什麼?

1、仁之本

(1)對內,孝。

(2)對外,悌。

2、仁的主要內容。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積極為人)。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推已及人)。

(二)探究、在文中“愛人”有哪些具體表現?

仁的實踐、愛人

1、“言志”,體會三人的不同點。

引用朱熹的話、夫子安人,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

2、問人、重人不重財細節描寫拓展。

3、導盲、無微不至的關心。

分析其語言的平實與淺易,理解運用具體細微的記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對盲人的關心。

4、與有喪者側、尊崇禮。

5、大仁、孔子“仁”的標準是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安定百姓,而不是隻講求小諒小信。關心民生疾苦,始終是孔子的仁愛觀。

小結、仁者必愛人,愛人是仁者的活動,愛人者必能達到仁。

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孔子。

(三)“仁者”如何“愛人”。

孔子以“仁”為核心提出一整套道德價值體系。

“仁”延伸到父母是“孝”。

“仁”延伸到兄弟是“悌”。

“仁”延伸到子女是“慈”。

“仁”延伸到夫妻是“義”。

“仁”延伸到朋友是“信”。

“仁”延伸到國家是“忠”。

“仁”延伸到人類是“仁民”。

“仁”延伸到自然是“愛物”。

五、拓展

(一)“仁”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響及意義。

古、◇微子、比干——“仁人”。獻身國家,取義成仁。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愛國就是為大多數人而死。

◇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譚嗣同的代表作《仁學》,就是追奉了孔子的“殺身成仁”。

今、李大釗、抗洪(畫面)。“仁人志士”“仁義之師”“仁愛之心”

意義、“仁”是愛人類,愛一切的“人道主義”境界。“四海之內皆兄弟”——世界意識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壓迫、被奴役的行動都是“仁”——人道主義。

◎由於人類的破壞,自然環境越來越惡劣,我們生存的地球正在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這就越來越需要“仁”的思想。這也是為什麼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會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意義、“仁”是愛人類,愛一切的“人道主義”境界。“四海之內皆兄弟”——世界意識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壓迫、被奴役的行動都是“仁”——人道主義。

◎由於人類的破壞,自然環境越來越惡劣,我們生存的地球正在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這就越來越需要“仁”的思想。這也是為什麼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會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二)仁人志士之志。

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孔子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戚繼光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六、佈置作業

寫作、寫一篇關於當代仁人志士的人物短評。

字數、150字左右。

(可參照“感動中國”頒獎詞寫法)

第四課時

一、匯入

二、知識總結

重點提領,歸類突破。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本字來。

句子通假字本字解釋

⑴與師言之道與?

⑵管仲非仁者與?

⑶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⑷吾其被髮左衽矣。

重點提領,歸類突破。

二、寫出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活用型別(填程式碼)並寫出活用後的意思。

A、名作動。B、名作狀。C、名作使動。D、名作意動。

E、形作名。F、形作動。G、形作使動。H、形作意動。

I、動詞作名詞J.動詞作使動。

句子類。

型活用後。

意思句子類。

型活用後。

意思

⑴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⑸堯舜其猶病諸。

⑵己欲立而立人。⑹己欲達而達人。

⑶敝之而無憾。⑺老者安之。

⑷少者懷之。⑻願無伐善。

三、寫出下列各句的句式型別,並作口頭翻譯

句子型別句子型別。

⑴吾道一以貫之賓前⑷門人問曰、“何謂也?”疑賓前。

⑵行有餘力,則以(之)學文省略⑸固相師之道也判斷。

⑶子食於有喪者之側狀後⑹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否賓前。

四、補充閱讀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畢生夢想消除飢餓的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大山深處孤身支教的徐本禹。

如果眼淚是一種財富,徐本禹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在過去的一年裡,他讓我們淚流滿面。從繁華的城市,他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於他的責任。也許一個人的力量還不能讓孩子眼睛鋪滿陽光,愛,被期待著。徐本禹點亮了火把,刺痛了我們的眼睛。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獲獎者“叢飛”。

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顧之前,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沒有絲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他曾經用舞臺構築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許不如往昔嘹亮,卻贏得了最飽含敬意的喝彩。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獲獎者“李春燕”。

她是大山裡最後的赤腳醫生,提著籃子在田壟裡行醫,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的健康,她是遷徙的侯鳥,她是照亮苗鄉的月亮。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人民的好軍醫“華益慰”。

不拿一分錢,不出一個錯,這種極限境界,非有神聖信仰不能達到。他是醫術高超與人格高尚的完美結合。他用盡心血,不負生命的囑託。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霍英東(聚財有道,散財亦有道)。

生於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於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後名。他有這樣的財富觀、民族大義高於金錢,赤子之心勝於財富。他有這樣的境界、達則兼濟天下。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林秀貞(30年來贍養了6位孤寡老人)。

用30載愛心讓一村之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富人做這等事是慈善,窮人做這等事是聖賢,官員做這等事是本分,農民做這等事是偉人。這位農婦讓九州動容。

無言的震撼、當代中國的仁者。

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獲獎者——“微塵”。

〖主要事蹟〗“微塵”起初是青島一位數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後來,擴散成一個愛心群體,再後來,擴充套件成一個關愛他人的愛心符號。以“微塵”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進青島的大街小巷,成為青島一個體現愛心的公益品牌。

青島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在翻閱了捐款記錄後驚訝地發現,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經使用“微塵”的名字多次大額捐款、非典時期捐款2萬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萬元,為白血病兒童捐款1萬元,湖南災區捐款5萬元……當人們正在努力尋找“微塵”時,一個又一個“微塵”出現了。截至目前,青島市紅十字會收到的上千筆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塵”。每一雙充滿善意的援手,每一張不同模樣的面孔,都記錄下一個共同的名字——“微塵”。

〖頒獎詞〗他來自人群,像一粒塵土,微薄、微細、微乎其微,尋找不到,又隨處可見。他自認渺小,卻塑造了偉大,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沈老師寄言。

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

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愛無邊!

願我們都能成為一個人敬人愛的仁者!

五、作業。

《論語》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掌握周、比、矜、斯、責、舉、道等詞在文中的含義,重點辨析周、比、黨等詞一詞多義現象。

2.掌握文中出現的動詞活用現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擇友、處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觀點。

4.聯絡“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際交往原則;思考孔子的人際交往觀在當今社會的時代意義。

【文化內涵】

1、理解孔子在察人、擇友、處事、待人方面的觀點;

2、聯絡“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際交往原則;

3、深入闡發“君子”的含義;

4、思考孔子的人際交往觀在當今社會的時代意義。

【課時建議】

三課時

教學步驟一:疏通文意,背誦課文

1、疏通文意:

(1)學生自學註釋和譯文(可在預習中完成)。

(2)教師適當補充課本沒有給出的註釋,點出重點詞彙,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課後第四題)。

(3)學生質疑,教師答疑。

2、指導誦讀:

(1)老師示範背誦,明確背誦要求。

(2)組織討論:可以將哪些內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誦?

(3)鼓勵學生採取分組競賽形式當場速背,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步驟二:深入理解,闡發內涵

學生討論:將本章節內容分為“察人、擇友、處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觀點,然後在自己感受最深、啟發最大的章節旁邊寫評註或隨感,小組討論交流,派代表發言。

察人(1、2、3、4、5章)

擇友(6、7章)

處事(12、13、14章)

待人(8、9、10、11章)

注:此這個環節中,學生自由發言與老師講解應結合進行。

老師講解應是對文化內涵的深化——講解焦點:多義性、聯絡性、豐厚性。

多義性:例舉“久而敬之”的多義理解。

聯絡性:例舉“處事”章應與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際交往原則聯絡。

豐厚性:例舉“察人”章中可補充孔子對“君子”的評判與見解。

教學步驟三:聯絡現實,拓展延伸

1、聯絡《論語》中其他和本課內容相關的語錄,更廣泛的整體理解文化內涵。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論語》原文非常簡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人生體會,深入討論內涵,將原文具體化。如:517子曰:“晏平仲善於人交,久而敬之。”讓學生從生活中體會如何與人交往,讓人“久而敬之”。

3、聯絡實際,生動理解《論語》在今天的意義。用《論語》具有的警醒意義的話反思我們的言行,鞭策我們進步。如:1517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以此反思自己的集體生活。

注:活動應充分體現儒家注重內心修養的精神,鼓勵學生反省自我,反思生活,不可泛泛而論。

(形式:分組討論,就某一論題設正反方辯論,寫小論文。)

《論語》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內容共有七節,每一節基本圍繞一個主題來選擇和編排《論語》中的材料,所選擇的材料往往是學習古代漢語的經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鑑賞價值。第一節是講孔子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第二節講孔子與弟子之間的關係。第三節講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節講孔子的“仁”的學說。第五節講孔子對“義”的堅守。第六節講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二、學情分析

對於孔子和《論語》,學生較熟悉,他們在初中學過《<論語>十則》,高中必修一的“名著導讀”部分,把《論語》列為必讀的內容。特別是近年來,許多省市的高考把《論語》列為必考“三大文化經典”之一,學生很重視。所以,學習本單元,學生不僅有基礎,而且有需要。但是,《論語》內容言簡意豐,博大精深,學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難,需要老師有效地指導。

1、學習選文,積累文言字詞句和寫法方面的知識。

2、較為系統地瞭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瞭解他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

3、從孔子的思想和思考中找到立身處世的借鑑。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評點法

四、學法指導

1、細讀《論語》,找出關於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並加以理解,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3、聯絡自身學習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五、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於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3.聯絡自身學習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六、教學重點:

1.結合孔子的經歷,分析《論語》一書的主要思想內涵。

2.重點欣賞書中關於學習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片段並且儘可能背誦。

七、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內蘊;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課:

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萬世師表,道貫古今

2、刪詩書,定禮樂,創儒學,傳經藝,師表萬世;

贊周禮,寫春秋,立杏壇,育才德,桃李三千

3、“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獲得者集會巴黎時的宣言

4、孔子,是一個志在報國又無人重用的閒人,又是一個周遊列國、苦尋門路的忙人,更是一個到處碰壁、從不回頭的強人。

二、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聖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異質,學無常師。嘗問禮於老子,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年五十攝魯國相事,其後不用,遂周遊列國,年六十八返魯。卒於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一)、孔子的歷史貢獻

1、刪《詩經》《尚書》,定《禮記》《樂記》,贊《易經》,修《春秋》,以傳先王之道。

2、興辦私學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

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二)、孔子思想

他在魯國做過官,又曾遊說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動是聚眾講學,由此建立了中國古代第一個私家學派——儒家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係,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

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透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三)、【頒獎辭】

中華文化的先驅:孔子

他用最銳利的智慧開啟了那一道道塵封的門,陽光從那錯開的門縫間擠出來,於是門外面鋪滿黃金;他用最樸實的教誨鑄造了一把堅韌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銘心!於是,子子孫孫有了一條光明的大道。

(四)、孔子及儒學的命運

孔子門人及其後學均推尊孔子。亞聖孟子認為,孔子所行的“聖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會的至高準則。

先秦諸子對孔子譭譽不一

道家以自然無為為宗旨,蔑視禮法,對於儒家的禮儀道德持否定態度。

墨家對於儒家學說非議頗多,批評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張“述而且作”,批評孔子和儒家的繁瑣禮儀。

法家學說思想上與儒家對立,商鞅認為,孔子學說與法家農戰思想對立,致使國家“必貧而削”。韓非對孔子個人頗為尊重,但他認為孔子學說不合時宜。

當時民間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學成名的大學者。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通,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董仲舒

天不生仲尼,萬古長於夜。意思是:如果沒有孔子,中國的歷史會比黑夜還長.

漢平帝時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

唐代開始加封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代以後封為“大成至聖先師”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羅大經《鶴林玉露》載:

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五四時期的評孔思潮

五四時期,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經受了一次空前嚴峻的時代性考驗。新文化運動要破除以孔子之道為代表的中國封建主義文化信念、價值體系,要對歷史的孔子及其學說進行重新認識,將它從封建主義意識形態中拯救出來;要樹立民主與科學的精神,進行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根本改造。

1974年1月18日毛澤東發動“批林批孔”運動。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開的批林批孔大會

于丹在“百家講壇”開講《論語》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

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內心有一種定力去對抗外界。

耳順就是悲天憫人理解與包容。

只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

孔子思想的世界影響

日本當代學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來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響,獲益頗深……近年來孔子思想對於日本的現代化發生過很大作用的說法也頗為流行。記載孔子言論的《論語》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廣泛推崇。”

新加坡前總理、國際儒學聯合會名譽理事長李光耀:“從治理新加坡的經驗,特別是1959到1969那段艱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過儒家價值觀的薰陶,我們是無法克服那些困難和挫折的。”這些價值觀“為新加坡的繁榮進步做出了貢獻。”

三、《論語》

1、《論語》是早期語錄體散文,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纂錄而成。

2、《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

3、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4、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絡,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

5、《論語》記錄孔子的言論大致有四種體式:格言體、答問體、對話體、議事體。

練習:

《論語》是一部___體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宋儒把《論語》和《___》《___》《___》合稱為“四書”。

(語錄門人再傳弟子中庸孟子大學)

孔子,名,字,家學派創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張,鼓勵人們,即“出來做事”。開___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藝者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尊奉為至聖先師。

(丘仲尼儒仁禮治入仕私人千七十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讀、譯、背,做好積累工作。

2、理解《論語》中關於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3、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教學重點:

1、欣賞書中關於學習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片段並且儘可能背誦。

2、重點討論從古至今人們對孔子的評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內蘊;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去欣賞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而該經典主要是談學習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的,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教師指導學生反覆誦讀,營造背誦課文的氣氛,在讀中理解、領會其內涵,力爭當堂熟讀成誦。

2、討論評點法。教讀本文采用評點式,就內容、寫法及現實意義評點。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探究、質疑,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前佈置預習任務:

1、學生將文字中出自《論語》的句子全部挑出(39句),教師將學生分小組,透過查閱資料,每組翻譯並試著理解6——7句,將本組合作完成的結果集中打印出來。

2、認真閱讀課文,思考:《論語》具體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內容,體現了孔子什麼觀點?

3、查閱資料,試著去尋找對孔子的不同評價的文字並加以比較。

教學過程:

一、簡單複習上節課主要內容,匯入本課:

上節課瞭解了孔子與《論語》,那位同學能夠給大家簡單說一說?(不足之處其餘同學補充)

這節課讓我們一起結合文字,進一步走近孔子,對孔子做一個更深入的瞭解。

二、結合學生課外作業,完成讀、譯、背,做好積累工作。

1、學生按小組展示預習結果。每組同學共同朗讀本組承擔的句子,隨後由一名代表將本組中的一句翻譯並簡要闡述自己的理解。其餘小組記錄並隨時補充自己的見解。

2、各小組各展示一句之後,將各組合作完成並打印出來的結果相互傳閱學習。

三、文字中的句子解決完畢,大家對文字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請速度文字,思考:《論語》具體涉及了哪些方面的內容,體現了孔子什麼觀點?

明確:主要有治學、從政、修身養性和交友治道等方面,體現了孔子“克己復禮”的思想。

四、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評價孔子的言行和觀點?從古至今人們對孔子有哪些評價?

明確:

1、春秋戰國時代,孔子門人及其後學者均推尊孔子。門人中以子貢為代表,他對孔子讚美備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擬為高天、日月、木鐸,凡人是永遠不可企及的,認為孔子是天生的聖人,“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亞聖孟子認為孔子所行的“聖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會的至高準則。然而當時民間一般看法認為孔子是博學成名的大學者。

墨家對於儒家學說非議頗多,批評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張“述而且作”,批評孔子和儒家的繁瑣禮儀。

道家以自然無為為宗旨,蔑視禮法,對於儒家的禮儀道德持否定態度。

先秦法家學說思想上與儒家對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認為孔子學說與法家農戰思想對立,致使國家“必貧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對孔子個人頗為尊重,但他認為孔子學說不合時宜。

2、宋元時期對孔子的評價總體上是對孔子推崇備至,進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聖光環和綱常倫理來維護其封建統治。

3、自從戊戌變法和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學術界和政界對孔子的評價就褒貶不一。特別是毛澤東在文革初期給郭沫若的詩裡御筆一批,“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吹響批孔的號角,引發了全國口誅筆伐的狂潮。

五、教師總結: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孔子儘管有的觀點我們不能完全認同,儘管他的“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讓很多女性不高興,但是就像烏雲無法擋住太陽的光輝一樣,孔子的魅力是無法抵擋的。當然,由於時代在變化,社會在進步,我們也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提高自己。

應該說,孔子提倡以天、地、君、親、師來規範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又以仁、禮、義、智、信來規範道德標準與行為準則,是有助恢復社會穩定,符合歷史發展需要的治國理念。不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有教無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以及其他無數的教誨,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和人文主義色彩,成為兩千多年來從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國治學的座右銘,人類文化思想寶庫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種說法未免言過其實。但孔子的思想與學說,確實是兩千多年來照亮中國歷史與中國人思想的一盞明燈。《華盛頓郵報》曾經寫道:“雖然孔子活在兩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誨對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孔子屬於歷史也屬於現代,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在批判與否定“凡是派”錯誤思想的30年之後,人們難道還要受這種過時思想的束縛,依然拘泥於“孔學名高實秕糠”之說,而不給那位等待了兩千年之久的古代聖賢實行“正名”嗎?

六、佈置作業:

1、認真背誦《論語》中的精彩片段。

2、請閱讀《論語》,根據對孔子的瞭解,以《我為孔子正名》為題寫一篇小文章以及一段頒給孔子的頒獎詞。

《論語》教學設計6

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的基本文學常識,體味《論語》的語言風格及其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並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體會文章所闡述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

【教學難點】孔子的教育思想;《論語》的語言風格。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介紹孔子及《論語》;朗讀全文,2.研讀並背誦前四章。

一、匯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們同學們進入中小學學習已經七年了,關於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體會。我國古代的孔子是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他的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論,有不少是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對同學們搞好學習,加強個人品德修養都有很大意義。現在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這篇課文。

二、作品簡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終不再仕。晚年返魯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孔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聖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這樣幾個方面:發憤忘食,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與人為善,直道而行。

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舉世聞名的“三孔”——孔廟、孔林、孔府,位於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組具有東方建築色彩和格調、氣勢雄偉壯麗的龐大古代建築群,總佔地面積約3500餘畝,擁有近千間建築。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於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2.《論語》其書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主要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對話體;敘事體,。其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三、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讀準字音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思則罔() 論( )語 ...

思而不學則殆( ) 不亦說( )乎 不逾矩( )( ) ....

三省()吾身傳()不習乎曾()子 ...

一簞()食曲肱( )而枕之 ..

2.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彙。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彙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裡,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絡上下文,正確理解。 先仔細讀幾遍課文,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學生朗讀課文並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幫助學生解決。

四、合作探究,重點學習課文前四章。

1.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齊讀。第一遍讀準字音 ; 第二遍 讀出節奏 ; 第三遍 抑揚頓挫。

2.小組合作解決字詞意義和語句翻譯,教師適時點撥。

第一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學(學習)而(表順承)時( 按時(名詞作狀語))習(複習)之,不亦(也是)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瞭解)而(錶轉折)慍(生氣)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又按時複習,不也是很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們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二)課文探究

第1句講:學習方法

第2句講:學習的樂趣

第3句講:個人修養

第二章

(一)分析文義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詞作狀語)三(多次)省(反省)吾身:為(替)人 謀(出主意)而(錶轉折)不忠乎?與朋友交而(錶轉折)不信(誠信)乎?傳(傳授的知識,名詞做狀語)不習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真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傳授的學業是否複習了?”

(二)課文探究

本章強調治學的人重視品德修養

第三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順承)志於學,三十而立(獨立),四十而(表順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順承)知天命(自然規律),六十而(順承)耳順,七十而(表順承)從心所欲,不逾(超過)矩(規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瞭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各種言論能明辨是非,到七十歲才可以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矩。

(二)課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的過程。

2.從本章來看,學習和修養的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學習領會

五十、六十歲: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論語》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論語》十二章

年級學科

七年級語文

教學課時

共3課時

第1課時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確本文的主要內容。

2.記住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3.知道《論語》的基本情況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學重點

記住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教學難點

記住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教學準備

蒐集孔子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一、匯入

從 前有位老師,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一個問題是:“鵝的叫聲為什麼大?”他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麼叫聲也很大呢?”他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他的學生說,我不如那個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你能猜出故事 中的老師是誰嗎?

二、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愛、愛人。在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創私 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 一視同仁),“因材施教”。

《論語》:儒家經典 著作,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宋朝宰相趙普曾讚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三、初讀文章,明確字音

1、論( )語 2、不亦說( )乎

3、人不知而不慍( ) 4、三省( )吾身

5、傳( )不習乎 6、學而不思則罔( )

7、思而不學則殆( ) 8、一簞( )食

9、曲肱( )而枕之 10、博學而篤( )志

四、朗讀課文,注意句子節奏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 自遠方來,不亦 /樂乎?人不知 /而不慍,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 /日三省 吾身:為人謀/ 而不忠乎?與朋友交/ 而不信乎?傳 /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 /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 則罔,思而不學/ 則殆。”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 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 /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佈置作業

結合課 後註釋,試著翻譯文章。

介紹作者及《論語》

生介紹,師補充。

本課時講解

1—4句的停頓、字音、字義及翻譯。

多鼓勵學生髮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學生嘗試背誦。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孔子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教學反思

帶動課堂氣氛

備課組長稽核簽字

《論語》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二、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前準備

① 蒐集資料: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蒐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一、激起興趣,匯入學習

1、匯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二、誦讀感知

①範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自讀: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後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三、合作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前五則。

2.齊讀。

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提示:a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b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小組合作解決語句並翻譯。

4.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

5.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學生自主閱讀)

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

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上強調獨立思考和複習。

學生再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並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複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四、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麼?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五、課外延伸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說出理由。

2.(選做題)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一、課文匯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合作探究學習後五則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2.感知: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聯絡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麼人、什麼事。

5、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體驗反思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

4.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四、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絡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積累拓展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蒐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3.背誦課文

《論語》教學設計9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瞭解《論語》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詞語

2、 理解前五則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激趣

由《論語》和孔子直接匯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二、誦讀感知

1、 學生範讀,讀畢師生評點,明確文言文的朗誦要求

2、 教師範讀

3、 學生齊讀

三、研讀分析

1、“學而時習”章

(1)“學”指的是孔門弟子要學的功課——詩、書、禮、樂等,學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嗎?

不行,還要“時習之”,“習”是實踐,是練習,《〈論語〉十則》簡案,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論語〉十則》簡案》。拖得太久也不行,還要經常、按時練習。這裡的“學”與“習”有什麼區別?

好比游泳,先學道理,然後下水,等到學會了,會有什麼感覺?(說,高興,同“悅”)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從遠方來,為什麼會感到快樂呢?(自由作答,適當引導與學習聯絡起來)

孔子有門徒三千,來自全國各地,來的時間也不一樣,有早的有晚的,孔子這句話是對門徒說的,有什麼用意?

(3)“君子”指的什麼人?孔子認為,什麼樣的人才配稱作君子?

(4)這段話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譯時要譯做“不也……嗎”

(5)這一則談的是什麼問題?

2、“吾日三省”章

(1)這段話是誰說的?“曾子”是什麼人?

(2)曾子說,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講了三件事,同學們能把三句話翻譯一下嗎?(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3)學生翻譯,教師糾正問題

(4)講述“曾子殺彘”的典故,問,這個故事大致能照應哪句話?

《論語》教學設計10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三千多年,在這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不知誕生過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論語》即是其中一部,這部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的著作,對我國幾千年來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今天我們就一起去了解《論語》吧。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

2.瞭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並運用《論語》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開闊的胸懷,提高處世的能力。

4.聯絡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

《論語》被譽為“中國的聖經”,古有宋朝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開花的“孔子學院”之盛勢。孔老先生的《論語》到底蘊藏著多麼強大的力量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論語》中的一些精華,以期你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論語(lún) 說(yuè)慍(yùn)三省(xǐng)

曾子(zēng)傳(chuán)不習乎逾(yú)罔(wǎng)

殆(dài)一簞食(dān)曲肱(gōng)篤志(dǔ)

2.文體知識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著作,共20篇。內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等。

3.作者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知識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對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採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節奏。

【交流點撥】提示:①讀時要字正腔圓。“字正”就是字音準確,“腔圓”就是發音飽滿。②處理好停頓,控制節奏。③把握重讀和輕讀。④注意語速語調,做到聲韻和諧,抑揚頓挫。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2.教師範讀第一章,強化解讀文意的方法,其餘部分由學生討論交流解決。

【交流點撥】“單”變“雙”。如:學——學習朋——朋友樂——快樂溫——溫習師——老師思——思考知——知道擇——選擇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註釋理解其他章節的意思,將不懂之處圈出來。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慍(生氣,發怒)

(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養的人)

(4)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誠信)

(5)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6)不逾矩(越過,超過)

(7)學而不思則罔(迷惑,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8)思而不學則殆(有害)

(9)人不堪其憂(能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愛,愛好)

(11)飯疏食飲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斯:這,指河水;舍:捨棄,放棄)

(14)匹夫不可奪志也(改變)

(15)博學而篤志(純一,專一)

2.通假字

(1)不亦說乎(“說”同“悅”,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

(2)吾日三省吾身(名詞作狀語,每天)

(3)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分別譯為“學過的知識”“新的理解與體會”)

(4)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形容詞用作動詞,以……為樂趣)

(5)飯疏食飲水(名詞作動詞,吃)

4.古今異義

(1)可以為師矣(古義:可以憑藉;今義:表示允許或能夠。)

(2)飯疏食飲水(古義:冷水;今義: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義:表示多;今義:表示確數。)

(4)吾日三省吾身(古義:每天;今義:日子。)

5.一詞多義

①學而時習之(表順承)

②人不知而不慍(錶轉折)

③為人謀而不忠乎(錶轉折)

④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錶轉折)

而⑤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表順承)

⑥溫故而知新(表順承)

⑦學而不思則罔(錶轉折)

⑧思而不學則殆(錶轉折)

⑨不義而富且貴(表順承)

⑩切問而近思(表順承)

為①為人謀而不忠乎(替)

②可以為師矣(做)

6.語氣詞

(1)傳不習乎(相當於“嗎”)

(2)可以為師矣(相當於“了”)

(三)重點句子的翻譯。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交流點撥】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別人不瞭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很有道德修養的人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交流點撥】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流點撥】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人)。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發現)他們的缺點,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交流點撥】孔子在河上感嘆說:“時光的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交流點撥】博覽群書廣泛地學習,志向專一,能懇切地提問,從身邊的事情出發思考的問題,仁德就在這裡面了。

四、拓展延伸

用本節課所強化的解讀文意的方法,解讀下面幾則《論語》。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學生),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解釋加點的詞。

(1)誨女知之乎(教導)

(2)是知也(通“智”,聰明)

(3)其恕乎(大概)

2.翻譯這兩則《論語》。

【交流】(1)孔子說:“仲由,(我)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2)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第二課時

一、新課匯入

上節課我們解決了課文中的字詞,疏通了文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課文內容,探討《論語》給我們講述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二、自學指導——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這十二章《論語》分別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請分別找出相應的句子。

【交流點撥】分別講了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品德修養三方面的內容。

(1)學習態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為樂,培養興趣)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謙虛好學)③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從正面學習其經驗,又要從反面吸取其教訓)④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珍惜時間)

(2)學習方法: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②傳不習乎?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強調複習)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

(3)品德修養: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寬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實守信)③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順心而為)④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安貧樂道)⑤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安貧樂道)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堅守志向)⑦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學仁德)

2.“溫故”和“知新”是並列的兩件事嗎?

【交流點撥】“溫故”和“知新”不是並列的兩件事。這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絕對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不是並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

3.你是如何理解“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句話的?

【交流點撥】這句話說的是:軍隊雖然人多勢眾,但如果人心不齊,其主帥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帥一旦被人抓去,整個軍隊失去了領導人,也就會全面崩潰了。匹夫雖然只有一個人,但只要他真有氣節,志向堅定,那就任誰也沒有辦法使他改變了。這種寧死不屈的烈士事蹟,可歌可泣,在歷史上不勝列舉。相反,一個人如果沒有氣節,志向不堅定,則很可能在關鍵時刻經受不住誘惑或高壓而屈膝變節,成為人們所鄙視的叛徒。

(二)積累成語

找出本課中出現的成語並解釋。

【交流點撥】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擇善而從: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實行。

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

簞食瓢飲:形容讀書人安於貧窮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奪志:雖是平民也不可強迫他放棄主張。

富貴浮雲:不義而富貴,對於我就像浮雲一樣。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

(三)各抒己見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你怎麼看待“簞食瓢飲”?

【交流點撥】生甲:顏回的這種治學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真是不容易,所以說,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生乙:我從顏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種高潔的學者風範。他不會因為物質條件的簡陋,而放棄自己的追求和夢想,不會轉而投身於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終也不會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十分贊同二位的意見。我覺得沒有必要完全摒棄優厚的物質條件,利用好它為我們的學習創造更好的條件,不也很好嗎?

三、板書設計

學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以學為樂

三人行,必有我師……誠實謙虛

態度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珍惜時間

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習傳不習乎勤於複習

方溫故而知新……學思結合

《論語》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十二章人不知而不慍……

吾日三省吾身……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寬厚仁義

修身做人賢哉,回也……

飯疏食飲水,曲肱……堅貞守節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

博學而篤志,切問……

四、拓展延伸

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獲得者在巴黎集會,發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裡尋找智慧。”從孔子這裡找智慧,就要從《論語》裡面找智慧。請你積累五則課本之外的《論語》名言,和大家分享。

【交流】①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②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③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④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⑤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教學設計11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匯入孔子關於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

(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

(3)弄清虛詞的用法。

(4)補充適當的詞語。

(5)調整句子的語序。

(6)揣摩句子的語氣。

(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範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後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則明白了什麼是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

l.課後練習一、二題。A類。

2.背誦全文。B類。

3.默寫全文。C類。

[說課精要]本節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後半部分)。

3.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複習

朗讀全文。

三、匯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餘下的課文。

四、翻譯課文6-10則

1.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五、獨立思考:

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後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六、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寫完後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七、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鑑、參考。

八、背誦指導:

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九、作業

A.課後練習三、四題。

B.默寫課文

[說課精要]學以致用,本課注意引導學生注意這一點

《論語》教學設計12

【設計理念】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論語·問孝》。

2、瞭解《論語》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讀《論語》的人生生不息。

3、結合《論語·問孝》的言論,能說出自己對“孝”的理解;結合課堂上的討論,初步正確地把握“孝”,能夠關注生活細節,懂得用自己點滴的行動向長輩表達孝敬。

【教學重難點】

透過課堂上的討論,初步形成正確的對“孝”的認識,能夠關注生活細節,懂得用自己點滴的行動向長輩表達孝敬。

【教學準備】熟讀《論語·問孝》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預熱:

1、出示圖片,自由交談。

出示孔子圖片,生簡介孔子、《論語》。【板書: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論語》,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2、觀看影片,切身感受。

①師:2005年9月28日,全世界舉行了紀念孔子誕辰活動,這說明孔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2008年的奧運會上,我們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論語的思想精髓和孔子的魅力。【播放影片】

②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重溫了2008年奧運會盛典的一個片段,從你們專注的眼神中,老師知道,你一定有話說?(你看到了什麼?你聽出了什麼?你感受到了什麼?)。

③生交流。

很震撼,吟誦的是論語,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等。

一、猜漢字,明字理

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下面老師出示幾個漢字,看看誰能快速猜出是什麼字。

出示:“子、老、孝”象形字,生猜。

子:像一個嬰兒,他的腦袋很大,舉著小手,樣子很可愛。是什麼字呢?

老:像一個駝背、伸手、扶杖、頭戴大帽的老人。會是什麼字呢?

孝:像一位面朝左、長著頭髮的駝背老人,身前一孩子,扶持著老人。【板書:孝】

小結:“孝”——會意字,上部是“老”的省形(省去“匕”,柺杖形),下面是“子”,會意為孩子攙扶老人在行走。百善孝為先,孝從敬愛老人始。

真是:老字省匕空下邊,年老力衰步履艱;

子孫上前相攙扶,敬愛長輩孝為先。

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孔子一起學習孝道。

二、自由讀,讀流利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彙報讀。請四名學生讀,每人讀一句

3、讀後評價。(正確、流利)

師:讀古文,僅正確、流利還不夠,還要讀得有節奏。

4、師範讀。生再自由讀,師個別指導。

5、生個別讀、帶讀。

6、師譯生齊讀(男、女)

7、師生共讀。(師讀敘述,生讀孔子話)個別、齊讀

8、挑戰讀。全班推薦最好的學生讀(表揚學生,獎勵配樂讀)

9、配樂讀。 “臥虎藏龍”,跟隨古琴曲一起讀

師:你們的誦讀把我帶回了春秋時期,拉回了孔子時代。如果時代倒退兩千多年,你們也一定是“孔門七十二賢”。

三、悟中讀,知大意

【一】出示“背井離鄉”圖,你看到了什麼?想起了哪則論語?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1、個別讀

2、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悟中讀。

3、齊讀。男生:孝敬父母的好男兒 女孩:孝敬父母的乖乖女

【二】出示“餵養圖”,它讓你想起了哪則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1、生讀

2、談談你是怎麼理解的?母親噙著淚水,病在兒身,痛在母心。

3、會背這句嗎?齊背。

是呀,孔子告訴我們,不要讓父母為我們的遠行擔憂,不要讓父母為我們的疾病擔憂,我們要關愛父母。 【板書:愛】

【三】出示“不孝圖”,再看這幅圖,你想說什麼?它讓你想到了哪則論語?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1、根據圖,試著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2、齊讀。

要是不孝敬父母,和養犬馬有區別嗎? 【板書:敬】

【四】出示“中國好人榜吳秀琴圖片”,播放影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1、這個女孩,你們認識嗎?讓我們跟隨一則報道瞭解她。

(播放影片)讓你想起了哪則《論語》?個別讀,齊讀。

2、簡介事蹟《用稚嫩的肩膀為母親撐起一片天》。

同學們,看完這則報道,在小秀琴的身上,我們明顯感覺到這個小女孩儼然一位“小巨人”。雖然只有11歲,雖然身體瘦弱,可小小的秀琴卻為自己的母親撐起一片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3、對比讀:男生捫心自問,你們做到了嗎?男生齊讀;

女生捫心自問,你們做到了嗎?女生齊讀。

四、創境讀,明道理

是啊,孝敬,孝敬,敬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四則論語我們都學完了,那麼,在生活中能不能靈活運用呢?

1、播放新聞永珍“不孝”影片《老人沒接孫女 遭兒子暴打》

請看這則影片,當你看到不孝子,對父親大打出手的時候,我們就會吟起: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當我們看到不孝子不給父母好臉色的時候,你就會想起: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3、當我們見父母憂心如焚的時候,我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4、當我們出遠門,牽掛父母的時候,你也會想起: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五、熟讀成誦

同學們,這幾則論語,你們會讀了,會用了,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將它牢牢地記在腦海中,給大家幾分鐘的時間,看誰最先將它背下來。

1、生背誦

2、彙報交流。個別背、齊背

六、拓展延伸

1、典故:望江範永芳《孝思維則》

清乾隆年間,望江縣長嶺鎮文學村范家前屋曾有一位孝子——范家芳,未滿十歲,在縣學校讀書,他的父親送米供他念書,每次他都留米回家,還經常哭泣呻吟;先生責備他,問他為什麼悲痛,他說:“父親在田地裡辛勤勞動,我卻坐享其成。”父親生病,想吃棗子,他摸著學校一顆已經乾枯的棗樹哭泣,果然,枯樹復活,結出飽滿的棗子,他摘下給父親吃,人人都感到奇怪。他父親病了,他十幾天不脫衣服侍候。乾隆二十五年,其事蹟受到皇上旌表《孝思維則》,並於乾隆二十六年,建造孝子門予以表彰。

范家芳尊老敬老堪為孝子典範,當今仍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讓“孝敬”牢牢地記在了我們心中。

2、哪一則論語觸動了你的心靈,談一談。(我們應該怎樣盡孝?)

生自由談。

師:你們都是大孝子,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段影片,這段影片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相信也能再一次感動你們。【播放公益廣告:媽媽,請您洗腳】

3、小結板書。

同學們,關愛老人,用心開始;孝敬父母,從我做起。

4、配樂朗讀《當你很小的時候》

七、課堂總結

同學們,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希望你們愛上論語,愛上經典。下課。

板書設計:

論 語

敬 愛

《論語》教學設計13

【學習目標】

一、瞭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瞭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二、翻譯文句,積累重點詞語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二

難點:目標三、目標一的瞭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課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論語》是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等諸多方面,為歷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我們可以辯證學習,學習其中的精華。

二、預習檢測

1、複述孔子及《論語》的相關常識要點。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朗讀選文。

三、研習文字。

(一)自主學習

請藉助註釋及工具書,自主翻譯選文,在課本上標註重要詞語,並針對選文的內容作批註。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二)合作解疑

1、請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以段落為單位,逐詞解釋,口頭翻譯,每人主講一段。

2、請提交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討論探究,嘗試解決。

3、仍未達成一致的疑難問題,由提交者統一在全員解疑環節提交求解。

【參考譯文】

第一章:孔子說:“君子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並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第二章: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麼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麼對待音樂呢?”

第三章: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第四章: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於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

第七章: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

第八章: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還是要自己去幹的。”

第九章:孔子說:“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畏懼。”

第十章: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第十一章:子貢問道:“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第十二章: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沒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群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三)全員解疑

由各小組提出疑問,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解決問題。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

二、文字探究

1、請概括各章所蘊涵的道理。

(1)小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蘊涵的道理。

【明確】

一、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君子,為學要修身養性,安貧樂道,要善於抵制物慾,不斷向有道之人學習,做事要勤勉,要儘可能地把精力用於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議論“什麼是好學”,四句話,前兩個方面說不要做什麼,後兩個方面說要做什麼,做到這四點就是好學。凸顯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質為基點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講了仁與禮、樂的關係,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人而不仁,禮對他有什麼用?人而不仁,樂對他有什麼用?這裡即是說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

三、闡述了孔子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真理,是每個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四、闡明瞭孔子關於君子與小人不同的義利觀。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於道義,以義為原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經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說明在一個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學問,提高道德修養的過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與質的合理互補關係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與質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只有文、質雙修,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認為讀書人應該具備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的願望。

八、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恆的深刻道理。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都應自覺自願地堅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廢,只會前功盡棄,留下終身遺憾。

九、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智、仁、勇缺一不可,它們是君子的基本品質。有智慧的人能將事理看得明白透徹,所以不會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慾,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憂慮。有勇氣的人不畏懼困難,見義勇為,所以不懼。

十、孔子闡述了對“仁”的內涵的理解及如何透過自己的行動來實現“仁”。“仁”的關鍵是克己復禮,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

十一、孔子認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的也是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

十二、孔子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在《論語》中,孔子不僅多次引用《詩經》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還多次強調《詩經》在為人處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誨弟子要學《詩》。在這裡,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學《詩》的重要意義。學《詩》至少有上面所列舉的六種好處,因而孔子特別強調要好好學習。

2、請結合現實說說學習選文得到的啟示。

【提示】結合文字內容,聯絡現實生活,談個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瞭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後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範。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於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8、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三、整理總結

四、背誦課文。

五、佈置作業:完成課後檢測。

《論語》教學設計14

一、教材解析:

第十板塊即:先哲語錄,這一板塊包括《論語四則》、《捨生取義》兩篇課文和一個表達.《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四則》是從《論語》中挑選出的四句名言警句,它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孔子的治學態度和精神,含義豐富,對於學生的學習、教育、思想很有啟迪作用。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談的是學習態度,勸誡人們對學習要誠實等。四則語錄,各有側重又互相關聯,語言凝練,千古流傳,值得我們學習。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二是引領學生體會先哲語錄的深刻含義。

二、教學理念:

小學學習文言文體現了小學向初中的一個過渡。所以在人教版、長春版等教材為了體現小學和初中的這種銜接,都安排了少量的文言文。小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談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古詩文閱讀評價中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就表明透過本組課文的學習重在,引領學生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讀出理解,同時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無限魅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再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身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課文自身的特點,我對本篇文言文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會4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透過收集資料和多種形式的誦讀,仔細體會四則語錄的深刻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勵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去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無限魅力。

四、教學重點:

採用不同的方式熟讀成誦,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

五、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懂得聯絡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

六、教法選擇: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因此,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裡特徵,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課前收集資料交流法、各種形式的誦讀法、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法、提問法、體驗法。[

七、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已經進入高段,透過四年循序漸進的學習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而且上冊剛剛學了三則文言文寓言和一篇《荔枝圖序》,所以學生對於文言文並不陌生。尤其是本冊的這兩篇孔孟的先哲語錄中的經典名句和道理對一部分學生並不是第一次接觸,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藉助多種方式進行指導,定會使學生學出趣味,學出感悟。

八、教學時間: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內容雖少卻很充實,語句雖短卻很具體,而且對於《論語》、孔子有關的文學常識也要有所瞭解,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二課時的時間:

九、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生本對話,瞭解論語。

1、課件出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關於孔子和《論語》的簡介。(課件演示)

3、今天的語文課,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去聆聽先哲的教誨。(《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預習是文言文教學的第一要義。課前的閱讀文字和收集資料就是讓學生與文字首次對話,掃清文字障礙,初步瞭解文章內容。同時,願意把自己對孔子的瞭解與大家分享。在師生資料的整合中,激發學習課文的興趣,學生有強烈的瞭解《論語》,學習佳句的願望。

(二)、師生對話,指導誦讀。

1.學生逐句自由讀文,適時糾正字音。

2、指名讀,全班糾正字音。

3.教師範讀,學生認真聽。

4.學生根據老師的朗讀輕聲練習,畫出節奏。

4.指名讀,規範節奏,語調。

5.學生個性讀,師生評價。

6.小組同學比賽讀。

(學習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個字: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智慧,在讀中質疑思辨是關鍵的過程。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反覆的吟誦中,品味語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對每一則內容的理解。)

(三)、生生對話,理解文字內容。

1、小組內透過註釋和資料說說你對這四句話的理解和疑惑。

2、小組彙報。重點理解患、誨故自省等詞的意思,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四)、生本對話,讀出韻味。

自由選擇你喜歡的句子,讀出你的理解。

五、書寫患、賢兩字,重點指導賢字.

六、作業。朗讀課文。查詢論語中有關的成語。

第二課時:

教學設想:

(一)、生本對話,複習引入。

1、(放古箏曲子,課件演示進入文字。)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古人云:“文以載道”。《論語》就是這樣一部經典。

2、教師複習提問“患、誨、汝、故、自省”詞的意思。

(此環節以《論語》這部經典的寓理佳句引入新課,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要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其蘊含的道理,再透過複習字詞的意思讓學生再次理解課文的含義。)

(二)、與孔子對話

教師講述孔子《兩小兒辯日》逸事,鼓勵學生談體會。你還聽說過那些有關孔子的故事,說一說你的感受。

(三)、與自己對話,

聯絡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經驗,說說你的體會。(課件演示)

(這樣設計以故事的情節促進學生理解句子意思,昇華學生對深刻哲理的認識。)

(四)、生本對話,濃縮成語

學生自由讀文,提煉出成語。“溫故知新”、“見賢思齊”等

(五)背誦

1.在上面的學習中,學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教師要乘勝追擊,同學們能夠從古文中想到經典,學習古文還非常注重積累,鼓勵學生背誦。

2.背誦也要採用多種形式。

(此環節很好的達成了教學目標中的熟讀成誦,激勵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地去閱讀更多的先哲語錄,去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無限魅力。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六)用文言文表演一遍

(七)、作業。背誦課文。

《論語》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能熟練背誦、默寫全文。

3、理解、運用其中關於學習的名言警句,培養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情診斷

1、匯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後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特別注意加點字的音、形、義。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乎 ..

傳(chuán)不習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1、教師泛讀課文,然後學生自主朗讀。

2、根據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學習了,然後時常複習它,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們不瞭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