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六年級語文《論語》教案設計

六年級語文《論語十則》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論語》一書和孔子其人,熟練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理解每則的思想內容。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等,並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言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課文的背誦和思想內容的理解。

2.難點:理解《論語》中的儒家思想並能用以指導自己的言行。

課時安排】二課時

【學情預估】

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 可能會有一種畏懼感, 教師要想方設法降低難度, 化難為易, 讓學生親近文言文。

【策略解說】

這是學生第一次學文言文,興趣非常重要,要讓學生對文言文不產生畏懼感,這一節課很關鍵所以,這節課儘量不在具體的字詞上糾纏,只讓學生在瞭解大意的基礎上背誦則可。在一般的教學班,當以誦讀為主;必要時每一則都可以領讀數次,當堂成誦,然後解析詞語。文言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簡練,可讀性強。文言漸漸離開口語,定了形,並且在書面上佔優勢甚至佔壓倒優勢的時候,照當時的口語寫的文字是白話。用文言寫成的就叫做文言文。我們學習文言文,有三條基本方法:一是誦讀,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誦的課文都要背得爛熟,不要求背誦的也要讀得十分流暢;二是用心領會課文的意思,不依靠譯文;三是自己動手,積累詞語。過去有句俗話:“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這七個字我們在本課中都見到,這些都是最常見的文言虛詞。學虛詞也要靠誦讀,一時不怎麼了解不要緊;讀得多了,再加以比較、品味,就會弄懂的。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1)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

(3)處理好輕重,把握好重讀與輕讀。

(4)注意語速、語調練習背誦應當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進行,這是基本原則,但的訓練也。強記既有助於誦讀習慣的養成,又可以促使學生主動記住註釋裡的話並促進領悟,格言體的尤適對拆增刪調學了這,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 應怎樣改進? 溫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因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記,用“子”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因為《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這本書形式上的一個特點:分章記述孔子的言行。這種形式有一個專門的名稱,語錄體若干章為一篇,《學而為政》等,都是篇名。

3.總結本文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等。

成語: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亦樂乎 松柏後凋 歲寒松柏 擇善而從

格言警句談學習態度的談學習方法的`談修身做人的討論交流以下問題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麼? 學習生活,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論語》半部《論語》作門票這一本被中國人讀了幾千年的教科書包含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與治國之道,是我們瞭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輯錄,被稱為中國人的《聖經》。《論語》是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論彙集,正如《聖經》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希伯人的先知耶穌的言論彙集一樣。孔子和耶穌都是他們的母親與人“野合”而生的,即都是私生子。私生子們似乎都特別的聰明,因為他們是最熱烈的愛情的產兒。一個大思想家對於民族文化和歷史的影響,是一百個。乃至幾百個帝王將相之影響的總和都難以比得上的。孔子和耶穌對於中國和西方歷史文比的影響就是如此。古人說: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自不免有些誇大其辭,但卻證明了《論語》的非凡價值。《論語》在中國的地位,猶如《聖經》之在西方,它是歷代中國人的人生寶典,至今仍是我國教育部門規定的青年學子的必讀書。孔子及其《論語》曾經長期被人神化,其實《論語》是一部內容很平實、很富於人情味兒的充滿了人生智慧的書,一部可以用審美鑑賞的眼光去讀的書。只要善於讀,我們不僅可以從中得到一種美的愉悅,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啟迪和人格的感染。以為第一人諸子之書以為第一部

4.有關的逸聞趣事

清朝時有個故事:文學家畢沅在陝西當巡撫,一天到廟裡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唸經,就問他:一部《法華經》共有多少個阿彌陀佛和尚說:我是個蠢人,不知道這個。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聰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論語》有多少個子曰吧?畢也答不出。因為子曰實在太多了,誰也沒有統計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