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設計(新教科版)
如何讓三年級的小學生開始科學地認識這個神奇的世界?三年級上冊科學帶著他們一起走近,那麼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如何設計呢?以下是PINCAI小編收集的《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設計(新教科版)》,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設計一:
三上教科版科學第一單元 植物
第一課 我看到了什麼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裡,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的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藉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資訊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瞭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裡、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裡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彙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麼?(要求仔細傾聽,並大膽說出新的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資訊。)
三、回憶中的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的東西並不多,那麼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的大樹與這照片上的有什麼不一樣嗎?
2.學生彙報:回憶我的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麼?
3.教師激趣:同學們的彙報內容真豐富,有的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的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麼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並彙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麼?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藉助的.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的發現。同時把觀察到的資訊,用簡短的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的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後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的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於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麼多的資訊,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麼,觀察更多的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的樹。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設計二:
第二課 校園的樹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幹、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境裡,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幹。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的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透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後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的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儘量觀察不同的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的樹長在校園的哪個地方?我們怎麼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區域性)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新的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幹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的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的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後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的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的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的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的樹葉和果實。這是樹的果實。這是我的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的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幹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覆按壓, 再平捏蠟筆在紙上塗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的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的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的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裡的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的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的生長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不同的樹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透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麼多的大樹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的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的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的發現張貼於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的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就總結到什麼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的不同之處:
樹冠有大小
樹幹有粗細
有的樹皮光滑,有的粗糙
結的果實不一樣
葉片不一樣
……
板書設計:
樹的相同之處:
它們都長在泥土裡
都需要陽光、水
都有樹幹、樹皮
都有樹葉、果實
……
教學後記: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設計三:
第三課 大樹和小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徵。
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特徵,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教學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1.師生交流:在校園裡不僅有高大的樹木,還有低矮的小草。我們認識這些小草嗎?這些小草長在校園的哪些地方?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的小草怎麼認識?提供認識的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什麼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實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佈。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3.小組學生活動:觀察狗尾草,我們用簡圖把它的樣子畫下來。上臺描述互相補充:這是我們觀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徵根莖葉果實大致畫下來即可。)
4.組間活動:比較不同的草,找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啟發引導:從植物器官及生存環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律等方面比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態,各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多共同特徵,說說你對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我們應當呵護它們。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引導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比較完成對比表格:
樟樹 | 狗尾草 | ||
莖 | 顏色 | ||
軟硬 | |||
粗細 | |||
質地 | |||
葉 | 顏色 | ||
形狀 | |||
軟硬 | |||
大小 | |||
氣味 | |||
果實 | 顏色 | ||
形狀 | |||
大小 | |||
多少 | |||
3.交流彙報: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樹莖一樣的莖叫木質莖,像狗尾草一樣的莖叫草質莖。(讓學生在彙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較彙報內容:總結大樹和小草的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交叉框內。(這是教學重點)
大樹 小草
3.總結:從以上唯恩圖的表達內容中我知道了樹和草的共同點有根莖葉,有的會開花、結果、有種子(基本形態結構相同);都長在土壤中,需要陽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環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還知道了樹和草的壽命不同,樹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們的具體結構特徵也各有不同。(唯恩圖的作用是梳理學生的觀察比較結果,形成比較明確的概念,並顯示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比較相同點就是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植物生命體的特徵,從而指向本單元的核心概念。對概念內涵的梳理還得從學生實際出發。)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設計四:
第四課 觀察水生植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的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的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態特徵,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研究水生植物的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的共同特徵。
【教學難點】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著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著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的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膠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為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於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樣子,並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麼共同之處?對,都能浮在水面上,會有什麼秘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的葉柄,我們會有什麼發現?這種海綿狀氣囊結構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水生植物的環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結構?請課外繼續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除了形態結構特徵外,還可以稍作拓展,如它們都會繁殖後代,都會死亡等。)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的生長需要什麼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的陸生植物的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徵的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後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水葫蘆
狗尾草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