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認識釐米》評課稿
上次學習了鬱老師執教的《認識釐米》一課,這節課上,鬱老師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我們組的成員覺得鬱老師在以下幾個方面處理得很好。
匯入新課時,鬱老師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故事情境,透過對“同一條圍巾,為什麼測量結果不一樣”這一問題的討論和交流,學生體會到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進而引出常用的測量工具——尺。這樣的'匯入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而且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絡。
在教學認識1釐米時,鬱老師先告訴學生“刻度0到刻度1,這一大段叫1釐米。”然後讓學生在尺子上找找,還有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也表示1釐米?這是個開放式的提問,學生思維活躍,說出的答案多種多樣,在學生找到諸多的1釐米之後,又引導學生髮現“相鄰兩個數之間的一大格就是1釐米。”這樣的小結有助於加深學生對1釐米的認識。緊接著,鬱老師又讓學生藉助直尺,用手比劃出1釐米的長短,當學生有了對1釐米的親身體驗後,再讓學生聯絡生活,想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這一系列活動,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
在教學“想想做做”第5題時,鬱老師在學生測量出長方形相鄰的兩條邊的長度後,又丟擲一個問題:“你能猜出長方形的另外兩條邊的長度嗎?”透過猜想、驗證,學生初步感知了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徵,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最後,提一點小小的建議,就是課堂上,教師應注意數學語言要準確、嚴謹。比如說:在舉例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釐米時,一位學生拿著橡皮說:“橡皮的寬是1釐米。”但實際上他想表達的應是:“橡皮的厚是1釐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