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評課稿範文整理
篇一:《認識圖形》評課稿
《認識圖形》是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透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透過觀察、交流、比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徵,使學生能準確分辨並說出每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崔老師在設計上以“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為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營造了“互動 、主動、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 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為載體,幫助學生學習。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帶了什麼形狀的玩具?”“這些玩具的形狀有什麼不同?”,這是複習,同時又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為後續教學服務的。
二、 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十分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1)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學生的思維被啟用,出現了“印”、“描線”、“描點”、“折”、“量”等多種方法;(2)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名稱與基本特徵後,提問:“上面的圖形與下面的圖形有什麼不同?”此處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歸納”。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講出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使學生的認識由“口頭”上升為“思想”上的認識。
三、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學科,實現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崔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含義再講:圖形的名稱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又如課尾的小環節,符合學生心理的需求,又緊扣教學內容,能使學生在認識、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和體驗,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本堂課值得探討的方面有:(1)在學生畫出了各類不同的圖形後,教師對作品作了展示,此時可否讓學生將作品分分類,這樣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又能滲透分類的思想,進一步突破“長方形、正方體(形)”異同點比較的這一難點。(2)教師的語言技巧。如評價的有效性、提問指向的明確性等。在課中老師曾提問:“什麼是長方形?什麼是正方形?”等,學生的回答各異: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時,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有所側重,有意識地將比較本質的詞句再說一說,可能會更助於學生認識圖形,以及學習用科學的數學術語描述的意識。又如課的結尾處,要求學生塗一塗時,教師的要求是“選一個塗一塗”而學生的操作中是“選一類塗一塗”,這需要更準確的語言引導。
篇二:認識圖形評課稿
《認識圖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透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透過觀察、交流、比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徵,使學生能準確分辨並說出每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
老師在設計上以“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為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營造了“互動、主動、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為載體,幫助學生學習。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老師手上的物體是什麼體”“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麼不同?”,這是複習,同時又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為後續教學服務的。
二、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十分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1)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學生的思維被啟用,出現了“印”、“描線”、“描點”、“折”、“量”等多種方法;(2)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名稱與基本特徵後,提問:“上面的圖形與下面的圖形有什麼不同?”此處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歸納”。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講出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使學生的認識由“口頭”上升為“思想”上的認識。
三、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學科,實現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含義再講:圖形的名稱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
本堂課值得探討的方面有:(1)在學生畫出了各類不同的圖形後,教師對作品作了展示,此時可否讓學生將作品分分類,這樣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又能滲透分類的思想,進一步突破“長方形、正方體(形)”異同點比較的這一難點。(2)教師的語言技巧。如評價的有效性、提問指向的明確性等。在課中老師曾提問:“什麼是長方形?什麼是正方形?”等,學生的回答各異: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時,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有所側重,有意識地將比較本質的詞句再說一說,可能會更助於學生認識圖形,以及學習用科學的數學術語描述的意識。又如課的結尾處,要求學生塗一塗時,教師的要求是“選一個塗一塗”而學生的操作中是“選一類塗一塗”,這需要更準確的語言引導。
篇三:《認識圖形》評課稿
今天有幸聆聽了一年級倪老師的一節課《認識圖形》,本節課是學生認識“圖形與幾何”的開始,透過觀摩,領悟到了倪老師的很多教學理念,學習到了許多教學策略,現總結如下:
1、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提升課堂效率。
教師用書後的關盤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對它進行合理運用,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認知結構,本節課中,倪老師就是以此為依託,從而展開教學活動,極大地方便學生對相關立體圖形進行建模,提高了課堂實效。
2、 練習設計富有童趣,學生積極性較高。
有效的練習設計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但是該年齡段的學生可能會在經歷了新知學習之後對接下來的練習活動感到疲倦。但是在本節課中我們絲毫看不到學生的疲倦,相反的卻是越來越感受到學生的熱情,這與倪老師巧妙的練習活動設計是分不開的。
商榷之處:本節課可能過於依賴多媒體,本年齡段的學生空間意識還不夠強,我認為還要更多的從現實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讓學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畫面上的立體圖形與現實中的立體圖形在學生感知上我覺得還是有差別的,這樣也便於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篇四:認識圖形一的評課稿
李老師這節《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數學課,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認識物體的活動中,體會比較、分類等到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和空間概念。從課堂教學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教學效果很好,達到了教學目標。
李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王老師的整堂課基本上都在一個個活動中進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課堂氣氛很活躍。
1、學生通常是在辨別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過程中達到對概念意義的理解的,因此,教師在呈現概念的例子的時候,不僅要向學生呈現概念的正例(如圓柱的正例茶葉筒、易拉罐等),還應該向學生呈現概念的反例(如圓柱的反例粉筆、削過的鉛筆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知覺辨別,更明確地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本質特徵,以達到對概念意義的把握。
2、這節課因為強調讓學生在動中學,比如讓學生分一分,摸一摸、抓一抓等,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篇五:認識圖形 評課
《認識圖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透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透過觀察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徵,使學生能準確分辨並說出每個平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
老師在設計上以“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為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需求,營造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為載體,幫助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帶了什麼形狀的玩具?”“這些玩具的形狀有什麼不同?”,這是復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為後續教學服務的。
一、 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二、 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了“互動 、主動、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1)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學生的思維被啟用,出現了“印”、“描線”、“描點“量”等多種方法;(2)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名稱與基本特徵後,提問:“上面的圖形與下面的圖形有什麼不同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歸納”。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講出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使學生的認識由“為“思想”上的認識。
三、 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周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說義再講:圖形的名稱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又如課尾的“抓小偷”環節,符合學生心理的需求,又緊扣能使學生在認識、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和體驗,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本堂課值得探討的方面有:(1)在學生畫出了各類不同的圖形後,教師對作品作了展示,此時可否讓學生將作樣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又能滲透分類的思想,進一步突破“長方形、正方體(點比較的這一難點。(2)教師的語言技巧。如評價的有效性、提問指向的明確性等。在課中老師曾提問:“什麼什麼是正方形?”等,學生的回答各異: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時,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有所側重,比較本質的詞句再說一說,可能會更助於學生認識圖形,以及學習用科學的數學術語描述的意識。又如課的結尾生塗一塗時,教師的要求是“選一個塗一塗”而學生的操作中是“選一類塗一塗”,這需要更準確的語言引導。
篇六:《認識圖形》聽評課記錄
《認識圖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透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透過觀察、交流、比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徵,使學生能準確分辨並說出每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
老師在設計上“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為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營造了“互動 、主動、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 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為載體,幫助學生學習。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帶了什麼形狀的玩具?”“這些玩具的形狀有什麼不同?”,這是複習,同時又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為後續教學服務的。
二、 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十分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1)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學生的思維被啟用,出現了“印”、“描線”、“描點”、“折”、“量”等多種方法;(2)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名稱與基本特徵後,提問:“上面的圖形與下面的圖形有什麼不同?”此處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歸納”。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講出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使學生的認識由“口頭上升為”思想”上的認識。
三、 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學科,實現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周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含義再講:圖形的名稱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又如課尾的:“抓小偷”環節,符合學生心理的需求,又緊扣教學內容,能使學生在認識、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和體驗,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本堂課值得探討的方面有:(1)在學生畫出了各類不同的圖形後,教師對作品作了展示,此時可否讓學生將作品分分類,這樣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又能滲透分類的思想,進一步突破“長方形、正方體(形)”異同點比較的這一難點。(2)教師的語言技巧。如評價的有效性、提問指向的明確性等。在課中老師曾提問:“什麼是長方形?什麼是正方形?”等,學生的回答各異: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時,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有所側重,有意識地將比較本質的詞句再說一說,可能會更助於學生認識圖形,以及學習用科學的數學術語描述的意識。又如課的結尾處,要求學生塗一塗時,教師的要求是“選一個塗一塗”而學生的操作中是“選一
類塗一塗”,這需要更準確的語言引導。
篇七:認識圖形說課稿
我說課的內容是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節課:《認識圖形》。
一、說教材:
《數學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認識圖形》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開始,是在前一課時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四種簡單幾何體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四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他們的特徵及周長、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學要求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所處的地位,結合一年級學生的 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並會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透過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審美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這樣的目標設計,打破了傳統感念教學的規律,從過於注重概念本身,轉化到更多的注
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認知目標,還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各方面的能力,體會各種圖形的美學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教學重點
從以上確定的教學目標出發,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重點: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並學會準確辨認。
根據學生已有的實際經驗,很容易將“體”和“面”混淆,所以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難點:在動手操作等學習活動中,體會“面在體上”。
四、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遵循,激——導——探——放的原則,教學中我精心設計遊戲,誘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交流,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去大膽創新!
學生作為主體,在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學習探究過程中,我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讓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都獲得全面發展。
五、教具:
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選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更直觀易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立體模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紙片是我這節課要使用的教具和學具!
六、教學流程
根據上面的分析,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小學生喜歡聽童話故事的年齡特點,我創設了“圖形王國”這一情境:
師:在“圖形王國”裡,住著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名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裡,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著一個龐大的家族。我們要認識的新朋友都在小牧童的身上,請大家找一找,然後再分分類。從而介紹“平面圖形”引出課題。
這一環節透過引領學生參觀“圖形王國”,巧妙地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知識,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下面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摸、看、畫、折這4個環節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活動一(摸一摸):我們要認識的平面圖形都藏在桌面上的物體中,請你找一找、摸一摸並說說你在什麼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它是什麼形狀,使學生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活動二(看一看):透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進一步體會面在體上。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
活動三(畫一畫):請小朋友們想辦法把自己喜歡的新朋友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看看誰的辦法最多。經過交流,學生可能會使用畫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無論學生用的什麼方法,都是一種體驗,這種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我想是我們老師用再多的語言都無法替代的。這樣,對 “面”在“體”上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活動四(折一折)你能把長方形折成今天認識的圖形朋友嗎?透過折一折,剪一剪今天學過的圖形,看看有什麼發現,並在班級裡交流,讓學生從動中感悟這些圖形的特點。
透過一系列“做中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過程,親身體驗面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體會面在體上,突破本課的難點。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程價值觀。
(三)綜合實踐 學以致用
1、連一連:
(圖形的呈現,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獲得的性質特徵概括到同類物件中去,使學生在概括中獲得對圖形進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
在我們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地方有這些圖形。將數學知識與生活進行有機地融合,加深對這些圖形的認識。藉助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數一數:
這一設計是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具有一定綜合性的題目,對知識進行強化鞏固,學生不僅要快速地辨認出圖形,也要數出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
(四)拓展延伸,總結評價
1、圖片欣賞
首先透過欣賞,讓學生體會到圖形美,提高學習數學的樂趣。
2、拼組圖形
用學具袋裡的圖形拼出你最喜歡的東西。小組合作完成後,全班交流展示。 在這裡我讓學生自己來設計活動,在相互參觀的活動中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滿足學生的創造欲,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透過作品的展示,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五)課堂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收穫了什麼?請小朋友們回家後,在自己的房子裡找一找這些圖形,說給爸爸媽媽聽。
用簡單的語言說說本節課的收穫,並回家後再找找這些圖形,說給爸爸媽媽聽。再次將數學學習與生活聯絡,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六)板書設計
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的板書設計的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結束語: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認識,謝謝大家!
篇八:認識圖形說課稿
一、 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38頁39頁。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做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些立體圖形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幾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他們的特徵及他們的周長還有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初步的觀察能力、交流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辨認四種圖形,並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透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實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透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並滲透審美情趣的教育。
從上面確定的教學目標出發,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4.重點: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並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很容易將體和麵混淆,所以本課的難點是面在體上 難點:體會“面在體上”。
在教學資訊與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擇多媒體課件演示,這樣更直觀易懂。
5.教學準備:
在教學前我為學生準備了各種立體模型,以及多種平面圖形的學具,還有彩色筆和白紙等等。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直觀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課堂注意力有效保持時間很短,不隨意注意佔優勢,課堂上喜歡操作類的活動。本課時教學內容是他們在一年級上冊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四種簡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根據他們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都已經基本上認識這四種平面圖形了。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流程:
三、教學流程
根據上面的分析,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三、聯絡生活,鞏固新知;
四、遊戲激趣,總結評價。
下面我就分別從這四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螢幕顯示:交通標誌(由生活中圖形引入新課)
師:笑笑在上學路上發現了很多交通標誌,你們知道這些標誌的意義和它們的形狀嗎?(適時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2.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圖形,並與它們交朋友,好嗎?揭示課題——認識圖形
【設計意圖:這裡利用資訊科技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要完成知識目標:初步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辨認這四種圖形,並體會“面在體上”。
因此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找一找、摸一摸、學一學、比一比、畫一畫五個活動。 活動一(找一找):在“體”上找“形 ”
1找長方形,哪個圖形藏長方體的面?(長方形)
2.找正方形,正方形藏在哪個“體”的面上,(正方體)。
3.找三角形和圓,三角形和圓藏在哪個“體”的面上,(三稜柱、圓柱)
【設計意圖: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課件演示面從體上滑下,進一步體驗到“面”由“體”得,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突破本課難點。同時使學習的內容更有情趣、更直觀,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活動二(摸一摸):摸“長方形”學具感知它的特徵
1. 認真的看一看它長得什麼樣?再仔細的摸一摸有什麼感覺?
2. 數一數長方形有幾條邊?幾個角?
活動三(學一學):自主合作學習正方形、三角形、圓感知其特徵
1.小組合作學習:用剛剛學習長方形的方法先認真的看一看他們長的什麼樣?再仔細的摸一摸有什麼感覺?再用數學語言在小組裡說一說他們各有幾個角?幾條邊?
2.學生彙報,解決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懂得合理的表述與認真的傾聽,併產生智慧的碰撞。透過摸、看了解長方形的特徵之後,又提出用學習長方形的方法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正方形、三角形、圓,這是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先扶後放,使學生從具體實物操作發展到抽象地認識圖形。】
活動四(比一比):“形”與“形”比,“形”與“體”比
1.“長方形” 與“正方形”比
2.“長方體” 與“長方形”比
3. “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比
活動五(畫一畫):從“體”上畫“面”
1. 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 2. 彙報、交流不同的方法
3. 用描的方法挑一個自己喜歡的立體圖形畫下它的一個面,並說一說從什麼體上描出了什麼形?
【設計意圖: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他們需要透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採用實踐操作教學手段讓學生透過、看、摸、畫、說等活動,自主地探究,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聯絡生活,鞏固新知
活動一(看一看 說一說 ):
螢幕滾動放生活中的物體,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可以找到這些圖形朋友,仔細觀察你從哪個物體的面上找到了
我們今天認識的新圖形?
活動二(想一想 說一說 ):
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面上也有這些圖形朋友?在小組裡說一說。
【設計意圖:利用資訊科技挖掘現實生活素才,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引導學生觀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四)遊戲激趣,總結評價
活動一 遊戲激趣.
1.打地洞遊戲
地洞裡藏了很多圖形,快來打吧!看誰找到的圖形最多。
2.數圖形遊戲
數一數鬧鐘裡的圖形各有幾個?
3.小小粉刷匠
學生可以先點選畫框中相應的圖形即可進行塗色,點選右三角為下一幅圖。
【設計意圖:在練習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調節學生大腦興奮,減少疲勞,煥發精神,讓他們利用自己的無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識,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達到拓展思維,提高練習效率的目的。】
4.小小設計師
1.這幅畫中缺少了什麼圖形?你能把它找出來並把它拼上嗎?
2.你們能用這些圖形拼出一幅漂亮的畫嗎?
【設計意圖:“小小設計師”這一環節,利用資訊科技網路的教學功能,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構思一個主題,利用計算機中給出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拼出具有小組特色的圖案,透過人機互動平臺,教師把學生在計算機上拼出的豐富多彩的圖案在大螢幕展示,激發學生潛在的智慧,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活動二 總結評價: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收穫了什麼?今天這節課你能評價一下自己表現得怎麼樣嗎?你能給自己打多少分? 在你心中這節課誰表現得最好?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從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滿足學生不同需要出發,既有學生間的評價,又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與教師在共同的評價活動中充分展現自我,張揚個性,取長補短,樹立自信,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和提高的評價目的。】
篇九:一年級《認識立體圖形》評課稿-
20XX年10月30日上午聽取了李老師講的《認識立體圖形》這一節課,《認識立體圖形》是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包括實物和模型),瞭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徵,能正確區分和辨別四種物體,為接下來平面圖形的認識和學習做好鋪墊。鮑老師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潑的遊戲,讓學生大動手操作、大膽嘗試、自主探索。
透過聽課,我覺得鮑老師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1、教學的層次比較清晰。嘗試分類——探究形成——聯想應用。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並應用圖形特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能充分利用課件,形象、直觀的讓學生建立長方形、正方形、圓柱、球等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從生活數學出發。新課標中指出,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瞭解生活環境,改變生活現狀。本著這個精神,我儘量安排知識從生活出發,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識是有用的,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主要表現在,讓學生在小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獲取知識,並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基本思想:“猜想——驗證”進行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
力。在按形分類的環節欠缺一些引導,顯得單薄,比如可以引導學生透過滾一滾進行分類,一類是可以滾動的、有球和圓柱。其中球可以任意滾動,而圓柱放到用手推回滾動。另一類是不能滾動的長方體
3、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體驗,為學生創設了探究的空間,指導了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由淺入深、由粗到細,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圖形的特徵,使探究活動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多種教學活動結合。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尤其在學生說物體特徵和尋找生活中這些形狀的物體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相發言,氣氛十分活躍,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中來,達到了教學目標所要的結果,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但是,整節課還是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學設計所預測的,這節課自主性操作明顯不夠(由於擔心課堂紀律),在個別環節的設計上,總因苛求課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忽略了其實學生在磕磕絆絆地發現過程中可以對知識加深理解。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個別學生出現圓球在教室地面亂滾,影響課堂紀律的問題,需要改進。
總體而言,李老師的這節課,語言表達流暢清晰,教學結構合理,師生互動較好,是一節有效的課堂教學。“課堂紀律管理”是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由於是低年級,所以也是多數班級共同存在的問題,以後需要共同研究,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