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三角形的認識課後教學反思

三角形的認識課後教學反思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與聯絡。”

“三角形的認識”是新課標四年級下冊中的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的延伸。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P82頁的例3,教學難點是概括三角形的定義和探究三角形三條的關係。因此在備課時我設計了一些動手實踐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己探究,解決問題。

一、動手操作,藉助直觀,化靜態為動態

三角形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賴於辨別和概括這兩種心理活動,所以,我們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抓住學生對三角形的初步認識,讓學生動手畫出一個三角形或用學具擺出一個三角形,並進行展示。透過動手實踐和觀察比較,在學生已經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徵後,師生共同抽象出三條線段圍成封閉的圖形是三角形的兩個本質屬性,然後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透過實踐活動深化了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

二、 動手操作,藉助直觀,化抽象為具體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認識“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①課前準備4根長度分別為10釐米、6釐米、5釐米和4釐米的小棒;②把小棒看作線段,任意選出3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③提出問題“三條線段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由這一個問題作為教學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主動探究、分析資料。在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自己解決了教學的難點,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三、 動手操作,藉助直觀,化混濁為清晰

在討論三角形三邊關係時,課堂上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一部分學生用10釐米、6釐米和4釐米圍成了一個三角形。一時之間課堂上同學們就 能與不能爭論開來。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立刻冷靜下來,讓全班的學生選出這三根小棒圍圍看。結果發現能圍成三角形的同學都是用吸管或是較粗的小棒來圍的,這就使誤差增大了。於是我先讓認為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同學來說說理由。

生1:6釐米加4釐米等於10釐米,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

生2:把4釐米和6釐米連線起來的`話,就和10釐米重疊,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

兩位同學的發言並沒有使他們信服,於是我藉助了這兩位同學的小棒讓他們在投影儀上展示,結果發現真的是無法圍成一個三角形。接著我又藉助投影儀演示,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兩邊之和與第三條邊相等,不能圍成三角形”。

反思:從本堂課的教學來看,學生只有透過動手操作,才能充分調動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透過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解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才能敢於大膽表達不同的見解,提出個性化的問題,想出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辦法,也正是經歷了從混濁到清晰的過程,學生才從中體會到了數學思考的樂趣、探索成功的喜悅。

從多次實踐使我體會到,只有噹噹教師真正瞭解學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才能在學生感到“柳暗花明疑無路”時,他才巧妙地“撥開烏雲見月明”,讓學生眼前“豁然開朗”,只有這樣的幫助才是促進學生髮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