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孫中山破陋習課後教學反思
《孫中山破陋習》講述的是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小時候目睹姐姐被纏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後,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有這麼幾個理解的難點:
1、課文所反映的年代與事件離學生比較遙遠,學生不瞭解孫中山,不瞭解辛亥革命,不瞭解纏足。
2、這篇課文讓學生感悟的是孫中山對封建陋習的憎恨以及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的精神。對於憎恨的情緒學生透過品讀文中詞句能感悟到,但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的精神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要解決以上難點,必須讓學生對文中人物以及時代背景有個瞭解,在介紹孫中山時,我讓學生明白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擔任了臨時大總統,被稱為我國的國父。而辛亥革命則讓學生明白這是一次推翻封建君主制度的革命運動,正是有了這次變革,才有了以後中國的發展。
關於纏足,文中介紹得很少,只是講了媽媽給姐姐纏足,姐姐的痛苦,媽媽的無奈,孫中山的生氣。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學生的感悟會不深刻。於是,課前,我搜索了有關纏足的資料,瞭解了纏足的`起源以及纏足的過程。在課上和學生進行了講解。美中不足的是沒有蒐集一些纏足的圖片,我想要是有了圖片的話,學生對這一陋習的瞭解會更深刻。但是透過我的講解,學生也能感受到纏足的醜陋與殘忍。從學生臉上驚訝、痛苦的表情,我知道學生肯定對纏足的痛苦有一定理解了。但這也不是主要的,主要的還是讓學生去品味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感悟語言文字背後的思想情感。於是,教學時,我還是從瞭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思想情感入手,引導學生感悟詞句。
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孫中山喜歡的姐姐是怎麼樣的?後來姐姐變得怎麼樣了?透過前後的對比,就不難體會到纏足的痛苦。最後是引導說說所瞭解的以前生活中還有的陋習。這是課文後要求的,我讓學生課前去調查。原以為學生不會有什麼收穫,但學生透過詢問,還是有所收穫。在交流時,學生說到了現在還存在的一些不好習慣,如隨地吐痰,擁擠、爭先恐後、插隊,大聲喧譁,闖紅燈等。由此,我趁勢講解陋習也指不好的習慣。在我們周圍存在著一些陋習,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共同奮鬥,除掉陋習,建立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