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與傳承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我們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傳統文化中提倡大道至簡、大智若愚、有容乃大、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大愛無疆、天道酬勤。弘揚傳統文化應當從娃娃抓起,讓中華民族的瑰寶更好的傳承下去,滋潤當下,文明社會,浸潤心靈,造福世界。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學現狀
我國的傳統文化一直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有著滲透。如文字:漢字沉積了中華文化的精髓,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和民族的文化底蘊。古詩詞等文學作品:小學語文中的唐詩、宋詞等文學作品承載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潤物細無聲般影響著學生的文化韻味,陶冶其情操,提升其精神境界。藝術:《趙州橋》《藏戲》等文章向學生展示了中華民族傳統建築及文藝藝術的多樣性。民俗節日:課本中的《北京的春節》《十二生肖》等涉及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文章可讓學生銘記這些來自祖先傳承下來的文化,避免了傳統文化的流失。雖然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一直在進行著,但是也存在諸多不足,一是教學形式單一,例如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背誦理解之外,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具體滲透較少,不能很好的體現傳統文化的內涵。二是教學方法有待於進一步創新,更多的時候是教師的教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高,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不能很好的體現。
二、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符合兒童認知發展規律。有調查顯示,隨著年紀增大,人的記憶力不斷下降,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也逐漸降低。而傳統文化學習需要熟記背誦,在小學階段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就顯得非常有必要。所以在小學階段學習傳統文化不但能較快的認識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符合語文教育教學規律。漢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學習漢語文就是學習中華民族的歷史、生活、思想和精神,是民族文化主要的傳播及學習途經。兒童從義務教育開始就應該學習傳統文化,在學習中進行傳統文化的薰陶,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是提高學生道德情操的必要途經。古人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善若水”,仁、義、禮、智、信等等這些寶貴的文化對人性的陶冶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對於祖國的下一代,從小就要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傳統文化,知禮儀、知廉恥、知善惡、知是非,使他們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成為德才兼備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下一代。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
在漢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漢字被稱為“方塊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每個漢字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漢字是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基礎。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是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時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這一點一定要引起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視。對於純粹的教學而言,學習的過程是枯燥的,這就要求教師進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可以將漢字的演變過程利用圖片的形式展示,鼓勵學生仿寫,在這個過程中瞭解了漢字的演變過程,這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古詩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非常明顯。古人的智慧及學習、生活、處事思想在古詩詞中都有體現,這些古詩詞對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教師在教授古詩詞的過程中可以模擬古人的氛圍,在古色古香的環境中教學,播放一些古典音樂,將古詩詞作為故事來講解,讓學生身心放鬆,感受古人創作時的意境。
在劇情化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除課堂講授模式之外,教師還可將古詩文中的故事排練成節目,在排練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人物的思想及故事的精髓,在表演後引導學生學習及思考,不但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也使課堂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吸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徹。
中華傳統文化對小學生漢語文學習與未來身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不斷提升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