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心理學教育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從古至今,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隨著道德教育的不斷髮展,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產生了很多滯後的現象,各種各樣的道德問題層出不窮。審視我國道德教育的歷史,我們不難看出,道德教育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對人性的預設發生了偏差。這種偏差,使得人格中的善良與惡意、情感與理智、有意識與無意識發生了分裂、排斥和壓制,並且否認人性中存在的陰影部分。這樣,就使得高校道德建設中理論的基礎科學性以及客觀性出現了很大問題,最終對高校的道德教育效果產生很大影響。
一、高校道德教育缺少關心的主題
目前,我國高校道德建設的內容大多都是陳舊、僵化的,這種道德教育離學生的生活越來越遠,其本身就缺乏豐富性以及生活化的形態,根本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能構建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除此之外,我國的道德教育還是採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把道德理論灌輸給學生,希望學生能夠自己把這些理論付諸實踐。然而,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構建道德人格的主觀性缺失,讓學生成為一個學習道德的機器。久而久之,學生極有可能採用消極的方法來抵抗這種教學模式。
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人的呵護中長大,一直以來都是把知識教育擺在首位,不注重人格修養,所以很多大學生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他們只關心自己,卻很少關心身邊其他人,也缺少感受身邊其他人對自己關心的能力,所以我們常常聽到很多大學生抱怨沒有人關心自己。其實,父母的嘮叨、教師的批評,都是對他們的關心,只是他們感受不到罷了,而且他們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係,缺乏對他人的信任。
面對大學生出現的各種道德問題,包括自虐、傷害他人以及自殺等,作為一名教育人員,在感嘆學生為什麼如此缺乏道德修養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反思自己的道德教育方法是否合理呢?學生做出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高校的道德教育缺乏對學生心理的關心教育。
二、心理學對於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觀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出關心他人、關心自己且有能力的人,並強調教師只有重視個體性、具體性以及學生的真實感受,才能實現道德教育的要求,才能培養出有能力、會關心自己和他人的學生,才能讓學生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鑑於此,有的教師提出了重視個體的差異性,教師應以關心為基礎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學會關心自己、關心他人,培養學生感受關心的能力,即關心理論關注學生關心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在對關心進行界定時,心理學家發現,關心不僅僅是人類對於其他事物產生的情感,同時也是人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的考慮,它能夠體現出生活的最終本質。還有的心理學家認為,關心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狀態,能使人以很強的責任感去完成事情,對人、對事都有所擔心和牽掛,所以關心也意味著對某人、某事負責。
馬丁斯認為關心的品質是具有生成性、滲透性、開放性以及基礎性,所以關心有助於道德修養的學習。和道德修養學習的其他一些方法相比,形成、滲透以及催化的關係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學習道德修養,發展學生的道德人格。
就關心理論來說,心理學的道德教育主要分為四個階段,也是高校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四個部分:樹立一個榜樣、與學生進行對話、進行實踐、證實效果。樹立榜樣是心理學道德教育中最關鍵的一部分,教師不需要告訴學生應該怎麼做,只要透過自己與別人的相處,來展現自己如何關心別人即可;與學生進行對話,主要是指教師透過與學生的溝通,來了解彼此,這樣就可以建立人與人之間充滿關心的良好關係;進行實踐,是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發展自己個性的態度;證實效果,是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了解人的本質。
三、心理學教育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讓大學生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心
關心是一種含有積極關注、尊重、寬容等價值取向的主題。從整個社會角度看來,在呼喚整個社會和諧的同時,良好的道德品質有助於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整個社會朝著和諧的方向發展。大學生是一個特別的群體,他們承擔的社會角色能給整個社會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並且他們承受著道德價值的期望,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所以合作、關心、尊重等理念應該成為大學生應有的道德品質;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學關心教育,能夠使大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目前,大學生因不具備關心的能力和態度而產生的各種問題,就能夠充分說明心理學的關心理論對整個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教師應高度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心,透過心理學的關心理論讓大學生真正學會關心別人、瞭解別人、愛護別人,引導大學生走出去瞭解別人、關心別人,學會與別人進行分享和溝通,他們才能做出一系列有道德的行為。
2.促進師生的德性共同成長
事實上,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就是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教育。價值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不僅僅是受環境的影響產生,更多的是主體在進行思考以及實踐時產生的。所以說,只是簡單地給學生灌輸道德思想的觀念,是沒有多大作用的,特別是大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很強,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根本不起作用。
心理學關心理論強調師生之間應該多交流,互相尊重、互相關心。透過這種交流方式,可以把關心和尊重的道德觀念傳遞給學生。學生只有體會到教師的關心,才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從而達成價值觀的共識。
3.營造出充滿關心的學習環境
對大學生進行德育,其實是生活道德上的教育,而不僅僅是課堂上的道德教育。所以,用心理學的關心理論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更具有情感性、自悟性、實踐性、內在性等特點。
透過運用心理學思想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可以使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體會到道德的存在,並且能夠從中獲益。同時,很多高校的知識性教育佔據了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時間,以至於教師根本沒有時間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所以說,利用心理學的關心教育,可以營造出道德教育的良好環境,讓學生不需要在課堂上專門學習,就能感受到道德教育。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校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的灌輸模式上,而應該運用心理學的關心理論,對學生施以道德教育,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力量,從而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