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課堂教學實錄
師:今天我們學的是一篇自讀課本《故都的秋》(板書課題、作者)請大家齊讀兩遍課題,揣摩揣摩,這個題目告訴了你什麼
生:(齊讀兩遍,一生舉手)這個題目點明瞭所寫內容
師:能從語法分析著眼,說得再具體明確一些嗎??
生:秋是中心詞,點明瞭文章的中心是寫秋景;故都是修飾語,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
師: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也就暗示了什麼??
生:暗示了所寫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
師:很好!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這些特色集中體現在哪些段落的描寫之中呢?請大家採用觀其大略的跳讀法,快速識別景物特色概括的詞句,標出集中寫景的段落。看誰讀得又快又好
生:(快速翻閱圈點,一分鐘多一點便有舉手發言者)清、靜、悲涼是故都秋的特色
師:大家說,對嗎??
生:對(齊聲)
師:(面向答題同學)你為什麼讀得這麼快這麼準?介紹介紹經驗
生:好的散文一般是開宗明義,點出文眼或主線,所以讀散文開頭句特重要
師:你能舉出學過的課文例子來證明一下嗎??
生:如《荷塘月色》開頭的心情頗不寧靜,《綠》開頭的驚詫於梅雨潭的綠。
師:說得很對,只是不全面。散文的眼有的居首,有的在尾,有的位中,只是首尾居多,所以常說瞻前顧後是快速把握散文要義的訣竅。本文開頭的清、靜、悲涼確實是全文的眼。那麼集中寫景的在哪些段落??
生:在3~11段
師:你能推斷一下,本文學習的重點在什麼地方??
生:在3~11段
師:理由是什麼??
生:3~11段是文章寫景的主體,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
師:說得好。我來誦讀文章的主體部分,你們眼耳手腦並用,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圈起呈現色彩的詞語,二是標出傳遞聲響的物名。下面就請大家順著我誦讀的導引,神往故都,觀秋色,聞秋聲,品秋味
(教師範讀,以低沉舒緩的語調,渲染出課文所描寫的清、靜、悲涼的氣氛,將學生帶入故都特定的秋境之中去感悟)?
大家聽完了,再複查一遍,看看描繪秋色、秋聲的詞語是否找全了,尤其要注意那些間接描寫的地方
生:文中寫秋色的依次有:蘆花、柳影、夜月、碧天、牽牛花、棗子
師:還有要補充的嗎??
生:牽牛花作者最喜愛的是藍色,我以為用藍朵概括更具體一些。另外,人穿的青布也應是秋色的一種
師:這位同學由物及人,開拓了視野,補充得好!還有新發現嗎??
生:我以為槐樹的落蕊也是秋色中的一種,它的花白裡透黃,與文中描寫的其他色彩格調一致
師:(激動地)你知其然,還說出了所以然,高人一籌。(臺下掌聲響起)請繼續說,你說與其他色彩格調一致,文中描寫的諸多色彩總的格調是什麼?
生:冷色
師:能簡要分析一下嗎??
生:蘆花、槐蕊是灰白色,碧空、藍朵、青布是青藍色,柳影、夜月是暗黑色,所以說故都的秋是融灰白藍暗等多種冷色調於一體
師:分析精當,掌聲鼓勵!(臺上臺下,掌聲響起)面對這麼多冷色調,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你心裡會產生什麼樣的感受??
生:我會感到很冷清,很孤獨
師:大家會有同感嗎??
生:有(齊聲)
師:對!觀秋色,故都的秋好冷清喲!故都的秋聲如何呢??
生:文中寫了不少秋天的聲響,比如:蟲唱、鐘聲、蟬聲、雨聲、人聲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第七段有一句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這裡的息列索落應是風雨交加的聲音,我們聽到明寫的雨聲,還應辨出暗中的風聲
師:這位同學的超人之處在於從細微之中推出隱含的東西。借鑑這種讀法,還能獲得類似發現
生:我讀了第四段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這句,耳旁就回蕩著那細微的刷刷聲,我以為帚聲也是秋聲的一種
師:好!不過,這麼多聲響交迭一起,故都究竟是鬧還是靜??
生:當然是靜
師:有分析,有例證,才能使人信服
生:試想,在那無際的秋空下,連小蟲、掃帚這些細微之聲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之靜嗎?好比我們家裡的鬧鐘,在人多喧鬧時,你根本聽不見它的走動聲;你能聽得見,那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
師:有理有據,深入淺出,我服了。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就是文學創作常用的以動襯靜的藝術辯證法。由此看來,聞秋聲,故都的秋好寂靜啊!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飄零者,你處在如此寂靜的秋空之下,你會有什麼感受??
生:孤獨、痛苦
師:對!越靜,越感孤獨。如果你既沉浸在冷清的秋色之中,又置身於孤寂的秋空之下,你心裡將油然而生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生:悲涼
師:說得好!這悲涼二字便是故都那濃濃的秋味所在。不過,我有個疑惑,哪位幫我點撥點撥: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達夫那個時代,秋天裡,明豔之色有,繁鬧之境在,作者為何避而不寫??
生:因為作者不喜暖色,不好熱鬧
師:為何不喜暖色,不好熱鬧??
生:作者當時心境不好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自讀提示中寫著呢
師:請摘要讀一讀
生:(讀自讀提示第三段前半部分說明文字,略)?
師:能就此分析一下嗎??
生:是白色恐怖,使郁達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調,總想找寧靜處。我要是遇上不快的事,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連燈都不開,這樣才好受一些,我想這種感覺人人都有。(臺下掌聲響起)?
師:好極了!這位不僅將心比心,善解人意,更重要的是他點出了時?──?情?──?景三者的關係:感時生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寫自然之秋,抒內心之愁,便是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這種特色必須在讀中品味,請大家齊誦3~4段,力求讀出清、靜、悲涼來
生:(齊讀)?
師:味道還沒有充分讀出來,課下要反覆讀。把握了情與景的辯證關係,才能於細微之處見精妙。下面我來點幾處,你們評評看。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為最次的??
生:因為紅的暖色調不符合作者悲涼的心境
師:棗子熟了不也是紅的嗎?作者又為何喜歡呢??
生:作者欣賞的是全盛時期的秋(七八月之交),這時的棗是淡綠微黃的,色調依然同作者的心境相吻合
師:雨後話秋有一句,唉,天可真涼了,作者寫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是出於什麼目的??
生:目的在於渲染清、靜、悲涼的氣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長,好比是對著無邊的大森林呼喚,呼喚得越響,迴盪得越遠,森林越發顯得空寂
師:評得精當,說明大家真的領悟了。下面請看文章開頭第二段,對照北國之秋,概括南國之秋的特點
生:(1分鐘不到,一生髮言)南國之秋特點是慢、潤、淡
師:你怎麼看這麼快??
生:因為首句就是比較概括,後面是解說
師:這位不僅抓住了重點詞句,而且辨出了句際關係,所以又快又準。請瀏覽文章倒數第二段,說說作者為何要寫故都之外的南國之秋??
生:為了對比,突出北國之秋
師:突出北國之秋的什麼?抓住文中的比較點說具體
生:我以為這兩段的比較點是秋味,突出的是北國之秋比南國之秋更夠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師:完全正確。由此可見,為了突出景物特色,鮮明的對比是有效的方法。再請看12自然段思考:這一大段的議論有無必要?從議論的落腳點上去考慮
生:這一段透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中國的文人最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
師:很好,這一段議論,使整個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來,充實了內容,深化了主題;同時又使文章疏朗不羈,揮灑自如。至此,我們這堂課的主要學習目標就很清楚了,誰能作精要概括並透過完善板書的形式寫出來說出來??
生:(先寫後說)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表達技巧
師:完全正確。你的概括就是本節課的總結。你為何能概括這麼快這麼準??
生:因為課堂的中心是這個,預習提示明示了這個,板書也暗示了這個
師:會抓課堂中心,善用輔助條件,這是巧學的標誌,值得借鑑。(掌聲響起)下面請看投影,這兩首詩的空格里各選那一組詞填進去恰當,為什麼??
生:第一首選C項,因為閉,暮切合作者被貶時孤獨悽苦的心境。第二首選B項。因為這一組尤其是猶眠突出了隱居者的閒適
師:大家說對嗎??
生:完全正確
師:好!說明大家對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散文特點,真的理解了會用了。最後問一句,大家這一堂課心情怎樣??
生:不怎麼樣
師:為什麼??
生:老沉浸在清、靜、悲涼之中,心裡感到壓抑
師:就要這個感覺!有了這種感覺,你才真的讀進去了,品嚐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須永遠走出這種感覺,因為故都的清、靜、悲涼是那個特定時代的寫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國早已進入改革振興時期,嶄新的時代,激發我們的當是壯志豪情
下課。(臺上臺下掌聲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