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煙臺的海》課堂教學實錄

《煙臺的海》課堂教學實錄

導語:課文《煙臺的海》,描寫了煙臺的海由於北面臨海,有一份獨特的景觀。第四節中,作者描繪了煙臺的海夏日的浪漫。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煙臺的海》課堂教學實錄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初讀激趣】:

師:這一段寫得太美了,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課文錄音,好不好?

師:聽了錄音,我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我很想放開喉嚨高聲朗讀,你們想讀嗎?如果讀一遍感覺不過癮,你還可以讀第二遍、第三遍,直到讀得盡興為止,好不好?

【感悟】:閱讀是理解的平臺。《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閱讀是理解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理解的方法和手段。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透過創設閱讀情境,激發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反覆、充分地朗讀課文,透過閱讀來感知課文,為學生感悟文字做好認知準備。透過閱讀,學生對文字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具備了感悟的條件。

【再讀感知】:

師:讀了這一部分,我們領略了冬天煙臺的海特有的景觀,你想抒發心中的感慨嗎?

生:讀到這裡,我想高呼:“煙臺的海,你真雄壯啊!”

生:我想說:“煙臺的海,真是‘氣勢磅礴’啊!”

生:我想說:“煙臺的海,波瀾壯闊,氣勢雄偉,真是天下奇觀啊!”

生:雖然是冬天,煙臺的海卻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確實是非常獨特的景觀!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感悟】:感受是文字的表象。閱讀的目的是理解和感悟,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感悟的過程。透過閱讀,把握文字內容,又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根據文字的描述再現具體的形象。感受的程度——表象的準確性、形象性、具體性,直接依賴於學生的閱讀感受。學生透過閱讀感受到煙臺的海的磅礴氣勢,正是他們對文字的整體感知的成果。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表象的形成,這是學生對文字的初步認識,是一個具體化的思維過程,為進一步深入理解奠定了基礎。

【三讀理解】:

師:是啊,嚴冬臘月,天寒地凍,煙臺的海卻如此雄偉壯觀,怎能不讓人激動?誰願意聲情並茂地朗讀一下?

(出示投影,指名朗讀)

生讀“小山似的湧浪像千萬頭暴怒的獅子,從北邊的天際前赴後繼、鍥而不捨地撲向堤岸,濺起數丈高的浪花,發出雷鳴般的轟響,有時竟把岸邊數百斤的石凳掀到十幾米遠的馬路中央。”

師:讀得真好!能告訴大家你為什麼能讀得這麼有感情?

生:在朗讀時,我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想象那驚濤拍岸的情景,並特別注意哪些描寫海浪洶湧的重點詞語。

師:說得真好,要想把文章的感情讀出來,既要一邊讀一邊想,又要注意聲音的抑揚頓挫,特別是要讀好關鍵詞。咱們都來試試,好不好?

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師:在讀的過程中,你認為哪個字最能表現出海浪洶湧、氣勢磅礴?

生:我認為“湧”字最能反映。

生:老師,我認為“撲”字最能表現出海浪的洶湧,而“湧”字並不能。

師:為什麼?

生:我感覺“撲”很有氣勢,而“湧”字只能讓人感到海浪不斷向前翻滾。

師:你講得很有道理,能給“撲”字找個近義詞嗎?

生:“撲”的近義詞是“拍”。

師:那麼,這裡能把“撲”字換成“拍”字嗎?

生:能,因為它們是近義詞。

生:不能!

師:為什麼?

生:我感覺“拍”沒有“撲”那麼有氣勢。

師:讓我們來請教一下“不說話的老師”,看看它是怎麼說的。

(學生,比較“撲”和“拍”的意思。)

生:“拍”的意思是用手掌或輕薄的東西輕輕地打;“撲”的意思是身體猛力向前衝,伏在人或物體上。

師:說得不錯,你能給大家表演一下嗎?

學生表演“拍”:老師輕輕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示意我坐下。“撲”:守門員飛身躍起,穩穩地撲住了飛馳而來的足球,好險啊!

師:同學們看懂了嗎?“拍”和“撲”雖然是近義詞,但有很大的區別。它們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生:“拍”沒有“撲”的力度大。

生:“拍”也沒有“撲”的速度快。

師:對阿,“拍”和“撲”力度不同,速度也不相同。那麼,這裡的“撲”能換成“拍”嗎?

生:(齊)不能!

師:能結合課文談談你們的認識嗎?

生:“拍”不能形象地表現出海浪巨大的力量,因為最後一小句“有時竟把岸邊數百斤的石凳掀到馬路中央。”告訴我們海浪的力量非常大。

生:不能換。因為前面寫的是“小山似的湧浪”,說明浪很高,只有用“撲”字才能形象地表現出那種“凌空下擊”的“磅礴氣勢”。

生:只有用“撲”字才能表現海浪像怒獅一樣兇猛。突出海浪速度快、力量大。

生:只有“撲”向堤岸的海浪才能“濺起數丈高的浪花,發出雷鳴般的轟響。”

生:如果用“拍”字則顯得煙臺的海很溫柔,與課文中所描繪的“波瀾壯闊”的場景相矛盾。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作者遣詞造句非常精當,一個“撲”字形象地表現出了海浪來勢猛、波浪高、速度快、力量大等特點。所以,我們可不能小看這一“撲”啊!

【感悟】:理解是人、本的對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十分重視搭建對話的平臺,營造對話的氛圍,引導學生進行人、本對話。圍繞“撲”和“拍”的比較,引導學生透過生活體驗、理解、朗讀體會等方面進行感悟交流,進行“人——人”、“人——本”之間的對話,透過對話理解“撲”字的準確性,感知煙臺的海的磅礴氣勢,從而加深對文字的認識。

【四讀欣賞】:

師:讓我們再一次來朗讀這一段課文,邊讀邊想象冬天煙臺的海的磅礴的氣勢,看看作者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好?

生:我認為作者“氣勢洶洶”這個詞語用得好,寫出了寒流襲來時的速度之快,威力之猛。

生:我認為“小山似的湧浪像千萬頭暴怒的獅子,從北邊的天際前赴後繼、鍥而不捨地撲向堤岸,濺起數丈高的浪花,發出雷鳴般的轟響……”這一句寫得非常傳神,形象地寫出了海浪撲向堤岸的形態、速度、聲響。

生:我很欣賞文章最後一句中“形成一道壯麗的風景線。”在作者和遊客的眼裡,煙臺的海雖然波浪滔天,洶湧澎湃,但並不可怕,而是那麼壯觀,是那麼靚麗。表達了作者對煙臺的.海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感悟】:欣賞是感知的內化。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便是消化、吸收文字,亦即內化文字,不僅欣賞文字的語言,而且要欣賞作者的創作。閱讀欣賞便是基於對文字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審美性的閱讀。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透過朗讀、感悟、交流來展現學生對文字的深層次的認識,不再是拘泥於文字的字詞句,而是立足於對文字的創作的審美層面上進行的探究。透過欣賞進一步感悟文字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構思美、創作美。

【五讀鑑賞】:

師:是的,作者透過傳神的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了煙臺的海冬天的壯觀景象,你能不能說說作者為什麼能寫得如此生動形象呢?對這一段的描寫你還有其它看法嗎?(學生討論交流)

生:我認為作者之所以寫得生動傳神,是因為他仔細觀察。

生:我認為作者在觀察過程中是用心在觀察,運用了多種感官進行觀察。

生:我認為這一段之所以傳神,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是因為作者在寫作時包含著對煙臺的海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來寫作的。

生;這一段確實寫得很好。不過我認為作者只寫出了海浪的形狀和聲音,如果能寫出浪花拍岸的顏色美就更好了。

【感悟】:評價是感悟的標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評價——閱讀鑑賞正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在評價過程中不僅評價文字的語言美、手法新、構思巧的優點,也要基於個人的認識進行超越文字的評價。這樣的評價不僅可以加深對文字的認識,昇華對文字的理解,而且可以透過評價來檢測學生的感悟成果,交流學生的獨特感受,內化寫作方法,達到讀、寫結合的目的。如果說閱讀是一項思維工程,那麼,評價則是檢驗閱讀效果的標尺。

閱讀理解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扣住“讀”這根紅線,在閱讀中感悟,在閱讀中欣賞,在閱讀中鑑賞,要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地理解課文。正如張志公先生所言:“應該帶學生在文章裡走個來回。”即:在引導閱讀的過程中既要走得進去,又要走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