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課文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
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三、教學時數: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激趣匯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情況
〈二〉、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
2.、填空:
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 、 。
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 、 、 、 。
3、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鋪滿牆,跟它的腳關係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螢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麼,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的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一步瞭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瞭解得這麼仔細,那麼它是怎麼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瞭解爬山虎是怎麼往上爬的
1、老師範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怎麼爬的動詞。
2、學生彙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麼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係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怎麼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麼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牆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麼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牆,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隻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爬必須再長出一隻,再巴住牆,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牆上,爬滿整個牆。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牆的腳是怎麼爬的,那麼沒觸著牆的腳會怎麼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著牆和沒觸著牆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牆:(板書)萎了
觸著牆:(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麼內容。
2、複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3、瞭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並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板書設計
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腳
枝狀
嫩紅
爬山虎的腳
觸著牆——觸
巴
拉
貼(牢固)
爬
沒觸著牆——(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