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項脊軒志》課堂實錄

關於《項脊軒志》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古語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沒有親情的歌哭,沒有愛情的悲歡,就沒有真正的人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以情動人的文章,就是被稱為“明文第一”的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大家已經預習過課文,清代散文家梅曾亮這樣評價:“借一閣寄三世之遺蹟”。誰能說說“一閣”和“三世”是什麼意思嗎?

生(1):“一閣”就是指作者讀書的地方。

師:什麼地方?

生(1):項脊軒。

師:那麼“三世”呢?

生(2):指作者懷念的三位女性,具體地說就是他的祖母、母親和妻子。

師:看樣子你對課文已有一定的理解,回答較好。

項脊軒就是歸有光的書房,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書房是怎麼陳設的。先請一位同學把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朗讀一下。

生(3):讀第一自然段。

師:讀得不錯,有個別地方的輕重節奏還得注意。大家想一下,這個叫項脊軒的書房原來是什麼樣子的?後來又經過怎樣的修整?哪位同學來說一說。

生(4):那個屋子很小的。

師:很小,你從哪個詞看出的?

生(4):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師:方丈怎麼理解?

生(4): 是一丈見方。

師:對。大概不到十平方米的樣子,的確是一個小房子。第二個特點呢?

生(5): 是百年老屋,又破又舊。

師:能具體說說嗎?

生(5) :晴天漏土,雨天漏水。

師 :噢,真是破舊。第三呢?

生(6):北向,不能得日。

師:就是房子朝北,採光不好,是不是?

生(6)點頭同意:採光不好,又小又暗。

師:很好,請坐。這樣的房間適合做書房嗎?

生(齊聲):不能。

師:那怎麼辦?

生(齊聲):修葺。

師:請同學們把有關“修葺”的部分自由朗讀一遍,然後說一說是怎麼修葺的。

(生認真讀)

師:大家讀完了,好,請最後一排的男生來說。

生(7):先修補屋頂,使房子不漏。

師:噢,不漏,第二步呢?

生(7):在前面開了四扇窗,讓光線照進來。

師:這樣房間就明亮了,是嗎?

(生點頭同意)

師:為了讓房間明亮,還做了什麼?

生(7):在庭院四周砌了一堵矮牆。

師:砌牆有什麼用呢?

生(7):起反射作用,讓光線返照進房間。

師:噢,這樣就解決了“漏”和“暗”的問題,還有“小”和“舊”怎麼辦呢?

生(8):“小”不好解決,不過,可以讓房子顯得新一點。

師:是嗎?怎麼做的?

生(8):就是在外面種植一些植物,給房子增添一些色彩。

師:原文怎麼說?

生(8):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師:房子還是老房子,但有了花草竹木的點綴,房子就變新了,充滿生機了。在這樣的書房裡讀書,累了可以欣賞“明月半牆,桂影斑駁”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應該是愉悅的、可喜的!

但文中寫道:“多可喜,亦多可悲。”那麼他感到了那些悲呢?哪位同學說一說。

生(9):叔伯們分家,大家庭四分五裂,開始用籬笆阻隔,後來又用磚牆砌上。

師:這說明兄弟間的隔膜越來越深了。那還有其他變化嗎?

生(9): 東犬西吠,雞棲於廳

師:東犬西吠是何義?

生(9): 東家的狗看到西家人就叫,

師:只有東家的狗會叫?

生(齊答):西家的狗看到東家的人也會叫,哦,這是互文。

師: 回答正確,我們透過“東犬西吠”看見了作者對庭院雜亂的厭惡,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爭鬥。那下一句“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呢?

生(10):指客人穿過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上休假 。(生笑)

師:如果老師到你們家中家訪,我是不太樂意從你們的廚房進來的,你們的廳堂也不至於讓雞開會吧?中國這樣一個重禮的國家,何以出現此等怪事?

生(10):說明家道中落、分崩離析了。

師:是啊,這種狀況無疑對年輕的歸有光造成了傷害。能在他的心底造成深深的隱痛,流下傷心的淚滴。課文有沒有描寫歸有光的淚? 我們來找一下。

生(齊答):有,泣 ,長號。

師:泣,為誰而泣?

生(11):母親,就是妣 。

師:母親就是妣,那母親去世就叫——

生(11): 先妣。

師:是啊,歸有光8歲就喪母,對母親的印象是模糊的,所以他聽老嫗回憶母親生前的事就顯得特別珍貴,並如一顆石子投進他的'心湖,激盪起他情感的漣漪。我們把老嫗說的話來讀讀。

生(齊讀老嫗的話):某所,而母立於茲,汝。。。。。呱呱而泣。

師:“而母立於茲”的”而”是什麼意思?

生(12): 你的,通假字,通“爾”。

師:對,為什麼要出現老嫗?

生(12):透過老嫗寫出了母親的和善溫柔。

師:母親善待下人,充滿溫情。還有一個細節,以指扣門,為何用“扣”?

生(12):怕驚動孩子,寫活了母愛。

師:接下來發生什麼情況?

生(齊讀): 餘泣。嫗亦泣,

師: 對,對我們這些不缺少母愛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很平常。但對從小失去母愛的歸有光來說,那簡直就是奢望。雖然歸有光已記不清母親的音容笑貌,但母親在他心中永遠是最慈愛、最美麗的。 清人林紓說:“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緊要,然自少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這是懷念母親之悲。

師:書上還提到了另一個女人,“大母”,大母是大媽媽(伯母)嗎?

生(齊答):不是,是祖母。

師:歸有光回憶母親時“泣”,回憶祖母是卻“長號不自禁”,怎麼會重祖母而輕親母?哪個同學能解答?

生(13):因為作者8歲喪母,是祖母把他撫養大,所以祖母更親一點。

師:這樣理解也可以,但只有這個理由嗎?我們不妨從大母不同尋常的細節描寫入手。讀一讀

生(13):大母過餘曰……女郎邪, 比去,以手闔門,……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他日汝當用之!

師 :“過餘”中的“過”怎麼解釋?

(生答經過)

師: 還是解釋成“到這裡探視”為佳,我們來齊讀大母的第一句話,很有意思。

生(齊讀)“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師:這句話包含著那種感情?

生,(14):半喜半憂

師:喜?憂?

生(14):喜的是祖母看到孫兒這麼用功,憂的是孫兒不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

師:也就是祖母的憐惜之情。還有一個細節“比去,以手闔門”,這兒怎麼用“闔”字?

生(15):動作輕微。怕驚動勤奮的孫兒。

師:是啊,還有他自語的那一段,都體現了大母對孫子的期望,欣喜之情、殷切期望之意溢於言表,最令人難忘的應該是第三個細節吧 “頃之”,持一象笏至,傾瀉出對望孫成龍的期待之情。“象笏”是什麼東西?哪位同學介紹一下?或描述一下。

生 (16):古人上朝時捧在手上的那塊象牙板。

師:祖母有什麼目的?

生(16):激勵孫子,“他日汝當用之!”

師:說明了大母對孫兒的期望之大,歸有光深感壓力之重,不能實現。目標遙遙不可期。所以大男人才會“長號”。(生點頭) 這是辜負祖母的期望之悲。

師:原文到此本已結束,但歸有光不急於發表。他把文章放在抽屜中,他在等待一個人,等他心中的她,五年後,她終於來了,她是誰?

生(齊答):妻子。

(師朗讀寫妻子的段落。)

師:從餘問古事這個“從”字怎麼解釋

生(齊答):跟著,跟從。

師:對。第一句就是寫了夫妻在軒中的生活,簡單實在。不過下面有句話問得很奇怪,是誰在問?

生(齊答):妻子的小妹。

師:這個問題奇怪吧?你們說小妹一個十七八的姑娘,智商未免太低了吧。連什麼是閣子也不知道,她為什麼會問如此簡單的問題呢?

生(17):因為她姐姐回家時經常講起這個閣子。

師:那她姐姐為什麼常提這個普通的閣子呢?

生(17)因為姐姐牽掛她的丈夫,很愛她的丈夫。

師:對,小妹問的其實就是閣子裡面的那個人吶,姐姐,你就跟我講講閣子裡的那個人吧。小妹羨慕姐姐有個好丈夫,羨慕他們的相敬如賓,相濡以沫。

師:前面寫先妣作者用了一個“泣”字,寫到大母,用一個“長號”,寫到這裡怎麼就不哭了呢?

生(齊答):欲哭無淚。

師:概括的很精練。作者幼年喪母,中年喪妻,人生的悲事集於一身,眼淚已盡,心如死灰。真是欲哭無淚。傷心之極。結尾寫道:“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有什麼深意嗎?

生(18):此樹象徵了他們曾經的幸福生活。見證了他們的辛酸苦辣。

師:能聯想開來,較好。 作者看到亭亭如蓋的枇杷樹,就想起曾經亭亭玉立的妻子。樹已長大,種樹的人已不在!陰陽相隔,縱使相逢應不識,唯有淚千行。“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朋友間的離別尚且如此,更何況夫妻間的永別呢!真是人生如夢,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觸景傷情。

師:本文就寫了一個感情豐富的男人和三個生命中的女性不能不說的感人故事。用生活中的瑣事,卻傳達了一種極致。令人傷感,引發我們讀者不盡的悽婉惆悵的共鳴。有人說,課文就寫了“一間書房,兩種情感,三位女性。”的確,一間簡單的狹小的書房,卻承載著讀書人的理想、抱負。歸有光感謝母親對他的養育之恩,感謝祖母對他的期待之情,感謝妻子對他的關愛。恰如王錫爵所說:“一唱三嘆,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