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項脊軒志的課堂實錄

項脊軒志的課堂實錄範文

師:同學們,離上課還有一點時間,我們來猜一 個謎語,做做腦保健操“衣錦還鄉”打一位明代著名散文家

生(齊聲):歸有光

師:同學們真聰明,能說說謎面和謎底有什麼關係嗎?

生:歸有光就是回家有光彩的意思,也就是衣錦還鄉的意思

師:對但是歸有光最終也沒有衣錦還鄉,他一生科舉不順,仕途坎坷

(上課鈴聲響起)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歸有光的一篇散文《項脊軒志》,(教師板書)這篇文章被譽為“明文第一”,也就是明代最好的散文,真有這麼好嗎?我們不妨來讀讀,品一品其中的真味

師:同學們請看大螢幕,這遍讀書的任務是:讀準字音,弄清句意我們請同學來讀,一人讀一段,我們一起拿起筆(教師邊說邊拿起筆,學生也拿起了筆,端起了書)認真聽,標出我們認為讀得不準的字音和句子那我們就請坐在最前排的同學讀書,一人讀一段

(四個學生讀四個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傾聽,標記)

師:剛才同學們讀得很認真,同學們聽得也很認真,有讀得不準的字和句子嗎?

生1:老師,我認為“或憑几學書”的“幾”應讀“ji”而不讀“ji”

師:為什麼讀“ji”?

生1:因為在這裡是桌子的意思,不是幾個的意思

師:很好,字音和字義是相關的

生2:“庭中通南北為一”應讀作“庭中/通南北為一”

師:同學們同意他的這種理解嗎?

生3:不同意,應讀作“庭/中通南北為一”

師:為什麼呢?

生3:這個句子的意思是“庭院中是相通的,南北是一個整體”如果讀作“庭中/通南北為

一”意思就發生變化了

師:理解得很好剛才同學們的爭論很有意義,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斷句對句意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生4:“軒凡四遭火”應讀作“軒/凡四遭火”而不應讀作“軒凡/四遭火”,因為這個句子的主語是“軒”,後面的內容都是陳述“軒”如何的

師:從語法的角度來斷句,很好,同學們的基礎知識很紮實大家在讀的時候還有沒有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

生5:老師,“凡再變矣”,我不明白

師:這句話中每一個字都不明白嗎?

生5:不是,只是“再”不知該怎麼理解,講成“再次”,有點講不通

師:這位同學讀書讀得很認真,那麼請你讀讀這句話前面的句子,並說說你的理解

生5:“庭中始為籬,已為牆”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庭院中開始的時候圍上籬笆,然後理上了牆

師:對呀,那麼後面一句中的這個“再”怎麼理解?

生5:(微笑)知道了,是“兩次”的意思

師:老師替你高興,在文言文的閱讀中,知道了對詞義的理解要結全上下文的語境一個詞語的意義有好多個,但在這個語境中它只有一個意義,所以語境對閱讀文言文是極為重要的

生6:老師,第三自然段中的“得不焚”能不能理解為“得不到焚燒”?

(其它同學有的搖頭,有的顯得比較迷茫)

師:這個問題有些挑戰性,因為就這三個字來看,字字落實,可以這樣講咱們請這位搖頭搖得最厲害的同學說說自已的理解

生7:我覺得不應該理解成“得不到焚燒”,這樣理解的話就好像這個小屋很希望被燒掉似的但具體怎麼理解我也不太清楚,只是覺得這麼理解不對

(師生共同點頭讚許)

師:很好!那麼你能根據上文給這個句子補充上一個主語嗎?

生7:應該是“項脊軒”吧(生7說完後和其它同學都流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我知道了這個句子應該理解為“項脊軒能夠不被焚燒”

師:對,同學們,這個句子的學習讓我們知道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什麼?

生:(很興奮齊聲)省略

師:有些時候我們對一個句子感到很為難,一旦補充上省略的成分,就會豁然開朗同學們還有問題嗎?

(同學們眼眼亮亮的,回答老師)沒有了

師:那麼老師要問同學們一個問題,看看是不是真沒問題了(學生期待地看著老師)哪位同學能說說本文題目的含義?(教師用手勢將學生的視線引向黑板板書的題目,學生舉手)

生:“項脊軒”是作者的書齋名,“志”是“記”的意思題目的意思就是記述項脊軒

師:不錯,哪位同學有補充?

生:“志”應該是一種文體,透過記述事物抒發感情、感受的一種文體

師:對,這篇文章就該是透過記述項脊軒裡發生的事來抒發感情和感受了,(有些同學在記錄,而有的同學只是在聽)我看見有的同學在記筆記了,沒動筆的同學拿起筆來啊,同學們貢獻了那麼多智慧,應該及時將這些智慧記錄下來,成為你的知識(學生記筆記,教師稍作停頓)

師:那麼作者在小屋中的生活感受又是什麼呢?讓我們再來讀書,同學們請看大螢幕,我們這一遍讀書的任務是:體味作者在項脊軒中的生活感受大家快速閱讀,行文中有一句話體現了他的生活感受,同學們把這句話標記出來

(學生低頭默讀)

師:找到了嗎?(學生點頭)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師生齊讀)“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教師板書:喜 悲)這句話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啊?

生(齊聲):承上啟下

師:這就告訴我們第一段是寫“喜”,二、三、四段是寫悲我們先來讀讀他有哪些高興的事大家齊讀第一段

師:我沒看出什麼可喜的呀,一間又小、又破、又暗的老屋而已你們看出來了嗎?把你看到的讀給大家聽聽,說說你的理解

生:“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這幾句能看出他在這裡讀書很快樂,特別是“偃仰”和“嘯歌”,課下註解說他“生活悠然自得,豪放自若”

師:很會學習,哪位同學有補充?

生:“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從這些句子裡我能感受到他的喜悅,但我說不出為什麼(學生笑)

師:能有這麼準確的感受就很好,至於為什麼,我們可以慢慢探討哪位同學能再說說你的理解?

生:我認為這幾句描寫夜晚的景色很美,像詩歌,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有喜悅的心情才能寫出這麼美的景來

師:不得了啊,這位同學!引經據典的確,從這詩一般的意境中,我們感受到作者詩意的生活,我們試著用簡練的語言來概括作者的“喜”

生:老屋雖是陋屋,但是生活卻怡然自得

師:很好,“老屋是陋屋”能用兩個字來概括嗎?

生:“陋屋”可以嗎?

師:可以(教師板書:陋屋)那“生活是怡然自得的”呢?

生:(齊聲興奮):情怡(教師板書)

師:但我覺得還是有些缺憾,兩個詞語能形成對仗就好了

生:屋陋情怡(教師邊肯定邊調整板書)

師:作者有哪些悲傷的事呢?同學們默讀下面的段落,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看書,教師巡視)

師:看完書的同學可以把手裡的筆放下,好,哪位同學先說?

生:他的媽媽和奶奶都去世了

師:好,請坐有補充嗎?

生:他的妻子也去世了,還有他們家本是一個大家庭,後來分家了

師:這些人都在項脊軒生活過,但如今都離作者而去了,只剩下他孤零零一個人我們知道他悲傷的原因了,用一個詞來概括,儘量和“屋陋情怡”形成對仗

生:(齊聲回答):物是人非(教師板書)

師:同學們讀了作者記述的這些事,你們認為這些事有什麼共同特點?

生:瑣碎,平淡(教師板書:瑣碎平淡)

師:而這樣一篇文章卻被譽為“明文第一”,那麼這瑣碎平淡背後會蘊含著感人的情懷的

我們再來讀書同學們看大螢幕,我們這一遍讀書的任務是:勾畫出你認為平淡中蘊含深情的語句,用幾句話評點同學們拿起筆,邊看邊圈畫,將你的點評寫在句子旁邊

(學生讀書圈畫點評,教師巡視,瞭解學生讀書的進度)

師:可以交流了嗎?哪位同學先發言?(學生舉手)

師:後排第一位同學請你來講給大家聽聽

生:我覺得寫母親的這一段最感人,母親的兩句問話“兒寒乎?欲食乎?”語言很平淡,但能讓人感受到母親對孩子的關心、呵護

師:對母親的回憶同學們還有補充嗎?

生:我認為“叩”用得好

師:為什麼呢?

生:不知道(其他同學也沉默)

師:咱們換個詞好不好,比如換成“拍”,你們認為呢?(學生大都搖頭,有同學舉手)這位女同學,你一直都沉默著,請你起來談談

生:我認為不可以,“叩”這個動作,敲門很小心,能看出母親關心孩子又怕嚇著孩子的心情,如果改為“拍”就沒有這種感覺了

師:慈母的一言一行,同學們今天讀來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濃濃的母愛歸有光8歲喪母,當聽到老婆婆繪聲繪形地描繪慈母的音容笑貌時,勾起對慈母的深深懷念,早已是兩淚漣漣了除了這個“泣”之外,我們還能從哪些描寫中感受他傷心的程度?這個問題有些挑戰性了,誰先談?

生:“嫗每謂餘曰”中“每”老婆婆每次說他每次哭,說明他傷心的程度

生:還有“語未畢,餘泣,嫗亦泣”老婆婆的話還沒有說完,他就哭起來了說明他痛之深

師:(深情地,發自內心地):同學們,這次第怎一個“泣”字了得啊細節是寫人的靈魂的,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只有關注這些看似平淡的細微之處,才能慢慢地觸控到作者的靈魂(學生記筆記,教師稍作停頓)請同學們繼續我們的交流

生:我覺得祖母的話最感人,特別是“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我讀到這句話,我就想起了我的祖母,每次見到我,總是希望我考出好成績,只要我有進步,奶奶就比得了什麼都高興,我落後了奶奶總是鼓勵我

師:祖母的殷切期望引起同學們的共鳴了,這是讀書的一個境界啊那你會像歸有光那樣“長號不自禁”嗎?

生:不會的

師:為什麼?

生:我的奶奶還活著,我會加倍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學,她會為我自豪的

師:是個有志氣的孩子,老師也會為你自豪的而歸有光的祖母去逝時,他仍未中第,有負祖母的重託,種種傷心湧上頭,自然要“長號不自禁”了其實祖母在這一段文字中共說了三句話,大家想一想這三句話的語氣和語調一樣嗎?咱們試著來讀一讀,用聲音將自已的理解表達出來(學生舉手)

師:第二排戴眼鏡的男同學,請你來讀,其他同學認真聽,想想和你的理解一樣嗎?

(學生讀書,堅定而高昂)

師:能講講你這樣讀的'理由嗎?

生:第一句話我認為祖母看見孫兒在刻苦學習充滿著關心和喜悅,所以讀得輕鬆;第二句和第三句都充滿著希望和信心,所以讀得堅定,語氣重

師:已經理解得很好了,如果我們再關注一些細微之處,我們還會理解得更好哪位同學有補充?好,最後一排第一位女生

生:我覺得第一句話中還應讀出恢諧來

師:很好!從哪裡讀出來的?

生:“大類女郎也”這是祖母在和孫兒開玩笑

師:同學們理解得越來越深入了還有嗎?(不再有人發言)老師有一處理解和同學們不太一樣,我認為第二句應該小聲讀,除了讀出信心之外,還應讀出激動和喜悅

(教師模仿祖母讀第二句)

師:同學們能說出老師為什麼要這樣讀嗎?

生(齊聲):“自語曰”

師:好,同學們對細微之處關注了,就讀出感情來了第三句我認為除了讀出信心之外,應讀出激動,為什麼?

(大多數學生沉默,幾個學生小聲說“頃之”)

師:我聽見同學們說了,大膽地充滿自信地說出來(學生大聲回答:頃之)為什麼從“頃之”能看出祖母的激動來呢?僅僅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而已啊

生:“頃之”表示時間很短,祖母很快就把笏板拿來,說明她內心的激動

師:明朝的女子是裹腳的,祖母是一個小腳老太太,如此迅速,足見其激動這平淡的敘述背後蘊含著感人的情懷這篇文章的每一個字都值得你去玩味,一字一句,一咽一泣都含情,無一處是閒筆我們請第二排戴眼鏡的男同學再讀一遍這三句話

(學生第二遍讀得聲情並茂)

師:我們繼續往下交流

生:我喜歡“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三句話寄情於物,雖然平淡,但表現了作者對妻子深沉的思念,隨著樹的生長而增加

生:“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雖然記述的是一些平淡瑣事,但從中可以看出他和妻子事情很好

師:這位同學已經理解得很好了,但我們還可以再挖一挖,再往裡走一走,和作者更接近一點透過妻子的“問”和“學”,我們還感受到另一個人的存在,能說說你的理解嗎?

生:有問就有答,有學就有教

師:夫唱婦隨,神仙眷侶如此美好溫馨,如今只有院中亭亭如蓋的枇杷樹與作者為伴,如何不讓他傷痛呢?還有嗎?

生:我開始讀的時候,我一直認為這一段中描寫小妹們的話是多餘的,讀到現在,我卻覺得特別有意味,妻子把和小妹妹們的悄悄話都告訴丈夫,說明他們感情很好

師:還有,小妹們說:“且何謂閣子也?”小妹們對閣子很好奇,不就一間老屋嗎?有什麼可好奇的啊?(有學生舉手躍躍欲試)這位女同學,你來講講

生:妻子沒說實話,可能將項脊軒描繪得很好說明她喜歡項脊軒,更喜歡裡面的人

師:兩位同學的回答非常精彩,情感體驗也是一種能力,它不是天生就有的,也需要積累和學習,這堂課我欣喜地看到同學們情感體驗的能力在提高,同學們就像看三維畫面一樣,透過瑣碎和平淡,我們一起走進了一個多彩的、立體的境界,觸控著作者動人的情懷

你們的投入和進步也鼓舞了老師,作者寫懷念妻子這段文字的年紀和老師最接近,我想把我的感受讀出來和同學們進行交流

(教師有感情地誦讀最後兩個自然段,學生沉浸其中,課堂憂傷而沉靜)

師:(讀完,沉默片刻)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今已亭亭如蓋矣”似一聲長嘆,穿越古今,至今還時時撞擊著我們的心扉感謝歸有光給我們留下這麼優美的文章,讓我們知道瑣碎平淡背後的深情只要我們用心貼近生活,我們就能透過瑣碎平淡進入美麗的人生境界,我們的生活就處處充滿感動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讀最後兩段,體會作者真摯的情感

(師生深情朗讀結束,下課鈴聲響起)

師: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學生熱烈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