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治水必躬親》課堂實錄
一、匯入
師:(臉帶微笑詢問一同學)你喜歡什麼?
生:(略帶緊張地)乒乓。
師:噢(指著另一位同學),你呢?
生:我喜歡電腦、籃球。
師:同學們想知道我喜歡什麼嗎?
生:(異口同聲)想。
師:我喜歡電腦、喜歡足球,更喜歡籃球,我是NBA的忠實觀眾。
(學生意猶未盡。稍停)
師:剛才我們之間的問答,實際上就是我們之間的對話。對話,可以促進我們的交流和溝通,對話,讓我瞭解了你們的愛好,也讓你們知道了我的興趣。對話,還可以增進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調節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由此可見對話的作用很大。
師:其實,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對話方式。我們可以和文字對話,與同學對話,與老師對話,還可以與現代媒體對話。今天我們就透過對話這種學習方式,學習古人錢泳的一篇文章,這就是《治水必躬親》。大家可以透過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文字,例如可以誦讀,可以默讀,也可以幾個人組成一個小組一起朗誦等,要求能讀通順。
二、與文字對話,解讀文字
生:(都認真地閱讀課文)
(2分鐘之後)
師:剛才大家讀得非常認真,大家覺得讀順了沒有?
生:(部分,不敢大聲)有點。
師:同學們不用怕。畢竟我們和錢泳是初次相識,而且我們與他相距的時間也有200多年了,朗讀中有點不順不是問題,讀的遍數多了,自然也就通順了。現在的問題是由於我們的不注意,放過了一些暫時還不能理解的東西。下面清同學再認真讀一讀課文,看一看,你有沒有放過疑難的問題,如果有,就請同學再默默地與課文對話一番,並且用筆記下不理解和有疑問的地方。
生:(認真閱讀,批註)
三、與同學對話,釋疑解難
師: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可以將與文字對話過程中記下的疑難問題與周圍的同學進行對話交流,以尋求問題的解決,下面請同學進行合作對話。
(學生自主組合成學習小組,並認真開展討論。教師在學生中巡迴)
師:本來不知道,經過小組合作對話交流,你們一定解決了許多疑難,而且我相信每一個疑難的解決,都會給你們帶來一份成功的喜悅,你們願不願意將這一份成功的喜悅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齊聲地)願意。
師:好!大家試試看。
生:在“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矣”句中的`“舉”我原先不知是什麼意思,經過討論我知道了這裡的“舉”有成功的意思。
師:(驚喜地)你能說一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嗎?
生:在討論中,我們是聯絡上文的意思來理解的。如果好逸而惡勞,計較私而忘記大義,躲避嫌疑並且避免抱怨,可以想象,這樣做事,任何事情都不會成功,由此推斷“舉”為成功的意思。
(學生剛回答完,全班同學情不自禁鼓掌)
師:(因勢利導)同學們掌聲是對這一位同學回答問題的最高評價,我覺得同學們的掌聲不僅僅是肯定了這一同學回答得正確,更是對發現問題的過程給予了高度的肯定,我相信,像這樣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同學中還有許多。
(老師話未說完,就有同學踴躍舉手。)
生:我們原先不知道“蓋地有低”句中“蓋”是什麼意思,經過討論,聯絡上文分析,我們明白了“蓋”有“因為”的意思
師:非常出色。“蓋”在現代漢語中可作名詞“蓋子”講,也可以作動詞用,指把東西“蓋住”,但在這裡,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我們可以推斷出“蓋”作“因為”理解,但它是一個句首“發語詞”。
(許多同學頷首,有的同學作了記錄)
師:儘管我們透過小組對話討論可以解決許多疑難問題,但學習文言文畢竟不像學現代文那樣容易,在小組中交流肯定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現在可以進行全班交流討論。
生:“好逸而惡勞”是什麼意思?(生將“好”讀成“hǎo”)
師:(板書該詞語)
生:(迫不及待地)“好”應讀“hào”,這個詞的意思是“喜歡安逸而厭惡勞動。”
(全班同學鼓掌)
生:我不清楚“必如是而後事可舉也”中的“如是”是什麼意思?
生:應該這樣理解:“如果這樣”,全句的意思是“如果一定這樣,那麼後面的事情就能成功。”
生:我覺得“如”應該解釋“像”更恰當,全句的意思是“一定像這樣,那麼後面的事情就能成功。”
師:兩位同學對“如”有不同的理解,很正常,但對“是”的理解是一致的,都理解為“這樣”,那麼先請同學深入理解,這裡的“這樣”指代什麼?
生:我的理解是:“這樣”是指代“布袍緩帶,冒雨衝風,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親給錢糧,不扣一釐,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一錢。”
師:大家同意這一觀點嗎?
生:(多數掌聲)同意。
師:那麼“如”是解釋“如果”好還是“像”好呢?
生:(交頭接耳)
生:承接上文看,“布袍緩帶,冒雨衝風,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親給錢糧,不扣一釐,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一錢。”已經是事實,所以我覺得“如”解釋成“像”更恰當。
師:(驚喜地)沒想到同學發言是這樣的有理有據,我表示贊同,同學們看呢?
生:(齊聲地)贊同。
生:我還有一個問題。
師:請講。
生:“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一錢”中的“役”是什麼意思?
師:你講的是“役”還是“亦”?
生:“人役”的“役”。
師:大家明白是哪個字了嗎?
生:明白。
生:“役”是“服役”的意思。
生:我覺得可以理解為海瑞的“隨從”。
師:我認為這兩種解釋並不矛盾,“服役”是為人做事,“隨從”是聽人使喚,兩者的本質是一致的。但從語境看,“隨從”的解釋更合理些。
師:我還想問大家一個字,那“亦”該怎樣理解?
生:是“也”的意思。因為海瑞沒有“扣一釐”,我相信他隨從跟隨著他也不會“扣一釐”。
師:好,這位學生的回答,已經包含了一個推理的過程。
生: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親勞胼胝”的“胼胝”儘管頁下有注,但我還是不能理解,希望大家能幫助我。
師:很好。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就喜歡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希望大家能向他學習。
生:我的理解是:“胼胝”本來是“繭子”的意思,手腳因為勞動而生“繭子”,說明勞動量大。
師:非常出色,看一看還有沒有問題要提出來嗎?
(微停)
師:看來大家學得不錯。我們透過對話——與文字對話、與註解對話、與同學對話,最難最多的問題都可以解決。那麼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這篇文章敘述的內容和什麼有關係?
生:(異口同聲)治水。
師:它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生:有人說,治水必躬親,有人說,治必須親自實踐。
四、與生活對話,拓寬知識背景
師:我們要學會與文字對話,與註解對話,與同學對話,與老師對話,我們還要與生活對話,這篇文章不是講治水嗎?那麼在你們的積累中,有關於治水故事的積累嗎?
生:稍作思索。
生:我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師:能具體講講嗎?
生:敘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師:除了大禹治過水,還有誰與水作過鬥爭,古今中外都可以。
生:1998年抗洪搶險鬥爭中,英雄高建成的故事很感人。
生:還有在九江抗江鬥爭中的我們的解放章。
師:不錯。
生:老師,98年抗洪搶險的故事雖然感人,但我覺得他們不是治水,而是與水作鬥爭。
師:這位學生很善於動腦,他說的真不錯,抗洪鬥爭表現了我們的解放軍戰士與洪水作鬥爭英勇頑強,不是屬於治水的範疇,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洪水氾濫就是因為治水的失敗,我們千萬不能忽視治水,而我們的祖先自古以來就懂得治水減災的道理,在這裡我想先和大家一起看一個有關古人治水的片段。
(播放電影片段《都江堰》風雨中李冰實地檢視水情,和當地老百姓一起研究治水方案)
(學生全神貫注看片段)
(看完,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師:生動的故事,精彩的電影,讓我們感受古人治水的決心和治水精神的可貴。大禹的父親,不知大家知道不知道,他的名字叫“鯀”(板書),他因為治水而為後人稱頌,但他只知“水來土掩”的道理,他將從天庭偷來的“息壤”作為治水的唯一方法,哪裡有水就往哪裡堵,結果他沒有將水治好,他的兒子“禹”繼承父業,繼續治水,不過他沒有照搬父親治水的方法,而是親臨水患現狀,詢問百姓,實地測量,研究地貌,最後治水成功。同學們想想,“父子兩人治水,為什麼父親失敗,兒子獲得成功呢?”請聯絡課文來談一談你的看法。
生1:鯀治水方法機械單一,不知變通。
生2:禹治水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採用了針對的措施。
生3:禹治水實事求是,海瑞治水採用的方法和大禹一樣,。
生4:禹治水親臨現場。
師:那李冰呢?
生:他知道治水要堵,但堵在該堵的地方。
生:他治水的成功就是實事求是。
生:最感人的是他在風雨中檢視水情。
……
師: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真實的例子,讓我們明白為什麼治水必躬親的道理。那麼同學們想過沒有,作者是如何讓大家接受這一道理的呢?
(同學切切私語)
生:用海瑞治水的例子。
生:……
師:細讀課文,我們不難發現,是典型的事例讓我們接受了作者的觀點。
生:我覺得作者在文中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這就是海瑞的治水躬親與“好逸惡勞,計利忘義,遠嫌而避怨”者構成了對比,強調了“治水必躬親”就能成功地道理。
師:說得對。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強調了治水必躬親的道理。這真是本文的又一特色。比較的方法,能使優的更優,使治水必躬親的道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學以致用,遷移應用。
師:當我們與文字對話,與生活對話後明白“治水必躬親”的道理後,我們能否聯絡生活實際,從以典型的事例,從正反兩個方面談一談“治學必躬親”的道理呢?下面請同學以“治學必躬親”為題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闡明治學也要躬親的道理。可以用現代文敘述,也可以嘗試用文言文來與作。
生:思考、寫作、交流。
六、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