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通史概要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通史概要

本專題主要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與發展演變的脈絡。這一過程共分為四個歷史階段,各有時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爭鳴,發表不同政見、彼此駁難的同時,也彼此吸收、融合,終於形成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長的過程中發展成長起來的。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孟子繼承了孔子學說,並對其“德治”思想進行發揮,提倡“仁政”學說,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

戰國末期的荀子,廣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華(當時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別有用的合理的科學的成分),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強調“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還對“禮”進行深入的'討論,成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漢武帝時代形成儒術獨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滅學之禍”的儒學,經過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的系統改造,形成適應大一統時代需要的新儒學。

董仲舒“倡導儒學”的建議被漢武帝採納,儒術取得獨尊地位;太學的建立,標誌著儒學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漢武帝時代起,儒學思想逐漸被確立為我國封建社會長達二千年的正統思想;隋唐開始的科舉制,使儒學思想全面影響了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時期程朱理學體系的建立,標誌著儒學發展到新階段。

在北宋儒學復興運動中孕育而生的理學,經過南宋朱熹的總結,形成龐大而嚴密的理論體系。程朱理學作為官方正統儒學,影響後世六七百年之久,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陸九淵和王守仁為代表的陸王心學,是理學的一大流派。心學認為 “心即理也”,主張“知行合一”。心學的出現,標誌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經完成。

(4)明清時期一些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批判繼承,與時俱進,構建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後期 “反正統思想”的異端李贄提出了“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主張,挑戰“天理”學說;反對以孔孟學說為權威和教條;提出“絕假純真”的“童心說”,反對禮教的虛偽與官場的欺詐。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對封建專制和封建道統聞名,敢於向封建正統觀念挑戰,勇於批判盲目尊孔頌經的迷信思想。他們的共同特色是:

①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獨裁,提倡“民為主”。

②經濟上: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提倡務實的學風和行為。④批判繼承宋明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