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攝影師》的教學案例
《小攝影師》一課,講的故事並不複雜,但故事中所蘊含的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真摯的愛,卻是三年級的孩子不容易體會到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攝影師》教學案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小攝影師》教學案例
教學這一課,應該緊緊圍繞“愛” 這一情感中心,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下面所選擇的兩個教學片斷,試圖在這一方面有所突破。
〖片斷一〗
師:請大家齊讀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這裡是什麼意思?
(學生齊讀後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這裡是說小男孩讓高爾基按他要求的姿勢坐下。
師:是啊!這是怎麼回事呢?再讀課文,想一想,說一說。
生:我認為這裡高爾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說明他沒有一點架子,把小男孩當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見。
生:高爾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覺得自己也成了一個孩子,說明他很喜歡這個小攝影師。
師:說得真好。高爾基確實很喜歡這個孩子,所以才那樣與小男孩配合。
〖片斷二〗
師:請大家自由朗讀最後一自然段,再互相討論一下,該怎樣讀好些。
(學生反覆朗讀後討論。)
師:誰能把這一段讀一讀?(學生朗讀)
師:讀得真好!說說你為什麼要這樣讀?
生:高爾基不願意見記者,但他特別希望小男孩能再來,所以前一句要讀得平淡一些,後一句要讀得熱情一些。
師:確實是這樣。你從哪裡可以看出高爾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來?
生:前面有一句“是個小男孩嗎?”還有這一句中的“一定”。
師:對!那麼高爾基為什麼不願意見記者,卻又特別希望小男孩能再來呢?
(學生討論交流。)
生:記者來肯定是為了宣傳高爾基,高爾基不感興趣,所以不願意見。小男孩來照像是為了給班級辦牆報,是為了學習,所以高爾基儘管忙,還是熱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沒有能照成像,肯定會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來。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裡的'同學們也肯定會失望的,高爾基是不會讓同學們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來。
師:是啊!你看高爾基多麼關心孩子們,愛護下一代啊!請大家再讀課文,想一想:小男孩子會再來嗎?
(生讀課文。)
【反思】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
“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著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任其“擺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一般教學中教師往往容易忽視這一點,因而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學生很難體會出來的。我在教學中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絡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透過說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這就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二、朗讀體驗,領悟情感
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如果說“吩咐”一詞著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的話,那麼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並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強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在教學中,我沒有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透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透過反覆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發想象,昇華情感
有了這種體驗和感悟,“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而熱切希望小男孩能再來”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在教學時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並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可以想見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裡留下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