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說課稿 一等獎
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也就是授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自己的 教學設計,小編收集了小學語文說課稿 一等獎,歡迎閱讀。
[說教材]
我說課的課題是《美麗的彩虹》。《美麗的彩虹》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兒童詩歌。全文圖文並茂,插圖優美,生動有趣。“彩虹”是小朋友日常生活很常見但又很神秘的一種自然現象。這首詩歌很容易引發小朋友學習的興趣,激發小朋友的求知慾。
[說目標]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遊戲識字,情感朗讀,發揮想象力三個環節,並說出自己所想的內容三個環節,它是地達到了識字、讀文、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教學目標。
[說教法、學法]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小朋友在遊戲中主動識字,是本節課主要的識字手段。讓小朋友在遊戲中既鞏固了拼音,又認讀了本課要求掌握的二類字,並培養了小朋友主動識字的興趣。
2、願意表現自己,是兒童的共同特徵。因此,我給了小朋友充足的時間,選讀詩歌中自己想讀的小節,達到了情感朗讀的效果。
3、培養低年級小朋友積極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新課標中低年級學段口語交際的目標之一。在本節課中,如“彩虹還像什麼?”“你走過彩虹橋,還希望能看到什麼”訓練了小朋友的口頭表達能力。
[說教學過程]
1、收集資料,激發興趣。
新課標指出: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並表達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語文,使小朋友開闊視野。課前,我佈置小朋友廣泛蒐集有關彩虹的資料,並相互交流,激發了他們迫切想學習這一課的興趣。
2、遊戲識字,情感朗讀。
新改版的'教材識字多,難度大,單一的去認,去寫,既枯燥,又沒有效果,所以在教學流程中我始終讓小朋友在遊戲中充分去青銅自己,小學語文教學影片能認識哪些字,能讀好哪一節詩歌。激發了小朋友主動識字、讀文的願望,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3、插想象翅膀,練口語能力。
在第三個教學環節中,仍然是讓小朋友在充分的情感體驗中表面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使小朋友的思維、想象潛力充分發揮,並鍛鍊了口語表達能力。
最後,讓小朋友在課件中瞭解到更多的有關彩虹的資料,並教小朋友在課外“人造彩虹”,讓學習大膽嘗試,真切地感受到語文就在身邊,從而更樂意地學習語文,學好語文。
(1)將相和
一、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材六年制第11課《將相和》。
二、教材簡析:
本課是第12冊教材第四組“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這一重點訓練專案中的課文。《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課文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編排意圖、課文特點和小朋友的認知水平,特作以下設計: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一是引導小朋友理解課文內容,二是學習掌握“廉頗、璧、侮辱”等7個詞語。
2、操作目標:一是藉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二是品味“完璧歸趙、絕口不提、理虧、示弱、能耐”等重點詞語的意思;三是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四是複述“負荊請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六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小朋友團結協作的品質。
▲教學重點:
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小朋友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小朋友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藉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1、分清事物的前因後果;
2、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絡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教法、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自主學習,自能閱讀”的教學方法。即引導小朋友重感悟、重積累、重情趣、重遷移,體現小朋友的主體地位;引導小朋友自讀、自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準備:藉助掛圖、投影儀、課本劇等輔助教學。 三、教學程式:
(一)、設疑匯入,整體感知
教師出示課題《將相和》,透過預習讓小朋友瞭解:
1、課題中的“將”指誰?(相機教小朋友字“廉頗”)“相”指誰?“和”是什麼意思?教師介紹時代背景。讓小朋友圍繞課題,提一些問題。這一設計的依據有三條:1、是檢查小朋友的預習效果如何。2、培養小朋友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小朋友質疑、表達的能力。3、是突出題眼“和”字,使整篇課文的教學有所依傍。如果把課文視作一個圓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課文這一“球體”必定會對它保持向心力。課題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小學數學教學影片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讓三個故事最終說明一個道理。
2、教師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請同學們瀏覽課文,看課文中哪個段落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原因。小朋友可從第16小節中找到答案:“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這一設計的目的是:從課文題目切入課文內容,訓練小朋友的閱讀能力,又初步瞭解到課文內含的矛盾衝突。整個學習過程將圍繞著“廉頗的話說得是不是有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這個問題展開。
3、讓小朋友再讀課文,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並請小朋友上臺板書小標題,思考課文哪些部分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而“負荊請罪”則是寫了兩人如何從“不和”到“和”的過程)再根據小標題,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練說。這一設計的目的是:第二次讀書,把書讀通,理清課文的思路,將課文的三個故事作為一個事件來對待,樹立聯絡地看問題的觀念。
(二)、讀議悟法,舉一反三
這一環節分三步進行。
1、讀議悟法。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首先給小朋友充足的時間讀“完璧歸趙”部分,突出以“騙”對“騙”,再指導小朋友用“~~~~”和“——”劃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接著,交流從中讀懂了什麼,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質。最後討論還有什麼地方沒讀懂?如小朋友提出:“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還是故意嚇唬秦王呢?為什麼?”這個問題必須透過認真讀書,聯絡上下文,積極動腦思考,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單純地嚇唬秦王,他是見機行事。如果秦王因愛玉而妥協,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顧,派人搶玉,他就會真的撞柱而死,讓頭顱與玉俱碎。這既能看出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機智。讓小朋友自讀、自悟、自得,誘發小朋友思維,鼓勵小朋友爭論,不追求統一、標準的答案,讓小朋友談出自身的不同於他人的閱讀體驗,點燃那種充滿靈氣的思維火花,小朋友自主學習得到了保證。最後引導小朋友總結學習方法,讀文、圈劃、領悟、質疑,總結了學法,為以下放手自學作好了鋪墊。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學習方法學習“澠池之會”,突出以“逼”制強。討論:廉頗說得有無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學習圍繞“和”與“不和”展開討論,始終不脫離這一主線。在自學彙報及師生評議過程中,重點從以下兩方面引導小朋友領悟。(1)、澠池會上,趙王和秦王分出了勝負,還是打成了平局?(2)、這一功勞應歸功於誰?指導小朋友加強朗讀,並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氣氛。這一設計讓小朋友把書讀懂,前兩個故事寫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應該的,卻成了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時也為下文的高潮蓄勢。
3、自學交流。抓住“避”字教學“負荊請罪”,突出以“避”對“傲”。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引導小朋友自學“負荊請罪”部分,並質疑問難。再結合課文插圖,四人共同商議,廉頗、藺相如會各說些什麼?請幾組小朋友上臺表演兩人的對話。既填補了課文的空白,又訓練了小朋友的口頭表達能力。
以上的教學,教師以小朋友為主體,在語文教學中以培養小朋友的語文能力為本,以讀書為主,讓小朋友“自己讀”,讓小朋友“自主讀”,讓小朋友“自覺讀”,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小朋友自能閱讀,做閱讀的主人。
(三)、深究課題,突破重點
三個小故事中,哪個集中寫了將相和好?小學英語教學影片為什麼還寫另兩個故事?透過深究課題使小朋友明白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這樣設計,旨在進一步夯實重點訓練專案。再讀課文,讓小朋友把書讀好。
(四)、總結評價,課外延伸
1、學完全文,四人小組討論:你對藺相如、廉頗有什麼認識?你最大的收穫和體會是什麼?
2、課外作業: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排練課本劇。這一設計的依據是:以課堂為中心,橫向拓展,提高小朋友整體的語文素質。符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兒童身心的發展規律。正如曹禺所說:“小朋友演戲裡的人,必須理解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要具備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啟發小朋友潛在的智力。
附:板書設計:
將——————————相
廉頗 和 藺相如
(知錯就改)(愛國)(顧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