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中學語文說課稿

中學語文說課稿

要準備說課了,那麼說課所需要的說課稿大家準備好了嗎?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中學語文說課稿,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一、教材來源

《行道樹》是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

二、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擬人手法借行道樹的自白,描繪了以製造清新,獻出濃陰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樹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理念。本文還透過行道樹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表現了“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的人生哲理。 本文篇幅短小,語言清新,凝鍊。精闢的議論更是點睛之筆。教學時應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透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聯絡學生自己的人生體驗,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透過朗讀和閱讀方法的指導,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是七至九年級這一學段的起始階段。學生經過六年的學習已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和人生體驗,對一切都有一種新鮮感和期盼,但又住住僅停留在表層,難以深入。表現在語文學科,就是隻滿足於對字詞句的理解,而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認識不足。因此要藉助學生的閱讀期待,引導組織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從事學習,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四、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再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認為本文應達成的學習目標為:

1、知識和技能目標:有感情朗讀全文,體味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培養合作研究的習慣,並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表達自己的看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學習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其中朗讀、體味、領悟是學習的重點,理解無私奉獻者形象是學習的難點。

五、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

1、教法設計

①情景創設法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把握與學生知識水平和情感的貼近點,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情感共鳴。

②朗讀感悟法 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透過學生默讀、朗讀、賞讀、品讀、賽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啟迪。

③對話互動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要讓學生成為對話的中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中建構文字意義,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2、學法指導

①圈點批註法 透過畫一畫、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養成讀書就動腦動筆的習慣。

②探究閱讀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閱讀材料的深層含義提出疑問,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全班合作探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設定情景:炎炎夏日,當你走在光禿禿的道路上你的感覺是什麼?烈日當頭, 當你走在城市的水泥路面上時,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呢?

2、多媒體顯示行道樹,學生用優美的詞語形容,揭示課題。

[透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初步感知行道樹的作用,形成與文章感情相一致的價值傾向;同時藉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1、課前預習 對照導語,默讀課文,藉助註釋和詞典正音釋義。運用文中優美詞語,寫一段表意完整的話,課堂交流。

2、朗讀課文,從文章的寫法內容情感等方面談整體感受。

[引導學生逐步獲取有效的學習方法,如藉助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片段練習,積累詞語;初步感知,明確學習方向。並讓學生逐步養成習慣,為終生學習奠定紮實基礎。]

(三)賞讀課文,感悟情感

1、小聲朗讀課文,畫出喜歡的句子和語段並在旁寫上感受。

2、學生朗讀喜歡的句子和語段(朗讀時要說出欣賞的理由)其間可用學生賽讀,師生賽讀的方法,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發音、停頓、語速、語調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四)、品讀課文,合作探究

1、學生再讀課文,然後自由提問(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問題,中間可啟發學生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句並理解它,還可以啟發學生對文章表達方法的思索)

2、找學生代表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墮落 ”一詞應如何理解?②為什麼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③、“憂愁”和“快樂”是否矛盾?為什麼?④、“神聖”、“痛苦”和“深沉”的含義是什麼?⑤文章運用了幾處對比?有何作用?然後學生分組討論。

3、將不能解決的問題,用紙條的形式交給老師,再在全班集體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