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項羽之死》教案設計

《項羽之死》教案設計

《項羽之死》教案怎麼寫才顯得全面呢?思考一下!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關於《項羽之死》的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一 導語

古人讀書很講究,曾有這樣的說法:“花前賞《紅樓》,月下品《聊齋》,風中誦楚辭,雨中吟唐詩;《漢書》伴茶,《史記》下酒。”可見,《史記》是必須就酒來讀的。

鄭板橋曾言:“《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為最,反覆誦觀,可欣可泣。”

項羽未曾稱帝,卻位歸本紀,用他短暫的生命照耀了亂世的星空,垓下之圍記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後的歷程,今天,就讓我們一同在司馬遷的文字中走近項羽的悲情結局。(板書課題)

二 品讀課文,把握形象

(一)檢查預習,概括文章的主要情節

垓下之圍 東城快戰 烏江自刎

(二)研讀探討人物形象

垓下之圍(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1分角色朗讀

2從朗讀效果匯入人物分析

(項羽人生的最後一幕,是從垓下拉開的,在這裡有我們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動人情腸的霸王別姬。剛才朗讀的同學讀的如何,為什麼?)

①四面楚歌之時,項羽驚而起,起而飲,飲而歌,歌而泣。寫出了項羽被圍垓下,兵困糧絕。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傷感“地厚天高,託身無所”。連續用了五個動詞,文氣連貫,一氣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這一“泣”字,怎麼理解?(最憐兒女最英雄)

項羽征戰多年,用他自己的話“身經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他從來沒有流過淚,符合他硬漢的性格,但離別虞姬時,真動了情, “項王泣數行”,感染周圍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尊敬憐憫)。

(對比鉅鹿之戰後諸侯“莫敢仰視”的畏懼,讓人感慨萬千)

教師總結:霸王別姬中司馬遷為我們塑造了情者項羽,這裡西楚霸王項羽和虞姬為我們上演了人世間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離死別,悲歌唱和之中演繹著英雄與美人的最後一次道別,最後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淚,那戰火中紛飛中有烏騅馬的悲鳴!

東城快戰(揣摩人物語言動作)

1快速瀏覽,討論

2、東城快戰中的項羽:

勇武

①文中的軍事力量對比,開始“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 “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

(對比描寫,以數字說話,兵力反差極大,這裡以反差對比,透視深陷絕境的項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壯觀,反差越大,故事越動人。)

②何為快戰 如何快戰 快戰如何

(快戰中的三次行動,項羽許諾要突圍、斬將、刈旗,這三者在古時交戰中都是難以做到的事情。從中你讀到了什麼?司馬遷從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鬥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但在此處,司馬遷在寫的時候還是有所保留,有一個細節——刈旗,項羽做到了麼?文中並沒有交代,難道是司馬遷漏掉了麼?旗是什麼的象徵?一個軍隊靈魂的象徵,旗在,軍隊氣勢在,旗倒,軍隊氣勢衰。當時何等形勢?項羽再勇武,又怎麼能輕易做到?

(這一細節中要看出司馬遷要為我呈現的一個神勇而真實的項羽。)

自負

在第二段中項羽對其二十八騎的對話獨白佔據段落一半,誰能為我們讀出來,這其中暗含輝煌的過去,失敗的今天。

(反覆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暗示項羽不醒悟,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從中也看出司馬遷態度全面,中肯並帶批評之意。)

失民心

田父,“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 (說明項羽單純自負,失民心。坑殺秦兵20萬,火燒阿房宮,所過無不殘滅)

教師解讀:

《史記》創作於漢王朝鼎盛時期,但司馬遷並不受封建統治者“成王敗寇”觀點所侷限,來大寫項羽。垓下之圍剩下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自度不得脫”的項羽,表現的極為靜定,“願為諸君快戰”,要做三件事“潰圍、斬將、刈旗”。潰圍,就是衝出重圍,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斬將、刈旗中,一個人可以把殺出重圍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斬掉對方將領,拔了對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這是一種英雄的功勳,我們能看出項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敵人,這實際上是一種英雄式的抉擇,彰顯的是一種英雄的勇武精神,這正是司馬遷以快戰正面描寫英雄,賦予項羽靜定、勇武的內涵。

烏江自刎(分析人物心理變化)

1師生共讀

2渡還是不渡?(應該渡 不能渡 愛渡不渡)

(1)杜牧 《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2)李清照 《夏日絕句·詠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3)王安石 《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3項羽的選擇

① 能不能渡烏江?

“烏江亭長艤船待”“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② 想不想渡烏江?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這裡能看出亭長的話使項羽心中產生深深的“無顏見江東父兄”的羞愧之意,當然更是項羽絕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決定不渡烏江。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近乎勇。“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在本段對話中,像這樣以關鍵字透視項羽內心的地方還有,你找到了麼?引出“笑”字。人們常說“好漢不哭,英雄難笑”,而司馬遷卻在“一泣一笑”中寫英雄項羽,那麼作為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項羽,又為何在此一笑?

(在《項羽本紀》中項羽大多時候是大怒,很少笑。這人生最後一笑,活現出項羽當時的神態,高傲、自負。為了尊嚴, 我不回去。下定決心拒渡烏江,堅守自己的尊嚴、人格、血性。當然,也有無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重義

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贈馬這一細節,烏騅是項羽勇武的符號,精神的象徵,對烏騅英雄式的讚美,情感上的保護,更見項羽之性格,更顯其悲壯。)

視死如歸 以德報怨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細節處見精彩,再現人物的心理,場景真實人物鮮活),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從一開始,太史公都是從悲劇角度寫項羽,整個《項羽本紀》無時無刻不籠罩著濃郁的悲劇氛圍。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頂天立地,英雄叱吒風雲,英雄又瞬間走向死亡。)

隨著烏江渡口的那一道長劍血光,項羽的悲劇命運劃上了一個令人遺撼的句號。

三 如何評價項羽?

(一) 贏家之言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論項羽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然而“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

——韓信論項羽

(二)史家之言:

在《項羽本紀》中,對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又是怎樣評價的呢?

〔投影〕《史記》中項羽本紀的'最後一段文字(找同學讀)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閱讀這段文字,引導學生歸納出司馬遷的觀點。

(司馬遷認為項羽是個悲劇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號為霸王”,“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另一方面,又由於“自矜攻伐”,不覺悟,不自責,而導致烏江自刎的悲劇。既有對項羽生平業績的概括,又有對其失敗的評價;既有讚歎,又有惋惜、批評。)

(三)大家之言

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錯據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王立群

(四)一家之言

教師解讀:

有一種英雄,就是挫折、苦難乃至於死亡都不能剝奪他的驕傲和從容。項羽在能夠用他的武功、戰績,證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脫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很瀟灑的處理自己的生命,這是人格的不屈與悲壯,一個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別人取走,但可以自己處置,這就是項羽,這就是司馬遷筆下的悲劇英雄。(“硬漢性格”的海明威:“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當年,巴頓將軍率領第三軍團所向披靡,可戰爭結束後,他卻只能和兩條愛犬打發時間。有人說巴頓生來就是為了打仗的,沒有戰爭,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戰神。巴頓死於1945年12月。巴頓遺言死後依然要站立在自己計程車兵之前,現在他依然檢閱著自己的部隊和輝煌。巴頓是英雄——成功了,卻失去了意義;成功了,卻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著。看來,項羽真的是幸運的。項羽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華,人性的精華,是絕世壯烈的英雄主義的精華。項羽用自己的死讓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在高潮中謝幕,完美的謝幕。

(五)那麼你心中的項羽又是什麼樣的?

教師結語:有著對項羽而言,沒有失敗,只有戰死。”從這意義上說,項羽不死,項羽魅力永遠!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鮮活項羽。希望大家課下拿起手中的筆,寫出一個你心中的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