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赤壁賦讀後感

赤壁賦讀後感兩篇

寫《赤壁賦》時,蘇軾正處於他一生多次貶官生涯之初: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中一些不利於百姓的措施而貶官黃州。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赤壁賦讀後感兩篇,一起來看一下吧。

赤壁賦讀後感篇一

蘇軾在政治上是一個失意的人,謫遷伴隨著他的一生,直到被髮配到海南——這個在宋朝確實是“天涯海角”的地方。最後雖逢大赦,卻客死在北歸的路上,一代文豪的悲慘命運令後人哀嘆不已。也許是窮而後工的原因吧,蘇軾雖然命途多舛,卻留下了那一篇篇富含哲理的文章,令後人稱讚。《赤壁賦》就是這樣的一篇蘊含哲理的佳作。

起初,朋友相陪在江上游樂,景緻很好。但是朋友吹和的簫曲卻帶來了痛楚和淒涼。朋友認為,人的一生過於短暫,英雄豪傑也不過享有一時的名聲和地位,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我們的追求、希望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朋友“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種人生感慨是非常痛苦的,也是消極的。

說到赤壁,說到曹操,讓我也想到了《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細細地想來,其實這闋詞的內容和情感與《赤壁賦》似有異曲同工之妙。滾滾長江向東流,一去不再回頭,多少英雄豪傑像浪花般消逝,是非成敗,都是短暫的,只有青山依然存在,每天日升日落。江上白髮漁翁,早已習慣四時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古今往事,都成了笑談。

這闋詞的上闋也表達了一種對英雄豪傑、功名偉業消逝的嘆息,唯一長久的只有自然的江河,與《赤壁賦》中客人的話有些相似。但是下闋情感轉折,它縱觀歷代興亡盛衰,以英雄豪傑的成敗得失抒發感慨,表現出一種曠達超脫乃至“大徹大悟”式的歷史觀和人生觀,這與《赤壁賦》中蘇軾回答客人的話觀點又有些相近。

下文中蘇軾認為客人的觀點太消極,站在歷史的和變化的立場看問題,人生當然是非常短暫的,但是站在不變的立場看問題,我們和萬物同在,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有太過分的要求,“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蘇軾的遭遇和冤屈令我們同情,但是他的那種豁達的胸襟更值得我們歎服。人不管在怎樣的環境裡,都應該樂觀的面對人生、充分地享受生活。像蘇軾那樣,既不用羨慕長江沒有窮盡,也不用哀嘆人生的短促。人生是短暫的,那麼我們就應該珍惜這短促的人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不管我們曾經取得過多麼輝煌的成就,最終都不會擺脫死亡的命運,這是自然的規律,強求只會成為笑柄,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曹操曾經寫的“養怡之福,可得永年”,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這曹操早已經看透。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人生起伏不可避免,我們要做的就是豁達的對待,在巔峰的時候保持清醒的頭腦,在低谷的時候平靜心態,尋找擺脫的道路。人生苦短,年華易逝,縱使最終殞落,也要立志來創立像曹孟德一樣的豐功偉績。曹操是豁達的,在赤壁大敗後回北方繼續發展經濟,為後來晉武帝的'統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礎;蘇軾也是豁達的,在屢次的發配中仍想著造福一方百姓,心懷天下。人生就應該這樣,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精彩地走著人生的路程。

赤壁賦讀後感篇二

蘇子前《赤壁賦》依在下看來,說明了兩點:一是對稀缺性資源,或競爭性資源,或有物權的資源,其一,不能去爭,因為或力有不逮,爭之枉然,或得罪於人,引禍上身;其二,不應去爭,或得不償失,或得而復失,或得之又如何?!二是公共資源,或非稀缺性、競爭性資源,或尚未明確物權的資源,應該多而且不滅(或曰永恆),如山水與明月,你可以盡情地多看幾眼,多呼吸幾口,或者說只要你願意,簡直可以岔著搞,這是不會有什麼非異的,也不會招致怨恨的。不過值得說明的是,山水如今已成稀缺性、競爭性和有物權的資源了,欣賞是要付費的,而且所費不低;但在宋時,大抵是free的,可以盡情享用。以此看來,我們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並不完全是什麼宣傳的——全面提高啊。以上兩點,很有些於世無爭、與人方便,居高臨下、超然物外的意思,很高、很雅、很瀟灑!

蘇子之《赤壁賦》,無論是從文學藝術上,還是從哲學思想上,那都冇得說,前人的分析與誇讚已汗牛充棟了,我也沒必要狗尾續貂了,但現實生活裡,是欣賞者眾,篤行者無(而不是少),即使是佛道,乃至作賦者本人,概莫能外。難道是作為最高階、最智慧動物的人,愚鈍而不開化嗎?非也。問題的關鍵恰恰是,除了最高階、最智慧限定語之外,人就一動物(這簡直俗不可耐,但也是沒辦法的事)。是動物就要生存,而生存是要資源的,這些資源除了免費、開放性質的非稀缺性、競爭性資源之外,絕大部分都是要錢、甚至要命的稀缺性、競爭性資源啊!明月畢竟只可怡情,而不能飽肚矣。這決定了人往往是“被”型的,而非自我的。更何況,人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活得好一點!佛不是還要爭一柱香嗎?所以,即使象蘇子這樣美輪美奐之賦,大概也無法智人於既昏、救民於水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