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構建歷史自主學習模式的思考與實踐探討

構建歷史自主學習模式的思考與實踐探討

【摘要】完成自主教育,還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的實踐交流、思考探索。本文依據本人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的研究、在研究中的歷史教育實踐,進行總結概括,介紹了本人在教育工作中構建歷史自主學習模式的思考與實踐,及在此基礎上總結的具體實施辦法。以期引起教育同行們更多的交流和探討,促進我國教育事業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

【關鍵詞】自主,學習,平等,民主,非智力因素,舞臺

一、問題的提出──自主學習勢在必行

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的社會,是一個資訊社會,世界範圍內的物質的、觀念的許多形態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科技知識日新月異,人們憑著曾經擁有的知識想趕上資訊時代的步伐,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自主學習的能力對每個人來講,就越顯重要了。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無論知識更新速度如何加快,科學技術綜合化的趨勢如何強烈,我們都可以透過自己不斷的學習,及時有效地掌握新的知識和資訊,提高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社會。

隨著時代的洗禮,傳統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出來,教師完全是課堂的中心、學生學習的主宰,學生只能圍著教師的講、問、練團團轉,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習,學生的主體性受到嚴重的壓制和損害。傳統教育下,有一個令人悲哀的現象出現了,每一個呀呀學語的小孩,求知慾望都非常強烈,總有問不完的為什麼,正是在這樣強烈的自主思考中,他們能夠很快很好的學到許多知識。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階段的提高,他們反而再也不去主動的思考,他們習慣了從老師那兒接受“是什麼”,再也沒有那麼多“為什麼”了。殊不知,這正是傳統的教育模式磨滅了這些孩子先天的自主性,最終使他們成為老師的“應聲蟲”,至多也只不過是前輩科學家或知識分子的“應聲蟲”。因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把學生的自主學習權力還給學生勢在必行。

二、問題的思考──自主學習的理解

“自主”就是學習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自覺主動地去發現、探索、理解知識的過程,即“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力培養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是素質教育區別於傳統教育最顯著、最根本的特徵。這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把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學習成為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活動、自我拓潛的過程,從而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當然,要打破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的影響,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這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教育觀念的轉變,也需要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最重要的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習者在自主學習活動中所必備的一種綜合能力,包括強烈的求知慾、能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刻苦的鑽研精神,並且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的評價。自主學習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備的,必須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長期的努力下,使學生經過不間斷的培養,才能達到的。為此,我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研究、在研究中不斷的歷史教學實踐,進行總結概括,提出了構建歷史自主學習模式。

三、問題的解決──自主學習實施辦法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

現階段,中學歷史教學的課程安排,一般為每週2-3課時,這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相比,相去甚遠,這使歷史老師與學生接觸溝通的時間較少。另一方面,一般歷史老師任教班級又較多,多者甚至同時任教8-9個班級,這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老師相比,又超之甚多。時間少,要接觸的物件又多,要建立一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好像就更加困難了。其實不然,師生關係的建立並不在於接觸的時間多少,當然更不在於那些說服教育。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杆秤,當老師在學生心中那桿秤上的分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建立一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就變得容易多了。所以,我們老師應努力增加自己在學生心中那桿秤上的分量,尤其是我們歷史老師,更不能忽視每一個與學生接觸溝通的機會。我們要及早的摒棄傳統教育觀念,放棄“師道尊嚴”,用一顆真誠的心,就像對待朋友一樣,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學生。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對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學生視為自己朋友的那種教師”。只有當我們老師做到這些,真正用一顆真誠的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學生,把每一位學生都看著朋友,熱情愛護、平等對待,對每一位學生自始至終都要充滿期望,充分相信,對學習困難者更要倍加關心,適時啟發點撥,才能透過學習的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相信自己、感到自己能行。在這樣的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下,構建歷史自主學習模式才能具有可行性。

2、非智力因素──好奇心、求知慾的培養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種朝向、注視、接近、探索心理與行為活動。是人類行為最強烈的動機之一。其強弱與外界新奇性和複雜性密切相關。求知慾是一種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知識和不斷探究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感到自己缺乏相應知識,就會產生探究新知識或擴大、加深已有知識的認識傾向,這種情境多次反覆,認識傾向就逐漸轉化為個體內在的求知慾。有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人就能比較早的表現出對知識的'渴求,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和愛好。

首先應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問題的難度是形成問題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等人指出:“當感性認識與人的現有認識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時,人的興趣最大。”例如在歷史課上講河姆渡、半坡居民生產狀況時,可以讓學生看書,然後讓學生回答:“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經掌握了哪些生產技術?”但是,這麼講學生就處於被動接受狀態,失去求知慾望。所以,我在上課時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考古學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遺址時,出土了若干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頭、魚叉、魚鉤盆、碗等物品,在一個窖穴裡,還發現了稻穀、蔬菜子、麻布等物品。請根據以上材料想象河姆渡、半坡居民當時的生活情況?”這樣就用一個啟發、探究式的問題代替了枯燥的問答,既刺激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想象、創造思維、展示自己的平臺,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其次應支援學生好問的積極性。學生只有對他感興趣的問題,才有著強烈的探索精神,喜歡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就說明他對這一學科的某些內容產生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正確引導,積極鼓勵,使他們的興趣進一步滋長、擴大,從而讓他們在以後的學習中提供強大的動力,使學生自強不息,努力學習。因此,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管問題的質量如何,一定要有熱情、耐心,正確引導。任何厭煩、搪塞和斥責的態度,都會挫傷學生好問的積極性,扼殺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精神,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再次應鼓勵學生自己尋找答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要經常注意學生提出的不尋常的問題和有價值的想法。例如歷史課上講大汶口文化時,學生髮現:“大汶口居民之前社會沒有貧富差別,而大汶口居民出現了貧富分化。”隨後提出“這一時期為什麼會出現貧富分化?”作為教師首先應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給予表揚鼓勵,但面對問題時不能直接解答,而應該有意識的啟發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尋找答案。面對問題,我給學生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有一千塊錢,我一分錢沒有,讓你分我一半,你願意嗎?”有的同學馬上就明白了:“當然不會,那是私有財產,這就出現了貧富分化。”緊接著學生又提出:“那麼大汶口居民以前怎麼沒有私有財產呢?”我又給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在一個原始森林,又冷又餓,想打只野兔充飢,可你一個人又打不著,這時你看見一個陌生人,他跟你一樣,你會怎麼辦?”這樣,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自己不斷的思考尋求答案,而且就把一個非常枯燥的問題變得非常生動有趣,進一步提高了他們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

在學生想知道還不知道時,及時、熱情、耐心、巧妙的引導學生自己尋找答案,不但滿足、強化和鼓勵了學生的求知慾,也使他們在自己的活動中增長了才幹,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3、自主學習指導

①閱讀指導。歷史課程的特點就是知識涵蓋量大,縱貫古今中外。所以閱讀能力是學習歷史最基本的能力。教師幫助學生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史料、歷史地圖對學生進行指導,培養學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在開始的時候仍然可以先由老師提出問題。對教材中重要的知識點,應該適當的轉化為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才能牢固掌握;對不容易掌握的理論、歷史現象、歷史規律等內容,可以轉化為討論性的問題,讓學生透過討論,發散性思維、橫向縱向聯絡、多層次比較,達到正確、全面、深刻理解,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接著要對學生閱讀的習慣和方法進行糾正。不少學生由於抓不住重點或者閱讀不仔細,致使答題不準確或者用詞不規範,每逢出現這種情況,就應該及時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內容,幫助他們理解教材中文字、圖片等各種歷史材料使用意圖,分析問題與內容的聯絡,正確的答題思路,在教材大量歷史材料中迅速提取有用資訊的技巧,使學生從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真正懂得怎樣正確閱讀和理解歷史材料。

②思維指導。歷史的每一部分內容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絡,共同構成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中,要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掌握。一是掌握專題線索,如政治、經濟、文化各大專題,在大專題下又可分為若干個小專題,如政治專題下的政局、制度、政體、政策、階級、民族、對外關係等;經濟專題下的生產力、生產關係、農業、手工業、商業等;文化專題下的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各方面等。二是掌握歷史階段特徵,要從政治、經濟、文化涉及的諸方面進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三是掌握歷史的橫向的、縱向的聯絡。學生可參照相關輔導材料中對知識體系的概括,結合自己學習特點進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確定層次和隸屬關係,探索出系統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最佳方法。

③探究指導。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歷史在教學中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怎樣發現問題。在學生掌握一定歷史學習方法,敢於討論、善於發表自己見解時,教師就應該注意指導學生挖掘歷史學習中隱藏的“發現”因素,逐步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己提出問題、相互之間提出問題、學生提問老師等多種提問方式組織學生學習、討論,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做到了集思廣益,同時也讓學生在自讀、自問、自悟、自解中初步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成功喜悅,從而喚起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內驅力,完成“要我學”向“我要學”的過渡。

4、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舞臺

既然要構建的是歷史自主學習模式,就要擺脫傳統教育的束縛。那麼傳統教育下,專門供老師滔滔不絕講課的地方──講臺也應該成為歷史了。因此,我提出構建歷史自主學習模式,應該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舞臺。

當然,這並不是說,課堂上就不要老師了,而是老師在課堂上的作用轉變了,由原來的“授魚者”變為“授漁者”。這其實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依靠擁有的“魚”已經不行了,老師必須不斷地研究“漁”之法,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一開始,老師可以為學生搭建舞臺和表演節目。如針對原始人類的學習,開展一堂想象課,學生根據書本內容並利用計算機查詢相關資料,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又如針對秦朝歷史的學習,開展一堂辯論會,以“秦始皇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為辯題,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利用計算機查詢相關資料,全班分為兩組展開辯論;再如針對中國古代歷史遺址與建築的學習,開展社會調查,學生利用北京擁有歷史悠久的人文優勢,進行社會調查和實地考察,對北京各處的歷史遺址和古建築進行檔案整理,在課堂上進行成果彙報等等。

經過一定的培養訓練後,指導鼓勵學生自己尋找課題內容、自己來設計課堂形式,並可以邀請各個班級之間互相觀摩學習。這既有相互競爭,增強積極性,又有彼此學習,共同進步之效。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工”,為了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學生的歷史學習的內驅力空前提高,教室、老師辦公室、圖書館、計算機房到處可以看到學生學習歷史的身影,三五成群,或排練著歷史小品、或探討著歷史學習中的新發現、或查詢資料編纂著歷史小論文等等。經過他們自主學習,付出艱辛而得來的學習成果,他們深受著學習成功的喜悅,同時又迫不及待地想在課堂上與同學和老師交流。所以,課堂上,每個學生都非常興奮,彙報著、探討著、辯論著,有的時候甚至老師都插不上嘴,而且有時老師的言論也會遭到學生們“肆無忌憚”的反駁。雖然老師從講臺上“退位”,雖然老師的“師道尊嚴”不復存在,但這不正是我們所要構建的歷史自主學習的模式嗎?

總之,在我實踐研究、研究實踐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構建歷史自主學習模式給學生學習帶來的巨大變化。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有機的結合起來,潛能得到發揮,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鍛鍊提高,最重要的是培養了使學生一生受益的自主學習能力。當然我構建的這一模式還需不斷充實、完善。希望與教育同行們更多的交流和探討,以促進我國教育事業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