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愚公移山公開課教案

愚公移山公開課教案(精選6篇)

導語: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幹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裡會有“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裡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裡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愚公移山公開課教案(精選6篇),歡迎閱讀參考!

愚公移山公開課教案 篇1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標:反覆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3)德育目標: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2、教學實錄

(一)媒體輔助,匯入新課

以動漫flash——愚公移山匯入。

學生欣賞畫面,品味美妙的樂曲。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範背誦課文。學生循聲跟讀。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註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多媒體展示內容如下: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應。

一厝朔東無隴斷焉。

對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懲山北之塞

A、處罰

B、警戒

C、苦於

出入之迂也

A、繞遠

B、迂腐

C、困難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雜然相許

A、允許

B、贊成

C、答應

且焉置土石

A、哪裡

B、乃、才

C、語氣助詞

一詞多義

方:方七百里方其遠出海門。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以君之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吾義固不殺人。

亡:河曲智叟亡以應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其:其如土石何懼其不已也帝感其誠其妻獻疑。

焉:且焉置土石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之:甚矣。汝之不惠告之於帝。

翻譯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學生自由回答,其餘學生評價或補充。答案略寫。]

(5)教師播放教學圖片,每顯示一幅,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或朗讀課文相關片斷。

第一幅:二山雄立圖。

第二幅:在家庭會議上。

第三幅:畢力平險圖。

第四幅:愚公智叟辯難圖。

第五幅:神靈移山圖。

(三)研讀課文,理解寓意

(1)學生分兩組,展開課堂辯論。

辯題:愚公、智叟到底誰愚?

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辯詞選摘:

正方:愚公實愚

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後,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有子孫的支援,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經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透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學生討論交流。

示例:

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於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恆心和毅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大小、多少是相對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成功、失敗亦如此。

(四)品讀課文,把握本文的藝術特徵

(1)提問:有人認為本文以神話結尾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有人認為它反映了作者階級的侷限性。你是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話結尾的呢?

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藉助想象、寄託於神話向自然鬥爭並取得勝利的願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教師點撥: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透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2)關於對比、襯托手法

學生討論

明確: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後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於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鉅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五)研讀課文,總結昇華

教師提問: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學生爭相發言。

教師總結: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幹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裡會有“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裡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裡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裡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六)課堂小結

教師朗誦《愚公移山》歌詞: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著王屋與太行,憑著是一身肝膽。講起來不是那奇聞,談起來不是笑淡,望望頭土: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面對著滿堂兒孫,了卻了心中祈願。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嘆。(多媒體顯示)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學生齊讀。結束全文學習。

(七)佈置作業

(1)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後感。

(2)有人說,愚公精神就是苦幹精神,僅有苦幹是遠遠不夠的,苦幹加巧幹才等於成功。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寫一段話闡明你的觀戰場點。

3、教學反思

(1)辯論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過程當中我自始至終沒有去幹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質疑、爭辯……我只是在規範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從現在和將來去思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

(2)開放式教學思想的體現。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並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以上教學片段就是體現了學生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教師並沒有否認學生的看法,只要學生不反黨,不違法,不違反人性,追求真、善、美,他的回答,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對學生的評價不再是以教師一言定論,而是建立了生生、師生等互動網式的評價,還可以在評價空間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3)辯論有利於學生形成獨立見解,張揚個性,不唯師、不唯高。辯論會中,學生支援哪方面觀點都行。我們先不管學生的觀點對不對、論據是否充分。單就他們那種多角度、立體地、獨立地思考問題的方式,不迷信權威、不迷信老師的敢於挑戰的精神,就足以讓我們欣慰了。

(4)辯論,不僅給學生各抒己見表現自我的機會,培養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學生要想有力地反駁對方,必須要認真聽取對方的觀點和證明其觀點的論據。更需要迅速分析思考,迅速地找出對方的疏漏之處即“抓小辮子”才結合自己的資料加以反駁。這樣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鍊要比我們平時一問一答更加立竿見影。辯論會上學生那鏗鏘有力、咄咄逼人的辯詞頻頻出現。有的學生甚至能一連說出十來個反問句,大有不把對方問得啞口無言不罷休之感。而每每此時這些同學總能得到來自雙方辯手的掌聲,這對他們又是極大的鼓勵。他們互相啟發、互相學習,互相認同,互相接納,培養了合作精神。

“辯論式教學”是具有現代意識的一種探索未知的教學方式,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種教學藝術,如何使這門藝術更精湛,臻於完美,還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究,去實踐……

愚公移山公開課教案 篇2

一、故事匯入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播放《愚公移山》的錄音故事,讓學生從中充分體會愚公持之以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二、學習指導語,明確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要求和訓練方式

先學習題解,然後每個同學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們所傳頌,當代也應該肯定,但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還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語交際以討論的方式進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闡述出自己的觀點。

三、分組

學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觀點後,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兩組,一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經過時了”觀點;另一組持“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仍需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觀點。

四、組內交流

兩組同學在各自組內都要分別說說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別列舉事例,組員之間提出意見互相補充。

五、全班討論

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兩組學生分別闡述各自的觀點。闡述觀點時要有充分的理由,對方如有反駁也可以插話。教師也可以參與討論,在討論中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如果在當今的社會中我們還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是否會費時費力,達不到好的效果。

2、在當今社會中我們如果放棄愚公“持之以恆”的精神,人們變得越來越懶惰,科技是否還會繼續進步呢?

六、總結

可根據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教師為發言最佳小組頒發“最佳合作獎”,為發言最精彩的同學頒發“最佳口才獎”。

愚公移山公開課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①瞭解有關古代寓言的粗淺知識。

②掌握具體語言環境中文言詞語的含義,瞭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誦讀文言文的習慣,增強對文言文這種古代書面語的直接感受能力、誦讀背誦能力。

3、情感目標:

理解本文的寓意,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和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理解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內涵。

2、認識愚公生動的形象,理解課文寓意。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二)課文認讀

1、聽課文錄音,注意課文中生字詞的讀音和文句的朗讀節奏和語氣。

2、分小組自學實踐,憑藉課文註釋和工具書排除文字障礙,疏通文意。

3、學生提出質疑,以學生互相解決疑難為主,老師點撥。

(三)課文研讀

1、愚公移山的背景。

2、瞭解移山的原因、好處、態度、方法、影響、艱鉅。(在課文中找出相關句子)

3、分析愚公與智叟對話的內涵。

設問:

A、智叟與愚公對話時的神態是怎樣的?

B、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麼?

C、愚公為何長息?

D、作者給這兩位人物命名是別有用心的,有何深長意味?

4、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抓住“誠”分析。

5、試著背誦課文,進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四)課文賞讀

1、欣賞名畫:徐悲鴻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2、齊誦課文。

3、名曲欣賞:江濤的《愚公移山》,頌揚愚公精神。

4、試背課文。

5、概括小結。

(五)課文創讀

組織學生討論:

1、學習了《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麼啟示?

2、我們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為什麼?

3、現實生活中還有沒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六)作業佈置

1、必做題:背誦全文、整理課堂筆記。

2、選做題:習作實踐。

①文中對愚公、智叟兩位人物的命名很有創意,請以“傻哥不傻,美人不美”為題寫一篇400字短文。

②我為愚公唱讚歌。

③心中的愚公。

愚公移山公開課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一、重點學習下列文言詞句:

實詞——方、仞、陰、陽、懲、君、汝、孀、齔、長息、窮匱、加(增)、何苦、亡(以應)。

虛詞——且、焉、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樹立為祖國“四化”建設努力奮鬥的思想。

教學設想:

一、佈置自讀,要求:憑藉工具書和課文註解逐字逐句讀懂課文,同時記下疑問,準備在老師教讀時提出。自讀在課內進行。

二、試改變由教師逐句串講的傳統教法,在學生認真自讀的基礎上,從抓字、詞、句入手,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務使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人物形象獲得完整、鮮明的印象。

三、講讀過程根據“以思維訓練帶動語言學習,以語言學習促進思維訓練”的設想,儘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詞、句教學和對學生的思維訓練結合起來,做到在發展智慧的前提下落實基礎知識。

四、“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葉聖陶:《語文教育書簡》),減輕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著眼於培養學生自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時(包括課內自讀。如自讀放在課外進行,只需要安排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解題,瞭解“寓言”的體裁特點。

二、學生自讀全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解題。

(一)板書課題:愚公移山。

(二)佈置學生看本文題注,瞭解文章出處。

(三)提問:什麼是“寓言”?(學生查詞典,先說明“寓”字的含義,然後根據詞典中“寓言”的條目說明這是一種什麼體裁。)

(四)教師小結,同時佈置自讀:大家查了詞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則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這是我們學習本文的一個有利條件。這一堂課,請同學們藉助於詞典和課本的註解,逐字逐句讀懂課文,然後想一想:這個故事寄寓著什麼深刻的道理?我們應該從中受到什麼教育?自讀中有什麼疑問,請大家在書上打個問號,準備下一節課提出。

二、學生自讀。教師板書要特別注意的詞語(見“教學目的一”),學生邊讀邊在這些詞語下加著重號。教師行間巡視,隨時瞭解學生自讀情況。

三、佈置作業:朗讀全文,要求讀準字音,不讀破句。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人物分析。著重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的比較,瞭解不同人物對待“移山”的不同態度。

二、在人物分析的過程中落實若干文言詞句。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自讀:

(一)學生齊讀全文,結合正音:仞()、懲()、塞()、迂()、荷()、箕畚()、齔()、匱()、亡(,同“無”)、厝(,同“措”)

(二)學生質疑。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後,儘量要求他們自己或在老師的引導下共同討論求得解決。教師只解答學生經過努力仍然無法解決的問題。

二、教讀新課。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同學們提了不少問題,說明預習是認真的。許多問題經過大家一起思考,都得到了解決,可見只要開動腦筋,同學們是能夠自己讀懂的。現在由老師提出一些問題來問大家,看看大家對課文究竟理解得怎麼樣。

1、提問:這則寓言一共寫了哪些人物?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智叟。

2、提問: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個年輕人嗎?那個“遺男”姓什麼?有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嗎?

透過問答,明確下列詞語的含義:年且九十——且,將。智叟——叟,老頭。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齔——齔,齒旁,小孩換牙;始齔,七八歲。孀妻有遺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親是“寡婦”,他自己是“孤兒”。“遺男”是生下來以前就死了父親的孩子。

3、提問:再請大家計算一下,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透過問答,引導學生讀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語“愚公”;“荷擔者三夫”即“三個能挑擔的男子(子孫)”。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領了子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運到渤海邊上(去扔掉)”。這樣看來,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個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遺男,一共五個人參加移山勞動。

4、提問:“移山”這件事做起來困難嗎?他們的勞動艱苦嗎?

透過問答,明確下列詞句的含義和作用:方七百里,高萬仞——方,方圓、面積,方七百里,寫山之大,是約數;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萬仞,虛指,極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說明移山之難。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冬夏換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說明勞動的緊張、艱苦,也顯示了愚公移山決心之大。

教師小結: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們人數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歲,工具又落後,要移山的確是千難萬難的。在艱鉅的任務面前,最能顯示出人們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人物表”裡的這些人,在“移山”這個巨大的困難面前各自表現了怎樣的精神面貌。

(二)人物分析——重點:智叟和愚公妻;並及愚公子孫、遺男。

愚公妻和智叟講的話差不多,態度似乎很接近。我們的分析就從這兩個人入手:

1、學生朗讀有關語句,進行比較: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提問:哪些話只有愚公的妻子講而智叟不講,哪些話只有智叟講而愚公的妻子不講?即使是兩個人都講的話,在內容和語氣上有什麼差別?

透過問答,要求學生明確:

“甚矣,汝之不惠。”這句話是隻有智叟講的。倒裝句式的運用(謂語“甚矣”提前),強調了愚公不聰明的程度,說明了智叟對愚公的輕視。愚公的妻子是不會講這樣的話的。

“且焉置土石?”這句話是隻有愚公的妻子能講的。“況且把土塊和石頭放到哪裡去?”她有這個疑問,說明她對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關心和擔心,不同於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的。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這兩句話,句式相同,內容相近,但表達的語氣、感情卻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說:“憑您的力氣,還不能削平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問。智叟卻說“憑你這一大把年紀和剩下的一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塊石頭怎麼樣啊?”話說得過於誇張,帶著諷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與“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話中多一“其”,同“豈”,加強了反問的語氣。這些都說明了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反對和嘲笑,亦即反對得更加強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獻疑”有所不同。

再從稱謂看,愚公的妻子稱愚公為“君”,智叟則稱愚公為“汝”,顯得不客氣,也說明了智叟對愚公輕視的態度。“汝”在文言裡一般是輕賤的稱呼。

教師小結:愚公的妻子對移山的態度是“疑”,智叟而是“笑”和“止”。“近似之跡,不可不察”,讀書時經常注意從“近似之跡”的比較中找出它們的相異之處,就可以把死書讀活,發展我們的思維能力。

下面再來討論另幾個人對移山的態度:

1、提問:愚公的子孫對移山的態度怎樣?

學生找出“雜然相許”、“雜曰:‘投諸渤海之尾……’”兩句。“雜然”、“許”寫出他們紛紛贊同、堅決支援的態度。“雜曰”句則進一步寫他們不僅贊同,而且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

2、提問:那個“始齔”的“遺男”對移山怎樣?

學生找出“跳往助之”一句;“跳”、“助”,說明這個孩子是樂於相助、積極參加的。

教師總結:上面我們比較了除愚公以外的幾個人對移山的態度。現在我們把課文中的有關部分再朗讀一遍。學生朗讀(從文章開頭讀到“其如土石何”)。

3、佈置思考題:愚公是堅決主張移山的,有人就說他笨。“愚公”這個名字本身也表明他是個“笨老頭”。請大家課外再認真讀一讀文章,想一想:愚公到底笨不笨?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一、人物分析:愚公實不愚,智叟未必智。

二、這則寓言的深刻教育意義。

三、繼續學習和鞏固若干文言詞句。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複習舊課,匯入新課:

(一)提問:愚公多大年紀?(年且九十)太行、王屋二山有多大多高(方七百里,高萬仞)憑愚公的一點力量能不能把山移掉?(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那麼愚公堅決主張移山,是不是太笨了呢?

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展開充分討論以後,教師繼續啟發提問:要看愚公笨不笨,關鍵在於弄明白他對移山這件事是怎麼考慮的。請先想想:是什麼情況引起愚公移山的動機的?

學生回答“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教師講解“懲”字含義:懲,苦,是意動用法;此句意即“以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為苦”。板書:痛感迂、塞之苦。

追問:山移掉以後的好處,愚公想過沒有?

學生找出“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指”、“達”與上文“迂”、“塞”相對;陰,是水南山北。教師板書:確知移山之利。

追問:那麼,愚公認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麼呢?他是怎樣針鋒相對地駁斥智叟的反對和嘲笑的?

學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啟發:這段句子念起來感到特別有力,這是什麼原因呢?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頂針”的修辭作用:一句頂著一句,充分表現出語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是對“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孫,孫又生子……”頂針法的連續運用,顯得子子孫孫,綿延不絕,最後總結一句“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使人感到特別有力。

繼續追問:“而山不加增”,這個“而”字的作用是什麼?“加增”是什麼意思?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而”字的轉折作用;“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裝。子子孫孫無窮盡,然而山不會更增高了,挖去一點就少一點,這樣一算,自然引出了一個結論:“(山)何苦而不平?”這個結論水到渠成,很有說服力,無怪智叟要“亡以應”了。這就說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慮得很周到,他不僅“痛感迂塞之苦”,“確知移山之利”,而且還“深明可移之理”(板書。)一個笨的人能這樣考慮問題嗎?

進一步追問:那麼為什麼有人覺得愚笨呢?

教師啟發談話:這樣的事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的,例如雷鋒同志,不是也有人說他是“傻子”嗎?這是什麼原因呢?透過談話,引導學生認識:要解決愚公笨不笨的問題,關鍵在於用什麼觀點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點去看,愚公不僅不笨,而且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這叫做“大智若愚”。

(二)提問:既然愚公不笨,那麼反對愚公移山的那個智叟,是不是聰明老頭呢?

學生議論,教師小結: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這種人自以為聰明,其實不過是一點“小聰明”罷了。可見“愚公實不愚,智叟未必智”。這就是這篇寓言中“愚公”和“智叟”的取名所寓有的深意。“叟”是老人的意思。

(三)提問:我們再來看一看最後一段文章。有人說,這個故事到最後還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這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到底是無能的。你們同意這個觀點嗎?

學生齊讀最後一段,自由發表意見,教師小結:“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說明愚公移山的決心行動(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報告;“帝感其誠”,愚公精神(誠)連天帝都感動了。這不僅不是說明愚公的無能,相反,恰恰顯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來被人稱頌,正是由於他這種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不止的頑強精神。

二、課堂練習:

(一)學生齊讀全文,要求:從文章的遣詞造句、謀篇立意,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深刻寓意。

(二)指定一個學生口譯第3自然段,如有誤譯,共同訂正。

(三)發課堂練習資料:

給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標點符號,並概述大意。

甲乙二生共讀《愚公移山》。生甲掩卷長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蓋為子孫造福,非自謀其私也。以利己之心觀之,則謂愚公不惠;以利人之心觀之,則必謂愚公大智大勇也。”生甲亡以應,默然而思。生乙復曰:“今欲變吾貧窮之中國為富強之中國,其事之難甚於移山。我十二億中國人皆為愚公,則山何苦而不平?國何苦而不富?”生甲動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發給學生時不加標點)

檢查練習結果:

1、指定學生加標點並口述大意。

2、要求學生找出其中兩個倒裝句(“甚矣,愚公之愚”、“善哉,君之所言”)並作解釋。

3、要求學生找出這一段文字中的關鍵句(我十二億中國人皆為愚公,則山何苦而不平?國何苦而不富?)教師點明: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為祖國的四化建設奮鬥不懈,這就是我們從《愚公移山》這個寓言故事中受到的有益啟示和深刻教育。

三、佈置作業:

(一)背誦全文。

(二)結合作文教學,寫《老愚公的故事》(不是翻譯)。

(三)“思考和練習三”(適當補充內容)。

附教學參考資料:

1、《文言文的語言分析·愚公移山》。(南通師專中文科《科學與研究》叢書之一,張拱貴、黃嶽洲著。)

2、錢夢龍《〈愚公移山〉教學實錄》。(見《語文戰線》1981年第8期。)

愚公移山公開課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愚公移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科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十四課。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理解“直插雲霄”“痴心妄想”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特點分角色朗讀課文。

3、能概括課文大意,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腦。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1、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

板書課題:《愚公移山》

(1)、同學們請齊讀課題;這是一篇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師發問:“愚公”是什麼意思?(啟發學生說出:愚蠢的人)

(2)、讀完這個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生答,師肯定)

2、那麼愚公為什麼要移山?他到底愚不愚呢?

二、初讀課文,認識字理解詞

1、初讀課文

師: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相信大家的疑問,在課文中會找到答案。

請同學們開啟書103頁,自由讀課文,老師要提朗讀要求: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遇到不理解的字詞用筆圈出來查查字典,也可以同桌之間互相請教。

認識生字(出示課件)

師:這是本課的生字,誰來讀一讀。指名學生認讀。

師:去掉拼音還能讀出來嗎?(出示課件)透過認讀生字老師看出大家的自學能力都很強,這一點老師要表揚你們。真棒。

解決詞語(課件)

師:現在同學們看這些詞語,當中一定有你們已經解決的,還有你們不理解的。(理解詞語)

體會人物特點,有感情朗讀課文

2、師:課題叫愚公移山,他為什麼要移山?(板書:出行不便)

師:想一想,課文當中都出現了那些人物?他們對愚公想要移山這件事都有什麼不同的意見?生回答課文中的人物:愚公、子孫們、妻子、智叟、寡婦家的孩子、

3、重點(一):師問:愚公的妻子同意移山這件事嗎?她是怎麼說的。指學生讀人物的話(出示課件)

師:聽了妻子的話,你覺得他是不同意嗎?(總結出妻子是在關心愚公)

師:愚公的妻子是個非常心細得人,把事情想得很周到,他說出了兩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人少、石頭土塊多沒地方放)

師:愚公是怎樣回答妻子的?(生讀課文),師說明:這說明愚公對移山這件事已是下定決心,移山不改。

師:同學們再讀一遍注意讀出愚公堅定信心語氣。

師:兩山高聳土石量十分大,不填入渤海就難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選擇。(板書:準備移山)

重點(二):師:課文裡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智叟,同學們,從智叟這個名字你想到什麼?(智是智慧的意思)(聰明的老人)

這個聰明的老人他同意愚公移山這件事嗎?生齊:不同意。(板書:困難重重)

師:從哪裡能看出他不同意,他做了什麼?又說了什麼?(學生讀智叟說的話)(出示課件)

分析重點字詞,體會智叟的盛氣凌人,和嘲笑愚公的做法。

學生讀文字。讀出智叟盛氣凌人的感覺。

愚公是怎樣回答智叟的,學生讀文字。(板書:困難重重)

師:這句話是愚公對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決心移山不改的宣言,顯現出他的信心與氣勢。愚公用“子”與“孫”的綿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傳,我雖肉體不在,但我的精神永遠不滅。

4、愚公移山的堅定信念感到了誰?結果怎樣,誰來讀課文?(板書:成功移山)

5、有感情朗讀整篇課文。

6、分角色朗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四、概括全文,體會精神:

1、師:回顧整篇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師:故事中的愚公具有怎樣的精神?

生:不怕困難、為達目的努力奮鬥、鍥而不捨、努力克服困難(相機板書)

2、總結歸納:這則寓言題目為“愚公移山”,其中對愚公並沒有諷刺的意味,看似愚,實則不愚,而是大智;智叟的智就是所謂的“小聰明”,自以為有智慧,實則愚笨,沒有克服困難的智慧,目光短淺。老師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種不怕困難、鍥而不捨、勇於探索的精神。

愚公移山公開課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欣賞、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知道做事要堅持到底、有始有終。

2、能大膽地質疑,對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見解。

3、能清楚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故事影片

三、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活動難點:能大膽地質疑,對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見解,能清楚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活動過程:

(一)問題匯入,引起興趣

1、匯入

(1)小朋友,你們覺得什麼樣的人才能搬動一座大山呢?

(2)那麼,如果搬山的人是一個老公公和他的孩子呢?你覺得搬得動嗎?

(3)古代有位老爺爺打算搬山,他是怎麼搬的呢?大家先聽聽故事《愚公移山》吧。

2、提問

(1)堵在愚公家門前的兩座大山分別叫什麼名字?

(2)愚公又想出了什麼辦法來搬動這兩座大山呢?

3、播放故事錄音,幼兒傾聽

(1)你覺得愚公移山辛苦嗎?你從哪裡看出來的?引導幼兒結合故事內容說說。

(2)智叟和愚公分別是怎麼想的?重點引導幼兒說說兩人的對話。

(3)你認為他們誰說得比較合理,聽了他們的話,你想要調整你的選擇嗎?引導幼兒說說自己對兩人的話的理解,同時調整自己的選擇。

4、幼兒再次完整地欣賞故事。

(1)愚公最後把山搬走了嗎?上天為什麼要幫助愚公移山呢?引導幼兒說說上天被愚公的堅毅的精神所感動,所以幫助了他。

(2)討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3)教師小結: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只要像愚公一樣堅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活動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則具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我在設計本活動時決定引導幼兒從情感、態度等方面去感受故事。雖然故事情節簡單,但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從寓意中獲得人生的啟迪,也是寓言故事的魅力所在。

在評價愚公的行為是否愚蠢的問題上,要有意識地拓展幼兒的思維空間,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能力,有創意地看問題。幼兒能自覺地有針對性地發言,表達觀點,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養。孩子是學習的主人,他們透過積極的討論,思維更加靈活,他們能夠多角度地看問題。在孩子們不斷討論中故事中所隱藏的深刻含義顯現出來,這遠比我“一問一答”式的教學方法讓幼兒理解故事情節要輕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