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端午習俗
在歷史上的端午節這天,崑山城裡的婁江和城郊的青陽港(古稱新洋江)裡也是健兒擂鼓聲震天宇,四鄉八鎮插著五色彩旗的龍舟都紛紛趕來參與比賽,競渡如飛,人們扶老攜幼傾城而出前往觀看,熱鬧異常。
在崑山,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都在大門上方懸掛菖蒲和艾草,還拴上一枚大蒜頭,可以避邪驅蟲 。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端午節這天,有些崑山人會去馬鞍山(今稱玉峰山)採藥的日子,還有用硬一點的紙條做成小粽子狀,裡邊裝了一粒樟腦丸,外面繞上七彩絲線,幾隻連成一串掛在小孩身上,據說可以避邪。
在陸家地區,民間在端午這一天中午將蒜驀放人尚有餘火的.灶膛灰裡煨熱,據說吃了可以治療腹瀉痢疾。在石牌地區民間有“做端午”習俗,當地農村有這樣的諺語:“夏至了秧,回家望爺孃”。已經出嫁的女兒要抽空回孃家探望,夫婿自然陪同。出嫁未滿一年的女兒回孃家時要備好粽子、桃子、糕團等食品,帶到孃家後除了孝敬父母之外還要分送給親友鄉鄰,叫做“望田青”,又叫做“做端午”。
崑山一帶農村還有不少關於端午的農諺,如“端午晴幹,農人喜歡”、“端午日晴主年豐”、“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等等。《清嘉錄》中還記述了更多吳地端午習俗,如今已經失傳。
火紅的石榴花可以說是端午節的“象徵”或“標誌”,南方北方都一樣。看來,石榴花還是古代愛美女性的時令飾品。
端午節那天,《白蛇傳》是我們崑山戲園子必演的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