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端午節

山西民間的端午習俗

山西民間的端午習俗

在山西鄉村,不論豐年欠歲,貧富之家,端午節孩子們的香袋、長命線、艾葉虎是非做不可的,九月端午節身佩香囊、飲雄黃酒。一個小小的香袋為什麼能這樣牽動人心,千年不絕?傳說古時候,每年的四、五月間各種蟲害、瘟疫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察訪民情,治理瘟害。神仙發現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人歹,便懲惡護善,掏出五色香袋對善良的人說:每年五月初五,你們同家裡的小孩戴上它,“身上戴香包,門上插艾蒿,瘟病全除掉,吉祥光高照。”奇怪的是,從那以後凡是帶香袋的大人小孩,蟲害見了便逃之夭夭,而沒有香袋的惡人們不免被蟲害毒疫毒死了。

傳說難免有神秘的'迷信色彩,但只要冷靜地分析,其中不無科學道理。《神農本草經》及《本草綱目》都記載有艾葉茗含芳香油,可用來殺蟲,防止病害,亦可用作調香原料。早在先秦時期,艾就被採集作藥用,制灸條治病。山西的五月初,正是春夏之際,蟲害復生,時疫流行。此時人們首要的就是要消毒防病,民間藝人用香袋包藥佩帶,既治病除臭驅蟲散濁,薰香去汗味,又是人們盼望孩子們健康平安心願的表露,為孩子們增添了如意的玩物,耍起來小巧玲瓏,香爽周身,真是一舉多得。山西鄉村的香袋是用棉織布和絲線繡製成各種精巧玲瓏的小布包,裝上雄黃、蒼木、艾等中藥。其中有的繡製成“五毒”形象的蛇、蠍子、壁虎、千爪蟲、疥蛤蟆,還有虎、雞等動物形象的香袋;有的縫繡成瓜果蔬菜,花鳥草蟲,範文《九月端午節身佩香囊、飲雄黃酒》。最複雜的是“虎踩五毒串”,最上的一個較大的老虎腳下吊著五種毒蟲,意為踩死毒害,消毒免災。用五彩絲垂金錫錢鎖掛於嬰兒胸前,纏紙帛,折菱角,綴於兒童腰間,把孩子裝扮得漂亮可愛,既有香潔避穢的功能,又是兒童們隨手可抓的玩具。孩子們把香袋作為端午的耍貨,同布虎枕、小石獅一樣,集裝飾、實用、戲耍於一身。

從山西民間香袋玩具的藝術特色來看,晉北的粗獷大方,厚實質樸,誇張變形,感情深沉;晉南的精工巧秀,形象逼真,情趣生動;晉中的色彩豔麗,紋樣雅緻。這些種類繁多的香袋藝術,反映了三晉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展示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體現著我們民族獨有的審美情趣。不少在海外的僑胞至今仍對家鄉的香袋難以忘卻。

端午節還有飲用藥酒的習俗,作為端午節俗的藥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華酒等,古代民間常在端五製作、飲用,俗雲可避瘟氣。宗懍《荊楚歲時記》載:“端午,以菖蒲生山潤中一寸九節者,或鏤或屑,泛酒以闢瘟氣”。唐代殷堯藩的七律《端午日》有“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的詩句。雖然蒲酒之名史不絕書,但是近世民間以雄黃酒最普及,飲雄黃酒既是家喻戶曉的《白蛇傳》情節,也是大家都遵行的習俗。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記曰:“午前細切蒲根,伴以雄黃,曝而浸酒。飲餘則塗抹兒童面頰耳鼻,並揮酒床帳間,以避毒蟲。”用雄黃酒塗抹小兒面頰耳鼻俗稱“畫額”,通常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額紋)以鎮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