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讀書筆記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孝經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孝經讀書筆記1
《孝經》出自孔子故居牆壁藏書中。據傳孔壁藏書為孔子裔孫孔鮒於秦末時所藏,漢武帝時魯恭王擴建宮舍,推倒孔子故居牆壁始被發現。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關於《孝經》的作者,說法不一,《漢書·藝文志》記載,“《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是說《孝經》為孔子所作。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卻記載,曾子“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是說《孝經》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為董鼎《孝經大義》一書作序時也說:“曾氏之書有二,曰《大學》,曰《孝經》。”
關於《孝經》的標題,班固在《孝經藝文志》中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這是說,《孝經》之“經”,不是經典之“經”,而是源自《孝經》中“夫孝,天之經也”之“經”,意為“孝是天下的大經大法”。
《孝經》有著不同的版本。主要有今文《孝經》和古文《孝經》兩種。今文《孝經》據稱出自漢初,河間人顏芝原藏,因為是用通行的隸書字型書寫,所以稱今文《孝經》。《漢書·藝文志》載:“《孝經》一篇,十八章”。鄭玄為之作注。古文《孝經》相傳出孔子故居壁中,因為是用先秦古文字書寫,所以稱為古文《孝經》。《漢書·藝文志》載:“《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作注。
通行本(即唐玄宗注、宋刑(曰丙)(上下結構)疏的《孝經正義》)分為十八章,以孔子與曾子問答的方式闡發孝治思想。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係。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係,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係,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麼辦。
《孝經》出自孔子故居牆壁藏書中。據傳孔壁藏書為孔子裔孫孔鮒於秦末時所藏,漢武帝時魯恭王擴建宮舍,推倒孔子故居牆壁始被發現。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關於《孝經》的作者,說法不一,《漢書·藝文志》記載,“《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是說《孝經》為孔子所作。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卻記載,曾子“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是說《孝經》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為董鼎《孝經大義》一書作序時也說:“曾氏之書有二,曰《大學》,曰《孝經》。”
關於《孝經》的標題,班固在《孝經藝文志》中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這是說,《孝經》之“經”,不是經典之“經”,而是源自《孝經》中“夫孝,天之經也”之“經”,意為“孝是天下的大經大法”。
《孝經》有著不同的版本。主要有今文《孝經》和古文《孝經》兩種。今文《孝經》據稱出自漢初,河間人顏芝原藏,因為是用通行的隸書字型書寫,所以稱今文《孝經》。《漢書·藝文志》載:“《孝經》一篇,十八章”。鄭玄為之作注。古文《孝經》相傳出孔子故居壁中,因為是用先秦古文字書寫,所以稱為古文《孝經》。《漢書·藝文志》載:“《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作注。
通行本(即唐玄宗注、宋刑(曰丙)(上下結構)疏的《孝經正義》)分為十八章,以孔子與曾子問答的方式闡發孝治思想。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係。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係,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係,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麼辦。
孝經讀書筆記2
“伏惟聖朝以孝治全國”,這封給晉朝皇帝的《陳情表》中的話卻說出了歷朝歷代亙古不變的道理。孝,是百善之首,讀《孝經》,讓我對孝有了更全面的瞭解。
本來從前片面的以為,孝,便是要對爸爸媽媽精心照料,遵循他們的志願,不能有忤逆的思維。讀《孝經》,才看出這是對孝的片面解讀,才會導致孝道的難以推廣。讀《孝經》,才能讓社會不同階級的人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後有清晰的方針,知曉自己該做的。
《孝經》的前七章別離寫明晰不同人應該盡的孝道,如皇帝,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它告知咱們,身居上位者,應該一馬當先,多行孝道,由於孝是人的賦性,它是爸爸媽媽在撫育咱們的過程中天然構成的,這不需求故意操練。假如一個人連這個天分都做不到,連自己的爸爸媽媽都能惡言相向,那麼還能盼望他去關懷別人,心繫大眾嗎?現在是一個資訊興旺的社會,不僅僅是居於上位的人,包含那些名人,他們的一舉一動往往可以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因而,那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特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假如由於自己為官為商,就忘記了撫育自己的爸爸媽媽,信任自己的妻兒,這樣的人,是很難讓人定心的,也就做不出更大的成果。咱們作為普通人,咱們沒有顯赫的身世,沒有耀眼的光環。但就在咱們仍舊一文不名,仍舊為未來打拼時,是爸爸媽媽,是家人,默默地在背面的支援著咱們,是咱們工作的剛強後臺。不管在外面遭到多少欺辱,不管咱們心中多麼苦悶,爸爸媽媽仍舊是咱們心靈的依託,他們對咱們的愛是忘我的,是不求報答的。所以說,對爸爸媽媽的孝順是咱們報答他們養育之恩的一種方法,多陪陪他們,讓他們安安心心的,是子女所必需做到的。
《孝經》後十一章寫明晰孝的詳細表現形式、教化效果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後果。按照孔子其時的法令,沒有哪條罪比不孝更重的了。當然有罰必有獎,古時當官,其底子要求,便是要被推舉為“孝廉”,闡明孝作為百善之首的重要性。由於孝是各種善的開端,一個人假如能做到孝,那麼他就會懼怕因自己的惡行使爸爸媽媽蒙羞,那麼他就會遵紀守法,做一個好人,他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將對自己爸爸媽媽的愛去愛他周圍的人,愛他的大眾,也就可以對他的君主,對他的長官忠心耿耿,這闡明孝關於江山社稷是有很大裨益的。當然,孔子也指出,孝不是一味地阿諛爸爸媽媽,相信長官,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判別,來協助爸爸媽媽做出正確的言行,讓長官做出正確的決議計劃。
假如咱們明知爸爸媽媽長官做出了過錯的判別卻不力排眾議,那便是陷爸爸媽媽長官於不義,那便是罪過了。即便咱們由於勇於直諫而被怒斥乃至棒打,咱們也不應該有所鬆動。只要這樣,才能讓孝發揮它更大的效果。
孝,是人之底子。熟讀《孝經》,有助於咱們更好地對待爸爸媽媽,對待自己周圍的人,讓自己更為優異。
孝經讀書筆記3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用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對體會愛的一種最樸實的表現。孝心無價,唯在心靈深處才能感觸。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君,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的體制怎樣的變幻,中國人民歷經了多少的磨難,孝道,依然是中華民族的結晶,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間時,註定我們將來要承擔這份責任。我們無法體會母親在一天天衰老,從黑髮到白髮,從緊俏的面板到漸漸變得粗糙的臉,歲月將這份見證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臉上。
有人說:當我們長大成人後,我們將不再需要父母,甚至會認為他們很煩。有時候看看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你很難再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他們盼望著子女能早點回家,可是他們的子女卻不知在哪裡徹夜狂歡,古人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揚名後世彰顯父母也被遺忘了,只有個人主義的安逸和享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和對生活的得過且過。有時候我總是看著這個有著林立的高樓大廈和寬敞的縱橫馬路的城市發呆,總是在發問自己:這個社會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有人說,等我有錢了,我要大把大把的錢塞給爸爸媽媽,讓老人家坐在錢堆兒上隨便花;等我有時間了,我就帶著爸爸媽媽,游完國內,遊國外,讓爸爸媽媽在有生之年瀟灑個痛快!
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等你把錢掙到手的時候,爸爸媽媽的牙還能咬得動那些好吃的嗎?等你有時間了,想帶著爸爸媽媽去周遊世界,他們還能上得去飛機嗎?
父母要那麼多的錢幹什麼呢?他們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麼,他所缺的應該是與子女們其樂融融的相處!他們所缺的是在他們難於動身時的一個代步,在他口渴時的一杯清茶,在他寂寞時候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一次次問候,兒女在外再忙,也能抽出時間每週按時和父母聚在一起……這些都是老人內心所渴望的!
父親節的時候你給爸買條魚,工作再忙,你也要親自給送去,爸會樂得嘴都合不上的;母親節的時候,你給媽買一雙襪子,親自給媽穿上,她眼睛裡也會含著淚的……
實在抽不出時間回家的,咱就每天,或者最少三天給爸媽去個電話,問問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別的,就希望年老時子女能惦記著……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線。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淨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枝葉繁盛的樹木,紮根於厚實的土地;流水湯湯的江河,溯源於雪嶺山脈的蘊藏;烏鴉孝親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於親恩,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從“上代而來,從己而出”的血緣關係中,將人性的真愛與善美髮揮到極致,推及宗族、群我,傳承了代代的倫理之愛,穩固了人類生活的秩序。
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有情,你的關愛會撫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的。然而“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間最溫馨、最美好的敬老樂章吧!讓歌聲在廣袤的天地間永遠迴盪!
中國有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它充分強調了孝的重要性。尊敬兄長、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經》是儒家思想在“孝”上的一部經典著作,它集中體現了古代先賢們對“孝”的解讀及重視。
孔子曾說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麼這個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裡去。論語中有那麼一段話,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官長,這種人很少;不喜歡冒犯官長,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未有過。君子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做人的正確原則就會形成。孝悌這個東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從中可見“孝”在一個人的德行品質的培養中所起的基本作用。
若一個人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麼何談其它的美德,整個社會更會處於一個混亂的境況。那麼何為“孝”呢?《孝經》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便是孔子對“孝“的一種理解。母親懷胎十月,並辛勤勞動撫養我們成人,我們該懂得感恩,而愛惜自己的身體是我們回報父母恩情最基本的方面。在學校要努力學習不辜負父母親對我們的期望,長大後更要好好工作,承擔起家庭重任,這便是一個人從出生至死去所需擔負的家庭責任吧。在中國傳統認識中,讓父母住好吃好便是對父母的孝順了。久而久之,整個社會逐漸形成那麼一種風氣,即把子女給父母物質上的滿足與是否孝順搭上勾。
有些人認為只要多給父母些養老費就是孝順了,他們往往一年到頭都在外面拼命掙錢而很少有時間回家看看爸媽。雖然我並不否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子女對父母的孝心,但我也認為不能只片面的強調經濟上的滿足。父母含辛茹苦地撫育我們,但他們並不要求我們回報多少,有時候他們只希望我們能坐下好好地陪他們說說話。而習慣於快節奏生活的現代人來說,他們往往會忽視對老年人精神上的關心,只知道定時地寄錢給父母而不記得打打電話問候一下,這其實有點本末倒置了。多多地與父母交流交流,陪父母走走看看,其實父母親會更欣慰。聯歡晚會上的一首“常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願啊。自有記憶以來我便討厭參加喪禮,並不是說那裡的氣氛有多沉悶悲傷,只是覺得整個儀式過於虛假。人活著時不懂得如何善待之,等親人走了才在那裡哭哭啼啼未免可笑。當然我不是說中國傳統喪禮該被取消,而是子女應該分清何為重何為輕。喪禮上人們大聲敬酒、熙熙攘攘,活像是在辦喜酒,縱然在守靈時的哭唱也顯得那樣勉強突兀。我不知道這種形式對活著的人來說有多少意義,但親人已去再怎麼做樣也於事無補了。
當一家人在其父母死後大辦其喪禮時,人們總說些“啊,某某人多孝順…”之類的話,我不禁納罕難道這個社會對於孝順的定義竟降低到這種程度了嗎?喪禮畢竟是做給活人看的,所以但凡親人在世時對他們好才是真正的孝。那麼做到何種程度上才能叫“好”呢?這其實是個挺難回答的“色難,,問題,每個人的心中自有一套標準。子夏曾問到何為“孝”,孔子回答道;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後孝乎?”這裡是個反問句,即有事情時做子弟的年輕人效勞,有酒食,讓給父老享用,做到這些方面就算孝了嗎?其實在父母面前保持敬愛和悅的容色最難。
驀然回想,這句話真的非常正確。平常我們都在學校裡,只是逢年過節才回家,但即便是這樣,在家裡的短暫時間裡我們也往往因受不了父母親的嘮叨關切而耐煩不已,有時還會頂幾句,更有甚者便會甩臉子給父母看。我們的一句無心之說可能會令父母難過很久,所以在我們對父母的嘮叨露出不耐之情時想想父母的心情吧,畢竟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
據說,比爾·蓋茨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曾說過,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順。這句話出自於一個美國的首富,這不能不讓我們感慨和深思。
“孝”為何也?我沒有去考證《說文解字》上的權威解釋。但是,漢字的結構組成有會意字。按照我個人望字生義的理解,“孝”字是“老”與“子”的結合。“孝”字的上半部為“老”字的半邊,下半部為“子”字,兩者結合即為“孝”。從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釋了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由上而下看為老子抱兒子,由下而上看乃兒子背老子。由是觀之,我們不得不驚歎先賢的聰慧與睿智。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中,《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這部倫理學著作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在西漢“以孝治天下”之後。
在唐朝,它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它對維護封建社會的綱常宗法等級和道德秩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孝經》集中闡釋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對“孝”的要求和方法做了系統而煩瑣的規定。如對父母的生老病死的過程,提出了“孝”的標準:“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紀孝行章第十)。《孝經》把“孝”推崇到極高的地位,認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三才章第七)。因此,“人之行,莫大於孝”《孝經》(·聖治章第九)“孝”成為人的。
道德之本(“夫孝,德之本也”《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在《孝經》中的倫理思想中甚至把“忠”與“孝”聯絡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與擴大,把“孝”的社會作用神秘化和絕對化。儘管如此,《孝經》所推崇的孝順不失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基石。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孝順尊老的傳統被世代延襲,並積累了許多的典型,如供兒童蒙學的經典《二十四孝》的圖文故事,就是家喻戶曉的教科範本。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孝文化的糟粕自然要被捨棄,但其中的積極意義和精髓仍然被繼承下來。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偉人領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遠讓人感動的。我們的家庭並不是很和諧,並且我其實一直在心裡就對爸爸懷著一直恨意。是他讓我們長期以來處於痛苦中。他是媽媽痛苦的來源,而我看到媽媽的艱辛,心裡就有被刺痛的感覺。但是後來漸漸懂得:爸爸其實也承受了很多,在那樣一個農村,培養我這樣一個大學生,是一種神聖的榮譽。今年看到大一的新生,突然又回想起當年爸送我來學校的情景。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在他第一次出遠門,送我來到學校之後,竟然讓他在那樣的倉促中離開了學校。那時,正值08年秋,我的18歲生日就是在火車上度過的。爸爸在北京火車站買了兩瓶呦呦奶茶。在爸爸的要求下,我打開了,但沒捨得喝。心想,或許在他離開後,我可以對著它看爸爸是影子。但是沒想到,在那樣的高溫天氣下,奶茶很快就壞了。我啜了一小口,無奈之下,只好把奶茶放進了垃圾桶。那天來到長春是一個晚上,有風,披上了外套(是媽媽廉價買給自己的那件,但是因為太小而轉手到我手中)。那天晚上,直到十點多爸爸才離開學校,他要出去找住的地方。不知他那天是幾點睡的。但是那樣貪睡的他,是怎樣熬過來的,我不知道。第二天,他很早就過來找我,要我去吃早飯。其實,在坐完幾天車以後,根本沒有什麼胃口。但是他還是堅持。因為沒有拿到學校的飯卡,只好出去吃。一邊走,他還一邊給我介紹附近的情況,要我注意安全。但是最後看來,他在昨晚那樣漆黑的夜晚並沒有探索到很多東西。
因為最後我們花了好長時間才找到吃早飯的地方。吃得很簡單,好像好像也不貴。但是想到他帶著我一路探尋的經過,心中就有一種酸楚。忘了是哪天,他陪著我去體檢,但是主要時間是在排隊。還記得期間我們去火車站買了票,坐的是25路公交車。從動植物園到火車站,差不多繞了大半個長春。那天還遇上半路堵車,來回花了3個小時左右,但是還是很愉快的。安頓好了以後,爸爸帶著我去了對面的動植物園。門票費20。當時並不知道可以免費進去。估計當時爸爸是一直在前,領著我。雖然並沒有什麼值得一看的東西,但是爸爸拍下了一段長頸鹿的錄影,存在我的手機裡。只是被我稀裡糊塗地刪掉了。再也找不到了。應該是同一天的中午,爸爸帶我到二樓的那家餐廳去吃了飯,要來幾個帶辣椒的菜。還叮囑我時常去吃,不要太節儉。也是那次,第一次喝道了花生露,以後再也沒沾過。走的那天晚上,我們坐在柳樹底下的長木凳上,來往的車打著燈,照到了我臉上,爸爸看到了我臉上的淚水,於是他也開始流淚。
估計那是第一次親眼看到爸爸因為我而落淚。籃球場上,學弟學妹們還在訓練著。面對已經開始的大學生活,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我們,只剩下的一年多的時間。在這為數不多的日子裡,還有很多待完成的事。為了充實自己,為了給自己的前途鋪路,也為了有機會彌補兩年前的遺憾。
孝經讀書筆記4
由《孝經》及“孝文化”所想到的春節到了,千千萬萬遠在他鄉的遊子不顧天遠地隔和旅途辛苦,還是要選擇回老家過年。中國人對“年”的痴迷,幾乎可以與宗教虔誠相比擬,這種虔敬之心,很大程度來源於中國人對家庭親情的重視。
“事親孝父”觀念流風餘韻所及,使得中國人一到年關,就情不自禁想到要回老家看望父母、拜奠先人。 中國式過年的主要文化底蘊和價值內涵就是盡孝。回家過年是盡對家庭尤其是父母的責任,年復一年的過年儀式,又強化了這種責任,使之成為一種不言自明的文化無意識。而形成這種文化和價值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深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血液裡的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莫過於《孝經》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孝”被孔孟諸儒大力宣揚併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生生不息,實際上有其生成的社會背景。有學者指出:儒家的種種倫理觀念、道德價值,其實都有一個適應當下生活即“用”的需求由來;還原到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生產生活狀態,“孝”承擔了至少兩項極為重要的社會功能。其中之一就是“養老”。農業社會沒有社會保障制度,只能實行家庭養老,強調孝道就是督促子女負擔贍養父母的責任。“孝”既然與生活保障的經濟需求有關,子女問題就不是一個簡單生育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所以中國向來有“養兒防老”“多子多福”“早栽秧子早打穀,早生兒子早享福”等說法。
其次,“孝”更多的是一種人文的體現。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社會是由家庭組成的,而家庭是我們彼此最先也是最後情感歸依,子女因此是父母老時給父母的最大精神慰藉。而生活即“用”的變化,產生對某些需求的改變,自然就會帶來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變化。最近百餘年來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使得中國逐漸成為“現代國家”,形成高度發達的市場社會,人口流動也空前增加,這對“孝”等傳統價值明顯帶來了衝擊,傳統“孝”道一些禮節儀式,在日常生活中已難以實踐。同時,各種社會保障制度體制的逐步建立,也使“孝”所承載的養老功能削弱,“孝”道內涵的社會經濟性質有所淡化。然而,卻還是不能武斷地說,“孝”在今天可以完全地拋棄。
“百善孝為先”“孝乃人之本”等等觀念仍舊深刻影響著我們。如《孝經》,的第七章——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雖然,這些與現今我們的社會,可能相去甚遠,但大道於同。 “孝”至少可以使家庭和睦,並以身作則,教育子女。再如《朱子家訓》中所言“教子要有意方”“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
當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們在資訊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再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再如“三年之喪”,顯然對於現今的人們早已不適用,且沒有這個必要。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這封給晉朝皇帝的《陳情表》中的話卻說出了歷朝歷代亙古不變的道理。孝,是百善之首,讀《孝經》,讓我對孝有了更全面的瞭解。
原本曾經片面的認為,孝,就是要對父母精心照顧,遵照他們的意願,不能有忤逆的思想。讀《孝經》,才看出這是對孝的片面解讀,才會導致孝道的難以推行。讀《孝經》,才能讓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有明確的目標,知曉自己該做的。
《孝經》的前七章分別寫明瞭不同人應該盡的孝道,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它告訴我們,身居上位者,應該以身作則,多行孝道,因為孝是人的本性,它是父母在撫養我們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這不需要刻意練習。如果一個人連這個天性都做不到,連自己的父母都能惡言相向,那麼還能指望他去關心他人,心繫百姓嗎?現在是一個資訊發達的社會,不僅僅是居於上位的人,包括那些名人,他們的一舉一動往往能夠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因此,那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因為自己為官為商,就忘記了撫養自己的父母,信賴自己的妻兒,這樣的人,是很難讓人放心的,也就做不出更大的成就。我們作為普通人,我們沒有顯赫的身世,沒有耀眼的光環。但就在我們依舊一文不名,依舊為未來打拼時,是父母,是家人,默默地在背後的支援著我們,是我們事業的堅強後盾。無論在外面受到多少欺辱,無論我們心中多麼苦悶,父母依舊是我們心靈的依靠,他們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是不求回報的。所以說,對父母的孝順是我們回報他們養育之恩的一種方式,多陪陪他們,讓他們安安心心的,是子女所必需做到的。
《孝經》後十一章寫明瞭孝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後果。依照孔子當時的法律,沒有哪條罪比不孝更重的了。當然有罰必有獎,古時當官,其基本要求,就是要被推舉為“孝廉”,說明孝作為百善之首的重要性。因為孝是各種善的開始,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孝,那麼他就會害怕因自己的惡行使父母蒙羞,那麼他就會遵紀守法,做一個好人,他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將對自己父母的愛去愛他周圍的人,愛他的百姓,也就能夠對他的君主,對他的長官忠心耿耿,這說明孝對於江山社稷是有很大裨益的。當然,孔子也指出,孝不是一味地奉承父母,聽信長官,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判斷,來幫助父母做出正確的言行,讓長官做出正確的決策。
如果我們明知父母長官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卻不據理力爭,那就是陷父母長官於不義,那就是罪過了。即使我們因為敢於直諫而被訓斥甚至棒打,我們也不應該有所鬆動。只有這樣,才能讓孝發揮它更大的作用。
孝,是人之根本。熟讀《孝經》,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對待父母,對待自己周圍的人,讓自己更為優秀。
孝經讀書筆記5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孝經》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為先,《孝經》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可是這個“孝”並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中,孔子認為,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一樣等級的人應當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一樣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說的孝並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為不正時,勇於提出,這與之後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一樣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我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我為先還要先其兄。
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一樣於其他的地方吧。《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係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為君主服務聯絡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最終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為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我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後悔。其實,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孝經讀書筆記6
自讀《孝經》後,孝這個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輕輕的、柔柔的、深深的紮根在我的心裡,讓我讀懂了孝:它並不僅僅是一個字,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中國傳統的一個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則是子,它的含義就是讓晚輩尊敬長輩。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代代相傳。一個人,無論他的地位卑微與顯赫,無論他是富有還是貧困,有著傳統的美德,都可以鼓舞他們的一生。
同學們,當我們手拿《孝經》時,不妨從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實際行動給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報一個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們不妨幫父母分擔一點生活中的憂愁,生活中的痛苦,讓父母感到溫暖。吃東西時,我們首先應該想到父母,看父母吃過沒,讓父母嚐嚐。做每一件開心、幸福的事永遠都應該先為父母著想,讓父母體會到開心與幸福,體會到我們的孝心,我們的愛。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因為父母幸福的笑臉,永遠都那麼美麗!愛;;父母的愛,祖父祖母的愛,兄弟姐妹的愛,朋友的愛,師生間的愛,地球大家庭的愛,這些愛重疊在一起,形成一股暖流,溫暖人心,形成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倖幸福福,快快樂樂,甜甜蜜蜜的生活。幾乎所有的父母和長輩都把自己的愛無私的獻給了兒女,但是他們卻根本沒想得到回報;也並沒想把自己的愛給兒女,讓兒女多孝順自己一些,多回報社會。為什麼?為什麼?人間最溫暖的親情只是父母想著兒女,而不是兒女想著父母,孝敬父母呢?當父母辛苦一生,操勞一生,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我們,把我們養大成人後,他們慢慢的老去後,當父母走到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狀態的時候,特別需要愛,特別需要呵護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面對的是寂寞、孤苦、無助與淒涼。同學們,在我們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們更應該想想父母,孝敬父母。孝這個含有傳統美德的字,必將世世相傳,必將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為,孝是一種傳統美德!
孝經讀書筆記7
我國的孝文明源源不絕,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底子價值觀,關乎我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爸爸媽媽應盡的責任,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體系地論說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長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爸爸媽媽,是不移至理的規律,是應該事必躬親的。固然,儒家孝道也有年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攙雜封建性的糟粕,比方"父為子綱"、"爸爸媽媽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期,應毫不吝惜地扔掉或予以批評。
《孝經》在我國思維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位置,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傳“以孝治全國”之後,在綿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涵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作品中專門談“孝”的一部作品。《孝經》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宗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爸爸媽媽,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爸爸媽媽,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總算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第二章至第六章別離為皇帝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則了不同位置的人的孝道規範。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位置和效果:“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六合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全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怎麼故孝治全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怎麼用孝道教化大眾。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怎麼孝敬爸爸媽媽。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聯絡。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爸爸媽媽有了差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聯絡,孝道到達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聯絡,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爸爸媽媽逝世孝子應該怎麼辦。《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入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皇帝,下到黎民大眾無一不是要恪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咱們學會孝,還有教咱們要效法六合,天然和萬物!
孝經讀書筆記8
《孝經》出自孔子新居牆面藏書中。據傳孔壁藏書為孔子裔孫孔鮒於秦末時所藏,漢武帝時魯恭王擴建宮舍,推倒孔子新居牆面始被發現。
《孝經》在我國思維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位置,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傳“以孝治全國”之後,在綿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涵養的必讀書目之一。關於《孝經》的作者,說法不一,《漢書·藝文志》記載,“《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是說《孝經》為孔子所作。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卻記載,曾子“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是說《孝經》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為董鼎《孝經大義》一書作序時也說:“曾氏之書有二,曰《大學》,曰《孝經》。”
關於《孝經》的標題,班固在《孝經藝文志》中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這是說,《孝經》之“經”,不是經典之“經”,而是源自《孝經》中“夫孝,天之經也”之“經”,意為“孝是全國的大經大法”。
《孝經》有著不同的版別。主要有今文《孝經》和古文《孝經》兩種。今文《孝經》據稱出自漢初,河間人顏芝原藏,,由於是用通行的隸書字型書寫,所以稱今文《孝經》。《漢書·藝文志》載:“《孝經》一篇,十八章”。鄭玄為之作注。古文《孝經》相傳出孔子新居壁中,由於是用先秦古文字書寫,所以稱為古文《孝經》。《漢書·藝文志》載:“《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作注。
通行本(即唐玄宗注、宋刑(曰丙)(上下結構)疏的《孝經正義》)分為十八章,以孔子與曾子問答的方法分析孝治思維。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宗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爸爸媽媽,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爸爸媽媽,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總算立身。”第二章至第六章別離為皇帝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則了不同位置的人的孝道規範。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位置和效果:“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六合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全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怎麼故孝治全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怎麼用孝道教化大眾。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怎麼孝敬爸爸媽媽。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聯絡。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爸爸媽媽有了差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聯絡,孝道到達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聯絡,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爸爸媽媽逝世孝子應該怎麼辦。
《孝經》出自孔子新居牆面藏書中。據傳孔壁藏書為孔子裔孫孔鮒於秦末時所藏,漢武帝時魯恭王擴建宮舍,推倒孔子新居牆面始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