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書筆記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13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1

每看見小學生歡天喜地地看著一本粗細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自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但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為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弔唁。我們那時有什麼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於打手心。我的小同學因為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昨天看這個,今天也看這個,然而他們的眼睛裡還閃出甦醒和歡喜的光輝來。

至於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雲,“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劉向《孝子傳》所說,卻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給了兩弟;孩子是才生的,並沒有到三歲。結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黃金一釜,上雲: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賞析:<<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集,其中《二十四孝圖》給我影響最深。文中主要是批

判封建孝道觀念,(讀後感 )讀來勝讓人惶恐,不僅覺得就是觀念與當今所持態度不同的何止十萬八千里之遠。開篇作者反對“妨害白話者”,態度尖銳,亦使人想起魯迅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寫白話文的第一人,魯迅先生認為,勿徒的古書是束縛兒童想象力的。從“我的小同學因為‘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可見,那時的兒童對諸如此類的新的形式的書籍是多麼喜愛,這就是白話。

接下來,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選文分析了“郭巨埋兒”的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2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含辛茹苦掙來的,衣服上的每一根絲線都包含著父母的血汗。就是父母這樣默默無言、不求回報的愛,才讓我們能健健康康、無憂無慮地成長。

前不久,我閱讀了使我受益匪淺的書——《二十四孝》。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孝感動天”的故事。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帝,是瞽瞍老漢的兒子。從小就懂得孝順,他父親脾氣古怪,繼母性情變化無常,同父異母的弟弟名字叫象,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毫無怨言,對父母恭敬如常,對弟弟加倍照顧、關心。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舜每天去歷山耕田種地,幹活時有神象跑來替他拉犁,神鳥飛來如他播種,堯帝聽說舜的事蹟後,讓自己的九個兒子拜舜為師,把自己的二個心愛的女兒同時嫁給舜為妻子,最後把天下禪讓給了舜。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思緒萬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麼孝順,我們現代人就更應該孝順父母了。這讓我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我的爸爸媽媽對爺爺奶奶都很孝順,他們言傳身教,給了我很多啟發。

這又讓我想到幾天前的事情:那天晚上,只有媽媽和我在家。突然,媽媽的胃疼了起來,媽媽叫我拿藥來,可是藥竟沒了,只能我親自下去買藥。這麼黑的天,身手不見五指,我最害怕了,但看著媽媽強忍著痛苦,我一咬牙豁出去了。出門便一路小跑,可是,天空不作,下起了傾盆大雨,誒,真倒黴,我只好躲在屋簷慢慢地跑到藥店。往家走的時候,我累得氣喘吁吁。這時,我腦子裡浮現出一個身影,那是媽媽,她肯定為我買藥的時候也是一路小跑。現在,正是媽媽需要我的時候,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終於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經全身溼透了。媽媽看著我,笑了。

孝順父母是必要的,那什麼是孝呢?當然,孝,無須甜言蜜語,無須驚天動地,多一些精神上的支援,微處見真情,愛在細微處,一杯水、一張相、一個電話、一句叮嚀、便是生活裡一點一滴愛的流淌。既然你孝了,就毫無怨言、真心實意地去孝吧!讓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下去!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3

嗨!大家又見面了!怎麼樣?過年這幾天有沒有想我?啥!沒想?暈……哎,人緣不行呀!

對了!這幾天讀什麼書了嗎?啥!也沒有!哪你們這幾天都幹什麼了?暈……淨放鞭炮了!靠……

算了,不廢話了,轉會正題,只幾天我讀了本好書,叫《朝花夕拾》,就是魯迅先生寫的!啥?聽說過!哎,那你就來看看我的感慨吧!我今天就看了這本書裡的一個叫《二十四孝圖》!

前面的一些什麼反對妨礙白話者呀、“馬虎子”呀、文格呀我都不懂,但後面的就讓我大有感慨了!

“臥冰求鯉”,人人都知道是孝敬父母,但想一想也來不現實,你看,如果冰偏薄的話,相信不管是體重多少的孩子上去也會譁嚓一下破冰落水……在如果冰偏厚的話,我想我就不用說了吧!一定會被凍死!所以,我明白,“臥冰求鯉”的故事不是讓你去模仿(當然也模仿不了),而是去啊你明白“孝”,不是模仿來的,而是把這份孝心放在心上,有自己的行動表示!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4

我從來不曾對外祖母抱有任何好感,準確地說,我討厭她。

不知為何,我可以對任何人做出容忍,但唯獨她不行。

我知道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也看過不少書,“扇枕溫食”的故事我也知道。但直到讀了《二十四孝故事》,至今才懂得何為孝。

我愛我的母親,但我討厭我的外祖母。為此我和母親發生過不少的爭執。愛在父親和母親中間,或許過多地,我會選擇母親。因為兒時,或許母親陪伴我的時間更多。

我曾在母親面前大訴我對外祖母的痛恨之處,母親並非不為所動,但也無可奈何。我也並非不知道,讓她在外祖母和我中間做選擇,是很難的。雖然母親一次次地選擇了外祖母。

又一次,我和外祖母鬧翻了。又一次,我讓母親傷心了。

那一天,我在外祖母家,外祖母不知為何,從哪兒聽來了我曾在她背後如何如何討厭她的話。她又擺出了她那副仁義無辜的樣子。我怒火中燒,破門而出,拿起電話,大聲對母親吼道:“媽媽,你快回來,我們馬上返回城裡!”外祖母也聽到了,她默默地走了。

然而讓我意外的是,母親並沒有生氣,平靜地說:“我知道你不喜歡外祖母,我是你的母親,她,同時也是我的母親,你愛你的母親,我也愛我的母親。”

我頓悟,“母親”一詞並非我的母親一個人的責任,同樣,我的外祖母也有。我孝順母親,那便要先孝順母親的母親。我從來都不知道,我和外祖母的關係,不僅僅是一個稱呼,而是血濃於水的親情。

“孝”的意義何在,我想起了《二十四孝故事》裡提起的,孝不僅僅是對於父母,而我們最先考慮的應是他們的父母。

因為,像我一樣,母親也曾在外祖母的懷抱裡牙牙學語。

像我一樣,母親也曾依偎著外祖母。

像我一樣,母親也愛著外祖母。

我頓悟,我明白了,孝是尊重,孝是行動。母親,我一定會把孝運用到外祖母身上,我會好好愛她,像愛你一樣。

時間悄然煮成一壺沸騰似你的清茶,芬芳依舊,愛依舊,孝依舊。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5

最近剛剛看完《二十四孝圖》,心中頗有感觸。雖說是簡短的24個小故事,24幅圖畫,但是,仍然讓人產生不少感想,既有感動,又有個人思考。其中的心得體會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孝”在我們中華民族5000 年文明長河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古至今,不知流傳著多少以孝為主題的傳說。當然,不用說,《二十四孝圖》中就收錄了24個孝子的故事。簡單的介紹下,時間上,從上古的堯舜時期,直到宋代,內容上有《孝感動天》,《親嘗湯藥》,《齧指痛心》,《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綵娛親》,《賣.身葬父》,《刻木事親》,《行佣供母》,《懷橘遺親》,《埋兒奉母》,《扇枕溫衾》,《拾葚異器》,《湧泉躍鯉》,《聞雷泣墓》,《乳姑不怠》,《臥冰求鯉》,《恣蚊飽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筍》,《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24個故事,時間跨度4000年。可以說,這24張圖,展示了中華民族從其產生到繁榮的這段時期內,孝道發展的全景圖。其中人物豐富,形象豐滿,個性十足,地位差異懸殊,上至天子帝王,下至黎民百姓,可謂展示了古代社會各階層的孝道姿態。語言上,雖然文章是由文言文翻譯而來,但是便於理解閱讀,確實是教育世人 的良好教材,更不用說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籍。

下面我來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感受:

首先,孝道作為一種特殊的思想,在中國流傳了5000年,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可以說它是有中國 特色的一種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環。既然有著重要的作用,自然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先談談正面的作用。

看看“孝”這個字,“子”揹著“老”,典型的象形字。古人真是偉大,簡簡單單,便道出了孝的真諦。何謂孝,就是晚輩對長輩的尊敬與愛。晚輩為了長輩,揹著他們,關心與敬愛飽含其中。正是孝,拉近了家庭成員心與心的距離,於是便有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場景。

再者,孝不僅是維護家庭和睦的支柱,還是鞏固社會穩定的基石之一。在古代,常常會有帝王“以孝治天下”,大力弘揚“孝”文化,名篇《陳情表》便是例證。此外《孝經》有云:“

昔者天子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

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可見,孝對於社會有著極其的重要的作用。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從《二十四孝圖》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24個故事有不少明顯的誇張之處,甚至有個別故事為了宣揚孝,竟有殘酷自虐之傾向。舉個例子。

王祥臥冰求鯉。因家中老母生病,王祥為了給老母煲湯,不惜在嚴寒冬日,赤.裸身體,以自己的體熱化開冰冷堅硬的河面。這個故事,表面上兒子為了老母親捨棄自己,讓人感動,實則誇張過度,不切實際。只為求一尾鯉魚,何必自虐?只要找來工具,挖開冰面,釣上一尾並不是什麼難事。明明簡單的道理,偏偏要用這種荒唐的方法來解決,真是愚蠢至極。更有甚者,埋兒奉母。荒年,在古代是時常是出現的,但是竟然有人要埋掉自己的親生骨肉節省下糧食來供養老母。如此做法,著實讓人不解。人真的能這麼狠心?那位老母親真的能嚥下用小孫兒的命換來的糧食?畢竟血濃與水啊。這些愚孝 不僅在與家庭內部肆虐,更是影響了整個社會。“天下無不是父母”,“三綱五常”,也是此等愚孝衍生出來的糟粕,搞的社會烏煙瘴氣。於是乎,終生大事由父母做主是孝;談到父母的名諱,必要放聲大哭,是孝;將地方官,大臣,天子視作生身父母是孝;父母去世,要放下一切,守墓三載,這也是孝。愚昧啊,何等的愚昧。

時代畢竟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終究也會隨著外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當封建社會的大廈坍塌,愚孝也如東逝之水,終究將化成歷史的煙塵。

不過,令人惋惜的是,或許是國家沒有大力宣揚新世紀孝的重要性,人們似乎將孝淡忘了。為了個人生活的方便,他們忍心父母安置在敬老院,他們忍心將老人呼來喝去,他們忍心辱罵父母只為紅顏一悅,等等的類似事件已是數不勝數。這是社會的倒退嗎?我不相信,我們更不希望是,我們渴望孝的迴歸。

終於,我們看到了,還有他們,一個個感動中國,平凡而偉大的人們。你們可以為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奉獻一生,你們可以堅持年年月月,你們可以忍住心酸,微笑著流淚。他們不曾被我們熟知,也不曾被社會標榜,不過,他們仍然默默的繼續著,用行動感化世人。他們是平凡的英雄。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理解你的父母,當他們在早晨叫你起床的時候,無意中打擾了你的好夢,可能你真的是學習太晚十分瞌睡,請壓住你的火氣,乖乖起床;當你因為成績的下滑而被父母責備的時候,請不要在心裡埋怨他們,他們是真心關心你;當你事業有成的時候,請將成功與你的父母分享,你的今天有他們的功勞。

請抓緊時間,現在做,還不晚。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6

這個故事發生在元朝,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忠。李忠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用自己瘦弱的身軀擔負起家庭的重擔,不但外出耕田勞作還回家紡紗織衣、打理家務、教育子女。母親的堅韌意志和勤勞的生活作風為李忠樹立了一個模範榜樣,讓他從小就懂得理解母親,並用幼小的身軀為母親分擔家事、照顧母親。他時時處處都念著母親的辛勞和需要,把家中最好的一切都奉獻給母親,還想盡辦法替母親分憂解愁。李忠的孝心感動了鄉親們,他們不但常常伸出援助之手,還紛紛以李忠為榜樣來教育自己的子女。

自然災害時刻存在著,公元1303年的一天,李忠家所在一帶發生了猛烈的大地震,頃刻之間房屋倒塌,被壓死的村民不計其數。突然被震飛的山頭徑直衝向李忠家,千鈞一髮之際,奇蹟發生了:飛散的山頭突然分做兩支,從兩側繞過李忠家的房屋,一直到五十步以外才又合攏在一起。李忠的家就這樣被保全了。

這真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孝子至誠的孝心行為是順應天意的善行,連老天都照顧。孝愛是天地生靈萬物和諧的根本,父母愛孕育兒女孝,兒女孝又彰顯父母愛。

孝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是兒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從古至今,以孝感動鄰里、感動天地的例子數不勝數。可是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兒女結婚後對父母不管不問,或者說在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這種不孝的行為反而增多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物質得到了極大滿足而孝行卻缺失?究根結底就是大多數人認為孝就是讓父母吃好喝好穿好,滿足物質需求就可以了,殊不知父母的精神世界是很匱乏的。父母們用盡一生的心力和體力為兒女創造最好的條件,可以說讓兒女生活好就是父母們不懈努力奮鬥的目標。可是當兒女漸漸長大工作結婚生子後,父母們最大的目標也隨之消失,突然的閒暇讓父母無所適從,精神世界倍感空虛。所以這時兒女的一聲問候、幾句貼心的話、給父母做的一頓可口的飯菜都是慰藉父母的有效方法。記得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歌詞中有這樣兩句話:常回家看看,哪怕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常回家看看,哪怕給爸爸錘錘後背揉揉肩,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就問個平平安安。幾句話道出天下父母內心中最真實的想法。

另一方面父母也要理解兒女不能常回家看看,繁忙的工作、多變的人際關係、推不掉的酒桌應酬、子女的課後輔導……每天好多忙也忙不完的事,有時要忙到半夜,拖著疲倦的身體終於可以睡覺了,還沒睡醒鬧錶就在滴滴作響了。好不容易閒暇下來的週末又要送子女去輔導班,會朋友等……我覺得《常回家看看》是很多上班族兒女共同的心聲,也相信這些上班族兒女會安排好自己的空閒時間常回家看看,盡一份兒女的孝心。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7

捧著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會兒,半天沒憋出一句話來。雖說作者是中國現代文壇當之無愧的巨匠,但我總覺得他的文筆太過深沉晦澀。也許是我的覺悟低了些吧,連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圖》。

“百善孝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圖》本是一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而先生這篇文章就寫在於“反對白話文”的潮流爭鋒相對之時。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偽,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

並不是否定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說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一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然而,對於他所言的觀點我卻意見相左。

不得不承認的是,二十四孝的確有著一些像“哭竹生筍”“臥冰求鯉”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話的故事。也有一些極端一味的如“老萊娛親”“郭巨埋兒”。你可以稱之為荒誕,但它只是僅僅起到警示後人的作用,目的還是好的。試問難道真的有人去學著文中那般臥在冰上,求著鯉魚的到來?有真的有白髮老爺在故作小兒狀嗎?

古代不受孝道的極為少見,也算是屈指可數。倒是在如今的社會不孝兒女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長大,成人後卻對父母不屑一顧,冷嘲熱諷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醜,子不嫌家貧,我想現代人也逐漸喪失了這種傳統了吧!

孝並不像所言的那番“難到了幾十幾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熱騰騰的暖茶,看見你把家裡打掃的乾乾淨淨,看見成績單上那喜人的成績。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讓父母舒展眉頭的了。可惜,有人連這一點小事也做不到,讓雙親頭上的白髮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沒有錯,它的最終母的只是希望後人更加孝順,更為懂事。儒家思想的確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們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發現它優秀的一面。因此原諒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8

魯迅所有的文章裡面,我最喜愛的是《二十四孝圖》。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樣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於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對《郭巨埋兒》的描述。這一段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會的腐朽。魯迅先生在《舊事重提》中說:“童年時代的我和我的夥伴實在沒有什麼好畫冊可看。我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魯迅先生還不無諷刺地說道,不僅僅他自己打消了當孝子的念頭,而且也害怕父親做孝子個性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狀況下,若父親真當了孝子,那麼該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讓誰照著學,而是一點,讓大家明白,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我們就應去愛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對的,但要學習這種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透過故事告訴大家孝敬父母。

紳士赤條條的躺在冰上方”借用的是“臥冰求鯉”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說他後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借用的是“子路負米”的傳說。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學生。他服侍父母時,自己只吃粗劣的飯菜,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魯迅在前文已說過,學“子路負米”並不難,而“臥冰求鯉”則有點危險。那裡諷刺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但卻很少看見那些“紳士”、“將軍”為老百姓做出類似“臥冰求鯉”、“子路負米”這樣的善事來。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麼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著“人”的光輝的面容。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讚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後的高貴與堅強,讚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9

這篇文章的讀書筆記我更是無從下筆,完全不懂文章的主旨。現在我才明白魯迅先生竭力提倡白話文,推廣新文化的良苦用心。中國曆朝歷代通用文言文,不管你是否飽讀聖賢之書清一色張口閉口君子曰,之乎者也搖頭晃腦的整日掛在嘴上。似乎這就是飽讀聖賢書的證明。時過境遷,到了民國仍然離不開之乎者也,不說這些彷彿就不會說話了。文言文更加叫人難以理解。民國初期中國的文化發展幾乎停滯不前,而在現代文化發展突飛猛進,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在文化發展速度之快的今天文言文已列入學校教學課程,已被尊稱為國學,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同時受到現代文學家們的尊崇。

我反反覆閱讀了十幾遍,文章的潛在思想在說明一個我無法理解,思考還不夠透徹的思想理念。應該就是魯迅先生從個側面來講中國文學發展必須改革的一個趨勢,其目的就是推行新文學,提倡白話文勢在必行。先生提倡白話文主要原因,白話文深入淺出簡單明瞭,無論老幼都可以學會聽懂。文言文繁瑣寓意深奧,叫人難以理解。孔孟之道講的無非就是三綱五常道德倫理,陳舊的封建教育理念。貴為哲學也有不可取之處,其實就是封建思想在作祟。

魯迅先生推廣新文化,也並非一口否決了舊文學。先生寫作時也會引用文言文,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下啟下的作用。文言文之所以讓人難以理解,是因為短小精悍蘊藏很深的哲理。博學的`人一看便懂可以完全理解;知識淺薄的人看到文言文就想雲遮霧罩,無法領會其中的道理。

文章第一段,魯迅先生一改文人墨客的溫文爾雅,“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墮入地獄也絕不悔改,總要詛咒一切反對白話文,反對白話者。”其實這並不是先生真正的惡言惡語,他也不是厭煩了白話文,只是藉著這些話來發洩內心的悲憤。白話文及新文學不能推廣應用,紳士們和資產階級文人一味追求古人的孔孟之道周莊之理,卻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已到了不可救藥的程度;並以此壓迫剝削生活在黑暗底層的勞苦大眾,使得他們永不的翻身。

魯迅先生提倡白話文,推廣新文學不是沒有他的道理。清朝政府滅亡,一切科舉制度也跟著消亡。前清遺留下來的秀才舉人雖說滿腹文采,卻沒有用武之地,與一塊朽木沒有什麼區別。民國時期仍要使用文言文,就是那些殘留在前清遺老們心裡的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已根深蒂固,讓他們頑固不化。民國初期的文人們不肯放棄已經不合時宜的思想教育方法,只知追求儒家學說。

不忘孔孟之道周莊之理也是無可厚非,但一味追求陳腐不思進取只會使人的思想退步,人類也就不會有新的文明。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就開展了提倡白話文推廣新文學,反對文言文舊文學的口號。學生舉行了大規模的遊行來提倡新文學。由此表明這不僅僅是魯迅先生的呼聲,也是具有愛國思想的學生的呼聲,更是全國各界愛國人士的呼聲。急切呼籲民國政府推行實施新文學,使用白話文推廣新教育體系,倡導使用白話文教學,卻遭到了封建思想文人和資產階級文人的無理阻撓。

白話文無法推行實施影響面之廣是可想而知的。那些初讀“人之初,性本善”的孩子們也有渴求新知識的心靈,有追求美的天性,厭惡了枯燥乏味毫無生趣的文言文。舊文學在一點點抹殺孩子們愛美的天性,一點點抹殺了孩子們對於學習知識的熱情。封建思想和封建教育理念在禁錮著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童真。

魯迅對那些所謂的知識學者以老賣老非常痛恨。紳士們就見不得別人比他們小有成就,就會原形畢露的進行言論攻擊。文人們也一定要罵“以為大悖於文格,亦即大損於人格。”紳士們自認為魯迅先生提倡新文學,有違背中國自古傳承下來的文學禮教,也就違背了做人的基本準則,有違孔孟之道周莊之理。魯迅先生文筆犀利刻薄諷刺辛辣,對那些枉稱文人的大學問家們一通胡劈亂砍,讓他們遍體鱗傷羞愧難當。對那些資產階級文人冷嘲熱諷橫眉冷對,毫不留情地揭開他們的偽善面具。

“幸而還沒爬上象牙之塔去”。魯迅先生的文章在當時的文壇以開拓出一片天地,也並非徒有虛名。先生在大力提倡白話文,提倡新文化,卻遭到了同一時期的資產階級文人和紳士的排擠,因為他們的眼裡容不得半粒沙子。先生的文筆嚴厲批判資產階級文人的腐朽,揭露資產階級文人和紳士的假仁假義道德敗壞的醜惡行徑;揭穿他們文人外衣下隱藏的偽善的罪惡。魯迅先生的文章讓他們感覺如芒刺在背,永遠感不到舒服。

魯迅先生的文章受到愛國人士和青年學生的青睞。先生也是從前清走過來的,但骨子裡卻沒有紳士和資產階級文人的那種頑固不化保守的腐朽思想。激進愛國人士和學生喜歡閱讀他的文章,主要原因是先生對新文學的創作激情。文章中融進了作者的靈魂,將他個人的新思想、人生觀、道德觀毫無保留地剖析在世人面前。沒有虛假,更沒有高談闊論,顯然一個坦坦蕩蕩的君子。和魯迅先生比起來,他們就是齷齪小人。

另一個原因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文言文使用較少白話文較多,讀起來自然流暢朗朗上口更容易理解,對讀者有更大的吸引力。先生大力提倡白話文,所以先生首當其衝多使用白話文,以此來感染他身邊的人都來學習使用白話文,也將所有人的學習積極性帶動起來,白話文就會發展壯大。

魯迅在校任教期間,陳西瀅楊蔭槐等為一派的資產階級文人與先生水火不相容。他們反對白話文新文化的推廣應用,極力阻止先生的倡導。陳西瀅常對魯迅先生進行言論攻擊,還以此鎮壓學生響應提倡白話文新文化的運動。藉此汙衊學生的愛國熱情,破壞學生的愛國思想。魯迅還借陰陽之說論證公正公理,談論正義是非。在黑暗統治下的舊中國,仍是專權當道,謬論肆意橫行,根本沒有公正公理可言,這也是中國曆代王朝的悲哀。

魯迅先生筆鋒一轉,談到了家藏的老書。唯先生專有的圖畫本子《二十四孝圖》應言而生。孝無非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而在先生年少時看來實在太難。對於《二十四孝圖》我很陌生,也是一次偶然在網路中瀏覽看到的並未在意,想不到這次寫博文它幫了我大忙。當我再次檢視時心中不免認同先生的言語。

從遠古帝王舜的《孝感動天》到宋朝的《滌親溺器》,《二十四孝圖》一一展現在我的眼前。我為古人的孝行感動但卻不能完全苟同。其中《戲綵娛親》或是《老萊娛親》、《郭巨埋兒》這兩點和先生看法一致。我不是故意附和先生討好先生,實在讓我覺得古人太過迂腐。這樣的孝也可以被公認為孝嗎?

《郭巨埋兒》真可謂是迂腐之極。不說現代人的不孝,換做是我也絕不會埋掉親生兒子來奉養老母。郭巨為夫,可以耕田種地打柴度日奉養老母,也可供養孩子。郭妻可以紡紗織布做些女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樣可以生活。為奉養老母節省糧食寧可埋掉兒子卻不尋求生活出路,這和愚人有區別嗎?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就此完結不是太悲哀了太可憐了嗎?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只知道玩樂正是享受父母愛護的年齡,面臨死亡都已無所知。一個地坑,一抷黃土,兩個愚蠢的腦袋就要輕易斷送一個鮮活的生命。愚蠢!以我看來這樣的孝行應該受到嚴厲的批判。這樣的孝千萬不要有人拿來效仿,否則孝就會變成罪惡的幫兇。

《戲綵娛親》雖然是孝子行孝,但也有不妥之處。高齡雙親在堂,老來子行年七十。挑水跌倒只要站起就會過去了事,即使父母心疼說些安慰的話,也不至於要裝作小孩子哭鬧來哄雙親高興。這樣一來倒顯得做兒子的有失大體,不會讓人認同,孝反而讓人覺得摻了假也不會有教後人行孝的意義,只當是一個笑話來講。

其他孝子圖做起來倒也容易,只是當今社會不同於往昔,行孝也沒有那樣艱難。父慈子孝社會風氣日漸好轉,作惡忤逆也不多見。孝子圖宣揚孝字當前含義頗深——為人子孝,育子承孝。讓我感動的是《賣身葬父》孝子董永家境貧寒,無錢安葬過世的父親就賣身為奴,真可謂之大孝。但在現代社會早已沒有賣身葬父的說法,只是董永行孝為之感動為之欽佩。

孝的寓意廣泛,並不拘泥於點面,也不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只要對父母沒有忤逆行為,經常和老人溝通增進與老人之間的感情,都可以稱為孝。孝是人的情感行為的基本準則。我想,對於孝有人會比我理解的更為深刻透徹。

難以理解的是文章最後一段。《二十四孝圖》是封建社會宣揚孝道的故事,故事也著實感人。關鍵一點,用封建思想舊的觀念宣揚這樣的孝道讓置疑。“老玩意”一詞魯迅先生似乎隱藏了什麼沒有說出來,是堅決提倡推廣新文學的決心,還是藐視舊觀念的陳腐?“本來誰也不實行”從本質上講這種舊的思想觀念驅使下做出來的孝道已經太顯陳腐,應該淘汰。孝應該傳承下去,但要切合實際的生活。

魯迅先生學識淵博,雖然提倡新文學,但並不表示他反對舊文學。舊文學中也有精華,可取而代之為我所用。他憂心父親因家中貧困擔心自己被父親的孝心賣掉,其實另有玄機。時逢動盪年代民不聊生。倘若天下孝子都如法炮製該有多少無辜的性命喪生,就會家破人亡,哪裡還有父慈子孝可言,孝又有何宣揚的意義呢?

含有諷刺意味的是文章的最後一句,“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祖母故去自己仍安然無恙,儒家宣揚的孝也就是一個失敗,事實證明孝也會有錯誤,不一定要依他們所說去做孝子必須履行的孝子行為。

我的文學知識淺薄,只能憑我個人的感念來理解魯迅先生的文章。這篇文章以《二十四孝圖》為介質,闡述了儒家學說並非盡善盡美,也會有瑕疵。這樣的瑕疵對人文教育沒有任何幫助,只會將人的理性扭曲異化,就不再是真理,是悖謬是人類惡行的起端。舊文學舊思想已經不符合社會環境需求,就應該去掉糟粕,取之精華繼續發揚光大。這就是社會所需求的,實際也是魯迅先生所希望的。孔孟之道固然要學習,但絕對不可盲目是從,否則就會產生錯誤的認識錯誤的行為。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10

孝,是什麼?怎麼才算一個孝子?以前的我對此一直都很懵懂。直到閱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我才漸漸懂了一些。

《二十四孝圖》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時》,顧名思義,《二十四孝圖》講的正是《二十四孝圖》——24個古代的孝道故事:扇枕溫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在文中,作者卻以毫不留情的口氣批判這些故事,這不禁令我有些疑惑:《二十四孝圖》不該是弘揚孝道孝心的麼,為什麼還要批判呢?懷著這樣的心情,我將《二十四孝圖》讀了一遍。

還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二十四孝圖》內的故事所宣揚的孝道令人心驚膽顫,其中尤以埋兒奉母為最甚:漢朝時有一個人名郭巨,家貧,郭巨的母親總將自己的飯食分給他的兒子,導致她自己吃不飽,出於“兒子可以再有,母親只有一個”的心理,郭巨與他妻子便決定將兒子埋了供養母親。這個故事使我感到恐懼與不解:難道孝總是要以一個人的犧牲來成全另一個人嗎?難道他兒子的性命便不算命麼?這殘害人命,無視法紀的行為又怎能算作真正的孝?怎麼會流傳如此之久之廣呢?……

這個想法困擾了我幾個星期,終於被老師的一句話點醒:“我們要透過事物的表象看本質,不應被表象所迷惑,因為最重要的往往是本質。”是啊,透過表象看本質,孝的本身是沒有錯的,孝順尊敬父母長輩,只不過古代的孝道難免帶了些時代的'侷限性:古代是君主專制,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便產生了愚孝,即愚蠢、盲目的孝,有的甚至與人性相悖,如“臥冰求鯉”、“恣蚊飽血”、“埋兒奉母”等。且古人記載這本《二十四孝圖》也未必就是真的為了讓我們模仿其做法去埋了兒子供養母親,而是希望我們能領會其中孝順父母長輩的精神並將其發揚。

看完《二十四孝圖》後,我又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一個出身貧寒卻被清華大學預錄取的理科狀元,他學業繁忙,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患有神經分裂症的父親。掙錢補貼家用,但他依然很樂觀,孝順父母,勤工儉學,是有名的孝子。文章中的主人公有孝心,孝順長輩,勤工儉學,我們應該學習他,孝順父母長輩,努力學習,多為父母分擔家務,讓他們少操勞。我們現在所做的也並不能抵得上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但擁有一片真摯的孝心確是極為重要的。

《二十四孝圖》所弘揚的孝道精神是永恆的,不會被磨滅的,因此流傳至今,但它也有不足之處,我們不能盲目地全部吸收學習,而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中華民族孝順的傳統美德,真正做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孝子。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11

在假期裡我閱讀了《二十四孝》這本書,書裡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潸然淚下。讀完後,我對“孝”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十四孝》顧名思義,二十四個孝順長輩的故事。其中,有孝感動天的五帝之一舜;不辭辛勞百里負米的仲由;全然不顧生命危險鹿乳奉親的郯子;不畏嚴寒臥冰求鯉的王祥……

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求鯉臥冰的王祥,這樣寒冷的天氣,他究竟是怎麼抵禦嚴寒的呢?那就是愛!

這些孝順長輩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盡全力實現長輩的願望,那我想問,長輩們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有人說會是享受兒女的一次洗腳過程;有人說會是一次與老伴一起刻骨銘心的旅行;還有人說會是看著一臺嶄新的電視機……而我會說是你與家人永久的陪伴。

剛才,我看了一部簡短的動畫片。一位花甲老奶奶每天朝思暮想,從旭日東昇到夕陽西下,只為在有生之年與兒女重逢。瑰麗的太陽冉冉升起,彩霞像縷縷金絲浮游中天。在那熠熠生輝的陽光下,她彷彿看見兒女們帶著孩子迴歸家鄉的景象。老奶奶剛要上前迎接,兒女們消失得無影無蹤。明鏡般的月亮懸掛在天空,把銀色的光輝譜寫的大地上。繁星點點,老奶奶望洋興嘆:“忙吧!我等你們。”浩如瀚海的星空中,突然跳出一顆星星,來到老奶奶身旁,“你還好嗎?”老奶奶凝視著它,“這不是老伴嗎?”老奶奶自言自語,看著這熟悉的面孔,老奶奶感覺有了依靠,開始對它傾訴衷腸。一份份牽掛化成一滴滴淚水,溼潤了奶奶的眼眶,滴進了她的胸膛。那天,老奶奶扛不住了,在人間仍留著對兒女的期盼。

如今,社會人才逐漸增多,被公司調到其他城市、國家工作、深造也是家常便飯。與此同時,中國還正在面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因此空巢老人的數量也是數不勝數。那些背井離鄉的人們,你們有沒有想過?錢沒了可以再掙,而父母沒了是不能償還的。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遠在他鄉的兒女們,乘新年來臨之際,回家看看家人,盡一份孝吧!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12

古人造字很奇巧,“孝”字是由老人的“老”的上半部,還有一個“子”字構成的。就是做晚輩的要把老一輩的頂在頭上,以示尊敬。古代的“二十四孝”把二十四個孝的故事編在一起,用來教育後輩。那古代的孝到了現在對我們有多少有效了?

魯迅曾經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中提到,“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這是因為現在已經知道了這些老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和“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可以看出魯迅竟然和竟敢同傳承了中華五千多年的孝道叫板。你想想這兩個故事就先拿“郭巨埋兒”來說吧,

這大約講了這麼個故事:一個叫郭巨的人,因家中貧困,導致口糧供應不足,在母親和兒子中只能保證一個人有飯吃。郭巨為了做孝子,盡孝道,便準備將兒子埋入地下,可當他掘地掘到二尺深時掘出了黃金一釜。這個故事的結尾可算是皆大歡喜,因為郭巨掘出了黃金,所以郭家便有錢了,郭巨也不必埋兒。不過,這個故事卻使兒時的魯迅產生了極大的恐懼與擔憂,總擔心哪一日家中也沒錢了,他的父親也當一回孝子將他也埋了,然而掘出黃金的機率是幾乎為零的。這種恐懼感直到魯迅的祖母去世才消失。

我想,人們看了此文後定是會笑的,《二十四孝圖》的作者本是想要傳播孝道的,可他們萬萬不曾料到這卻在童年的魯迅身上產生了這種作用。記得我初讀此文時,覺得這位魯迅先生也太霸氣了。後來,魯迅的文章看得多了,才悟出魯迅是在諷刺古代的封建禮教,表達對封建禮教的不滿。在古人看來,孝是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人若沒了孝,便沒了道德。但是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現在的人們,不要說對父母不敬了,那些打罵父母者、動輒訓斥父母者,不勝列舉。更有甚者,我在報紙上看到,一位母親為了讓不務正業的兒子用功讀書,感化兒子,竟在大街上眾目睽睽之下向兒子下跪,可那不知羞恥的混賬兒子不但沒有向母親認錯,反而當街罵起了母親!

從魯迅的身上我就可以讀到古“孝”對現在沒有多少實用價值。“二十四孝”的故事不能盲目去學習,那我們要怎麼樣發揚從古到今的孝道了?

讀“二十四孝”不能盲目的去模仿,我們不能仿效老萊子摔倒娛親,也不能學郭巨為母而埋兒,我們讀“二十四孝”是學習做晚輩孝順長輩的孝順精神,學習“百行以孝為先”的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學習孝順長輩尊重晚輩的思想。

說實話其實,孝的本意即為尊敬長輩。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我們固然做不到古人的“黃香扇枕”、“陸績懷橘”。但是我想,我們若能抽出點時間來關心一下父母,替他們倒杯水或是剝個橘子,也可以算是盡一點孝心了。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13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