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猴王出世評課稿

猴王出世評課稿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猴王出世評課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猴王出世評課稿 篇1

《猴王出世》一課是冀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一篇講讀課文,可以說這堂課整體來看是成功的,體現了教者的設計意圖。

一、貼近新課程,較好地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者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主體參與、和諧發展”的教學氛圍,教者用“這隻快樂自由的石猴是怎樣變成猴王的?石猴能成為猴王憑的是什麼?你是從哪看出來的?”這一個大問題統領全文。引導學生讀書自悟,給了比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在學生探究彙報的過程中老師相機指導學生抓住“憑藉、勇敢、本領過人”感悟到石猴成為猴王的必然性。

抓住“不論……都……”這組關聯詞語,進行語言訓練,理解它對錶達感情所起的作用,引導孩子們體會句中的感嘆號對錶達感情起到的重要作用,讓孩子們知道,讀書時不要忽視標點,小小的標點,也能起到表情達意的作用。

用這些詞句的理解和感悟,對學生進行了語文能力的培養,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閱讀貫穿全文引導學生感受美、體驗美。

《小學語文課標》指出,“只有多讀,才能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只形成獨立閱讀能力。”而多讀中又特別強調了朗讀。,所以語言通俗平實具有親切感和樸素美,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教者根據教材自身的特點多次引導學生讀相關語句,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讀文過程中,學生逐步感悟到文章的含義。感到名著的語言魅力,也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三、引導搜尋、拓展延伸了語文課堂教學。

《小學語文課標》提出“努力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標。”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者又介紹了文章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西遊記》其他故事,激發了學生課後閱讀的興趣,實現了“語文小課堂,生活大課堂”的新課程理念,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設計。

四、多媒體的恰當運用,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教師善於運用多媒體手段,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在學生讀文過程中多次出現重點的語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和“何不拜我為王?”體會時候的聰慧機敏。

猴王出世評課稿 篇2

我今天說課課題是《猴王出世》。

一、說教材及課題的地位、作用

《猴王出世 》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 這篇課文節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第一回。 根據選編的課文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實際, 指導學生感受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以及語言文字的規律,從而達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閱讀名著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一)知識與技能1.瞭解課文內容 ,感悟 “石猴 ”勇敢頑強 、無私無畏的個性特點。

2.體會石猴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

3. 快速瀏覽課文及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透過指導學生回顧、 歸納本單元其他課文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石猴勇敢自信 、為大家利益著想、聰慧機敏的性格特點。

2.教學重難點:重點是透過重點詞句感悟石猴的特點;難點是體會半白話文的特點,增強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三、說教法學法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 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採取小組合作及課堂討論等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輕鬆、快樂的氣氛中完成對本文的學習。

四、說教學流程

在這節課中,我共分為五個探究步驟:

(一)藉助多媒體,新課匯入1.利用多媒體播放影視劇 《西遊記 》的片段,隨著人物精彩的動作,讓學生進入狀態。

【 設計意圖 : 用精彩 , 生動的課件 , 讓學生“神入”課堂情景,使學生的上課情緒興奮起來】

2.多媒體出示介紹作者及名著《西遊記》。

【設計意圖 :讓學生能夠對名著 《西遊記 》

及作者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並初步積累一些文學常識。 】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利用多媒體出示閱讀課文的要求, 學生默讀課文。

【設計意圖 : 初步啟發學生熟悉課文 ,鼓勵學生對課文有自主整體的認識】

(三)品讀課文,分析形象多媒體課件出示:默讀課文一、二段,並用筆勾畫,你讀出一個怎樣的石猴?

【設計意圖 : 不動筆墨不讀書 , 使學生鍛鍊默讀速度, 在小組討論中敢於說出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

教學預設:

1.四面更無樹木遮陽,左右倒有芝蘭相襯 。

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通靈之意。

2.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躍 ,食草木 ,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朝遊峰洞之中,夜宿石崖之下。

教師小結:透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瞭解了石猴的出世就與眾不同,他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過著神仙般的日子。 那麼,他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請大家接著默讀三、四自然段,並用筆勾畫,你讀出一個怎樣的猴王?

學生默讀,快速瀏覽,勾畫重點詞句,體會石猴的性格特點。 小組內討論,並在全班交流。

教學預設:

1.他瞑目蹲身 ,將身一縱 ,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裡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樑。

告訴學生這一句是寫石猴入洞的情景,“瞑、蹲、縱、跳”等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出了石猴的機智、靈巧、敏捷、勇敢的特點。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 ’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 我如今進進出出,尋了這一個洞天與諸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 ”

本段先描述眾猴的胡鬧,再介紹石猴一本正經地對眾猴說了這番話,將眾猴的胡鬧與石猴的冷靜與清醒進行對比,突出表現了石猴聰慧機敏,有心計,敢作敢當。

小結:請同學們概括石猴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設計意圖 :透過對教師預設的問題的討論,解決了本文的重點;反覆地去“讀”,解決了本文的難點】

(四)課外拓展開展語文活動,把自己從書中讀到或電影和電視劇中看到的西遊記故事,講給大家聽。

課外積極地讀《西遊記》原著,適時舉行一次講西遊記的故事比賽。

【 設計意圖 : 激發學生對原著的閱讀慾望。 】

謝謝各位老師,請各位老師指點。

猴王出世評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國古典名著”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節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第一回。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的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

根據選編的課文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實際,本組課文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感受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以及語言文字的規律,從而達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閱讀名著的興趣。

作為略讀課文的古代白話文小說,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抓住文前的“閱讀提示”,自主瞭解課文主要內容。不理解的詞句,可以結合註釋,或略作講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釋。

在閱讀理解方面,第三學段的重點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在閱讀方法方面,繼續加強精讀和略讀能力的培養,同時提出了瀏覽能力的習得。

在讀懂課文“寫什麼”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麼寫”的。在課文內容學習中發現語言的秘密,學習表達的方法。讓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品出經典的魅力,真正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20xx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本單元閱讀訓練重點:“讓學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特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根據文前“閱讀提示”,自主學習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2.用精讀、略讀、跳讀、瀏覽等多種學習方法,品味語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

3.激發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瞭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強、無私無畏的特點,品味語言文字,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由於課文是有一定難度的古代白話文,所以在處理的時候,要關注“在閱讀方法方面,繼續加強精讀和略讀能力的培養,同時要培養學生的瀏覽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將此課的著力點放在“言語形式探究與課文內容理解和諧統一”上,帶領孩子們研究語言,品味語言,感受經典名著的語言魅力。透過朗讀,透過想象,透過批註,反覆玩味語言。引導學生“知其然”——理解意義,更重視引領學生“知其所以然”——體會意義是如何表達的,“用精讀、略讀、跳讀、瀏覽等多種學習方法,品味語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期望達到:課堂上,師生快樂地徜徉於古典白話文的殿堂,孩子們在學故事,更是在飲一杯語言的瓊漿的效果。

三、說學法:

因為教為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越俎代庖,讓孩子們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讓孩子們圈圈畫畫,揣摩重點。又鑑於本篇課文篇幅較長,只能選取兩個“點”與學生一起深入研究。我試圖用“以點帶面”的策略,精講部分精華,將更多發現的權利和空間,留給孩子們。讓孩子們“課內習得方法”,“課外遷移運用”。

四、教學流程及設計說明: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怎樣把“言語形式探究與課文內容理解和諧統一”這一教學理念運用到課堂上,帶領孩子們研究語言,品味語言,感受經典名著的語言魅力;透過朗讀、想象、批註,反覆玩味語言,領略經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是我在設計這堂課時確定的設計目標。依據這個思路,我的設計意圖如下:

(一)瞭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揭示課題。

2.瞭解學生學習起點。

3.根據文前“閱讀提示”,交流學習課文主要內容。

課件出示: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1)學生回答。

(2)留在你腦海裡的是一個怎樣的猴王?

4.小結過渡。

設計意圖:全課由“閱讀提示”楔入,因為“閱讀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課文、就像插圖、就像註釋、就像各式各樣的課後思考題、練習題。課文要細讀,其他教材也不能一掃而過、浮光掠影。實際上,小說的閱讀除以“故事情節”為取向外,還存在另外兩種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語言表達”取向。如:“石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所體現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樣寫石猴成王的”則反映了“語言表達”取向。本課教學,將以“人物形象”取向為經,以“語言表達”取向為緯,故而設計此環節。

(二)細讀語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1、細讀描寫“石猴出世”的語句:

(1)提問:你覺得哪句話寫石猴寫得特別生動?

出示: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

★讀,你彷彿看到了石猴在幹什麼?

★讀這段話,讀出猴的快樂和自由。

(2)提問:你發現這句話有哪些特點?

(3)細細品讀這句話中的語言規律。

(4)合作朗讀,讀出句子的節奏和韻律。

(5)你讀到了一隻怎樣的石猴?寫在句子旁邊,做閱讀批註。

(6)小結。

設計意圖:至此環節開始,以“故事情節”為取向的閱讀模式落下帷幕,將要閃亮登場的是以“語言表達”為取向的課堂實踐,品讀描寫石猴出世的語句,感受語言的魅力,而以“人物形象”為取向的教學主線則一以貫之。

2、細讀描寫“石猴成王”的語句:

(1)學生自主研讀第二個問題,看看課文是怎樣寫“石猴成為猴王的”,體會語言的節奏和韻律,並做上批註。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對比品讀。

(4)你讀到了一位怎樣的猴王?寫在句子的邊上。

(5)小結。

設計意圖:設計此環節,是想以教師的“語文意識”喚醒學生的“語文意識”,從而傳遞課程的“語文意識”。所謂“語文意識”,說白了就是關注“怎麼寫”、“為什麼這麼寫”的意識,就是將閱讀旨趣由“思想內容”進一步轉移到“語言表達”上來的意識。同時設計了對比品讀環節,因為只有比較,語言的張力才能被啟用,語言的魅力才能得以彰顯,語言的生命活力才會在比較中熠熠生輝!

(三)、總結提升,整體把握猴王形象:

1.請選擇你認為最經典的句段再讀一讀,或背一背。

2.總結:

讀經典,不僅要讀懂“寫什麼”,更要思考作者是“怎麼寫”的。

願同學們一生與經典相伴!

設計意圖:感受語言、領悟語言,最終要落實在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上。否則,感悟到的東西往往是過眼煙雲、轉瞬即逝。

(四)作業設計:

選做題:

1.開展語文活動,把自己從書中讀到或電影和電視劇中看到的《西遊記》故事,講給大家聽。

2.課外積極地讀《西遊記》原著,準備在適當候舉行一次講《西遊記》的故事比賽。

設計意圖:透過讓學生說說原著中的故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非常自然地滲透了課外閱讀的指導,從而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五)板書設計:

猴王出世

猴:頑皮可愛

人:敢作敢為

神:神通廣大

設計意圖:猴王頑皮可愛是猴性的表現,敢作敢為又呈現出人性的一面,神通廣大又體現了他神的力量,神性、猴性、人性,集於一身,“猴王”形象,自然神采飛揚,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我的點滴思考:

1、古詩、古詞、古代白話文小說、古代文言文,先後編入新課程標準語文教科書中,說明古詩文的教學應當引起足夠重視。

2、指導高年級學生閱讀古典名著,可以分層進行:對於基礎較薄弱的學生,要求他們理解並背誦課本中的古詩文;對於水平中等的學生,要求他們課外閱讀古典名著的小學生版本;對於語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鼓勵他們多讀中國古典文學原著。

猴王出世評課稿 篇4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猴王出世》,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目標,說重難點,說設計理念,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反思等幾個環節對本課展開闡釋。

第一部分:說教材

《猴王出世》是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文化主題是“豐富多彩的文化”。篇幅有《詞二首》、《猴王出世》、《水墨徽州》、《走路的人》、《布達拉宮》,閱讀連結是“各美其美”,《綜合學習六》涉及到對名著《三國演義》的閱讀運用,對春節文化中“放鞭炮”的蒐集、整理、思考,以及結合現代生活的理解闡釋。這樣的設計,把“文化”一詞的領域從多元、多維、立體、綜合的角度向學生做出了闡述。

《猴王出世》節選自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選作課文時有改動。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

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況。第二部分講石猴和群猴一起尋找山澗源頭,來到瀑布旁,石猴第一個跳進瀑布,竟發現了水簾洞。最後群猴進入水簾洞,拜石猴為王。

第二部分:說目標

依據2011版新課標和教研室下發的二級目標,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分解為7個小目標:

1、正確認讀9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10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感受《西遊記》的語言風格,積累文中經典詞句。背誦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4、藉助詞典、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

5、在閱讀中瞭解文章的表達順序,再次深化了解敘事性作品順敘的表達順序。

6、藉助品讀、比較的方法體會文中“瞑目蹲身”等動作、“我進去,”“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等語言描寫的表達效果。並能嘗試運用語言、動作等描寫方法進行人物仿寫。

7、激發閱讀古典名著《西遊記》的興趣,感知“猴王”形象,評價猴王。

第三部分:說重點難點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機警智慧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第四部分:說設計理念

根據敘事性作品特點理清文章的表達順序;能夠在課文中抓住表現石猴特性的關鍵詞(動詞),並體會文章環境描寫中涉及到的詞語的含義,是學習人物描寫類問題如何塑造人物性格,表現人物品質的關鍵,而如何聯絡上下文、尋找近義詞、反義詞、採用詞語替換、分合法解詞、去詞法解詞等方式正確理解詞語,又是我們藉助一篇典型課文學習詞語理解方法的有效途徑。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在設計學案和開展具體教學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內容。

在知識的積累與閱讀拓展上,教師應有目的地將本課習得的閱讀方法推薦到相關閱讀中,推薦閱讀《西遊記》。另外,作為動作描寫和環境描寫的段落典型,如果時間允許,建議教師設計出相應的練筆環節,也好為本單元“我的小筆頭”中“心中的圖畫”奠定基礎。

第五部分:說教法學法

緊隨教研室推行的單元目標嘗試教學法,我一直在嘗試運用“三段論“的思想進行課堂教學,本課也是如此,至於學生,依然是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自學談論彙報展示的過程。

第六部分:說教學過程

教學第一課時時,我進行了常態目標的處理,如作者吳承恩的資料以及相關的《西遊記》的資料的查閱與彙報展示,識字、寫字的練習、以及解決不理解的詞語和概括文章大意。

第二課時便是教給學生高階技能的過程,依據單元目標嘗試教學為依託,我設計了本課時的學案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支架,將本課時按照“三段論”的步驟分為四個環節:第一環節,將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過著怎樣的生活?這一問題拋給學生,作為例中學部分,我點撥學生勾畫這一部分中對石猴的動作描寫,並體會這樣描寫的作用。第二環節,將這隻石猴為什麼能成為猴王呢?這一問題呈現在學案上,作為遷移用的部分,我提示學生運用剛才學到的方法,藉助典型動作、語言描寫,分析石猴能成為猴王的原因。第三環節,便是遷移用的環節,即讀寫結合點的練習,我讓學生根據剛才課文中作者是如何運用動作,語言等去描寫石猴的,去仿寫自己喜歡的人物,學生有了前兩個環節的鋪墊,雖然不會行雲流水,但也不至於無話可說了。第四個環節,我緊追不捨,忙不迭的向學生推薦了《西遊記》這部作品,並告訴學生,你們透過熒屏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只是表面的,應該再去真正閱讀一下這部作品,領悟一下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有了電視劇的印象,讀起來也會容易的多。

第七部分:說反思

教學完這篇課文,忽然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學生先前已經接觸過語言、動作等描寫,也能夠結合文字說出一些描寫的作用,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是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展開的。細想來,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勾畫這些描寫,並說出作用這一環節學生學得較好,但讀寫結合仍是難點,寫出來的段落支離破碎的,以後還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