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量評課稿
這是一節由張老師執教的復x課,“量的計量”這部分內容是把學生在小學階段學過的計量單位,面積單位、長度單位、體積單位、質量單位、時間單位彙總在一起,透過整理和對比來進行復x。《新課程標準》指出,復x課是學生在學x某一階段數學知識之後,幫助學生梳理已學知識,促進知識系統化;並透過查漏補缺,進一步鞏固、深化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學x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課。絕不是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程式化的再現知識,也不是能力的機械訓練,教學方式的被動接受。
課前,我們充分發揮備課組的作用,由張老師原創,鑽研“課標”和教材制定好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時張老師把目標定位於讓學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進行學x,而不是讓他們死記硬背記計量單位及進率,這與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教學過程應該讓學生親歷,讓他們經歷深層思維的形成過程是相吻合的。
整體上看,張老師這節課有下面三個特點:一是“理”,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使之“豎成線”、“橫成片”,達到提綱挈領的目的;二是“通”,融會貫通,弄清思路,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這些工作以往是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完成。在這裡張老師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在互相幫助中自主完成,自主建構;三是“練”,透過設計各式各樣的練x,進一步鞏固知識,達到拓展提高。
張老師的主要操作環節是:
一、日記引題,發現問題。
透過這個環節的教學,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都有量,每天都在接觸各種計量單位,新課的出示顯得非常自然。
二、檢查自學結果,整理知識。
張老師作為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起到了引領、幫助的作用。一方面透過三個問題的設計,提供給學生寬闊又具有層次的思維空間,另一方面不急於集體討論,而是提供給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有了這樣的空間,學生的復x是自主的、有效的、紮實的。張教師緊緊抓住學生的復x過程,適時加以補充、引導,讓復x變得更充實,更完滿。最後的兩個問題作為復x的補充,既對剛才的複習進行查漏補缺,又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進一步激發學生復x的主動性,發揮學x主體性作用。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是一門理性的科學,充滿演繹與邏輯,同時,它更是一門美的科學。
三、學以致用,鞏固提高。
在練x設計上,張老師獨具匠心,設計的有層次,有坡度。如“日記”改錯,既首尾呼應,又鞏固了計量單位的`靈活運用。如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計量單位,估算多少計量單位,在重點、難點處精心設計練x,同桌學x、小組探究,自學提問,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較好地掌握了這些計量單位。在名數的改寫是一個難點,在學生嘗試練x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自己講解,旨在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x中來,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教師再強調注意點,改變了學x方式,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
當然本節課還有不盡人意之處,由於板書花費時間較多,所以設計的練x沒有能夠完全解決。學生課前預x整理的知識結構圖,整理的非常好,類似於數學手抄報的形式,如果有投影儀顯示出來,既展示學生的預x狀況,滿足學生的展示慾望,分享成功的喜悅,又能讓全班學生了解不同的整理方法、整理規範,還能兼顧到知識的互補,便於查漏補缺,而且還能節省出一定的時間來進行練x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