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集合1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蘇聯傑出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他出生於烏克蘭一個貧苦家庭,兄弟四人都是教師。1935年,年僅17歲的他踏上了光榮的教育之路。衛國戰爭期間,他的妻子和剛出生的孩子被法西斯匪徒殘暴的殺害,他也在浴血奮戰中負了重傷,傷愈後,仍從事教育工作。1947年,他當上烏克蘭巴普雷什中學的校長,這一當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他逝世。蘇霍姆林斯基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把自己無私地奉獻給了教育事業。
一、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知識
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但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的教育方法,他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其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條就是“要天天看書,終生與書籍為友。”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書籍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帶領我們走出平庸、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每天讀書,那些知識就會像潺潺小溪般流入我們思想的江河,讀經典的書就如同是在與大師面對面地交流一般,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的困難。
二、教會學生學習
我們所帶的班級中往往有很多後進生,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幫助他們也能取得學業上的進步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老師可以針對性地挑選一些內容豐富而有生動活潑的書籍,讓這些後進生得到思維上的鍛鍊。但是,閱讀不是死記硬背,應該是有理解的閱讀,有理解的閱讀可以激發學生對閱讀書刊的興趣。
但是,現在的學生學習負擔越來越重,閱讀似乎越來越成了一種奢望。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想克服負擔過重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有了自由支配的時間,學生才有工夫去閱讀書籍,才有工夫在閱讀的過程中解決一些課堂上來不及思考的問題。相反“學生的學習日被各種學校功課塞得越滿,給他留下的供他思考與學習直接有關的東西的時間越少,那麼他負擔過重、學業落後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閱讀不僅不會干擾正常的教學,而且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知道的越多,他學習起來就越輕鬆”。表面看起來晦澀難懂的知識,往往在經過大量主動閱讀後“死的知識”也會變活,然後再透過教師的教導,同學之間的交流,所有的困難都會變得簡單。
讀完《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2
近日,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的教育實踐給我的教育生涯注入了鮮活的思想。
當我讀到“讓孩子們心理的詩的琴絃響起來”一段時,更是感慨萬千。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寫道:“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心裡的詩的琴絃響起來,要開啟他的創作的源泉,就必須教給他觀察和發覺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眾多的關係。譬如眼前是一棵繁花盛開的樹。兒童看到閃耀著的陽光的光點、雪白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顫動的樹枝和悠閒的小蝴蝶。我給孩子們指點出這些事物之間的幾十種的相互聯絡,於是激發起他們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來,孩子們就編起各種故事來了。只有在兒童親眼看見的那些事物之間,才能找到成千上萬種的聯絡,——也就是說,關於開花的蘋果樹和春天的太陽、關於蜜蜂和樹枝、關於小蝴蝶,就可以編出成千上萬個故事,而且每一個故事都有它獨特的情節。”
是啊,要想使學生的意識裡帶有深刻個性的東西,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的意識裡跟鮮明的、難忘的、激動人心的畫面結合起來。這不由讓我回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來:那天,我和班裡的學生來到池塘邊,我看到水面上漾起一道道波紋,問學生:“你們看看這池塘裡的水,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學生皺起眉頭,苦思冥想,經過我的再次啟發,終於有一個學生小聲說:“波光粼粼。”這一簡單的事例引起我的思考:作為教師,不能讓學生把知識成為“僵死的,不能活動的重物”,要使知識活起來。於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活學活用,當我學完一組成語後,我適時啟發學生說說這組成語描寫的是哪些景物,並充分發揮想象說一段連貫的話。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使成語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真是一舉多得。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3
看《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其中說到:“備課”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是教師必備的技能。其實備課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對教材的研讀。
在我們幼兒園也採取了個人獨立備課,備課組研究個人再次備課的方式,為的是讓我們充分熟悉教材。特別是對於語言領域中的故事、散文和詩歌等,除了對教材的內容進行理解,我們更應該體會其中的意境美、語言美。比如在活動《桃花瓣》中,剛開始我們只是將活動重點故事的理解和講述上,經過備課組的研討,我們再次分析教材覺得在春季這個美好的季節中開展這樣的活動要充分挖掘活動的意境美,於是我將活動定位於感知桃花瓣飄落的美,引導幼兒用語言、動作等多種方式表現桃花飄落的美感,並嘗試用散文中的語言用不同的音調詮釋,表現散文的美。活動效果比較好,孩子們用語言表現美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其實,除了語言活動需要我們自己分析教材,科學、社會等其他領域也需要我們研讀教材,只有教師研讀了教材,心中有教材才能引導孩子獲得更多,自己組織活動的時候才能夠駕輕就熟。心有教材方能從容,才能走出教材、超越教材。當然,除了備教材,我們還需要備孩子,瞭解他們已有的經驗,清楚瞭解在活動中對於他們來說難點是什麼,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活動出彩,讓我們的教學能力得到提高。
尋找職業幸福——品讀《給幼兒教師的建議》有感
暑假在家期間,一直在看《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這本書是由朱家雄,張亞軍以與幼兒教師對話的視角來編寫的。本書中所蒐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兒園一線教師撰寫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經驗提升,有的是與孩子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有的是關於教學的體會和反思,有的是對家長,對班主任的,甚至是對自己工作的反思……讀後感覺有很多共鳴的地方。
在書的第一輯“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第三篇中《品讀“職業幸福” 》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所寫的“幼兒教師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每天超負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憊,有時會產生職業倦怠。面對大家對幼兒教師是“高階保姆,低人一等”的觀念,如何能夠感受到幸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我想這也是很多幼兒教師的困惑。
文章作者從三個方面表達了自己的看法:1.要學會熱愛。2.要學會奉獻3.認清角色是品讀“職業幸福”的前提。其實除了這三個方面我覺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細細體會和品讀的。那麼我的幸福又在哪裡呢?
一、以真誠、平等的態度與幼兒交往,你會發現幸福就在你身邊
在我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子裡,我感受著那份快樂:和他們一起散步觀察春天,一起撿拾落葉,一起遊戲玩耍,一起放風箏,一起寫生繪畫。記得有一天,我外出聽課,下午回來後,孩子們好象很久沒有看到我一樣,熱情地叫起來:“老師,你到哪裡去了?”“你怎麼這麼久才回來?”我問:“你們是不是想我了?”有幾個孩子唧唧喳喳地說著:“是啊,我們想你了。”這些可愛的孩子!特別讓我感動的是前幾屆已經畢業的孩子,那些情景至今想來還歷歷在目:孩子們拿著小本本互相留下祝福的話,寫下家中的電話號碼,希望老師畢業後能給他們打電話,還有的說:“我們會想你的,畢業了還來看你們。”有幾個孩子進了小學後真的來看我們了。當我見到他們的一剎那,孩子撲過來緊緊地抱住我:“老師,我們想你!”我緊緊地摟住孩子,那一刻我感覺自己是幸福的。
二、家長的信任、尊重和肯定,讓我們感到幸福
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我們教師的工作有著很大的影響。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都很差,因此大小便弄髒衣褲,不小心摔破了皮,跌青了臉的事情時有發生。但是當我們聽到家長一句:“老師,不要緊,沒關係的。”“老師,麻煩你了,不好意思。”“老師,你們真的很辛苦。” 這些理解和寬容的話語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安慰和鼓勵,也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的支援,有家長的理解和信任,真好!
當看到家長在班級部落格中發表感謝的話和祝福時,我們是幸福的;當收到家長髮來的新年祝福時,我們感動著;當家長給我們提出中肯的建議時,我們思索著。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關心、信任、肯定,我們才能將工作做得更好,才能讓家長更加放心和滿意。
三、教學中的成功讓我體驗幸福。
教師最引以為幸福的我想應該就是教學中的成功了。一次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能使孩子受益非淺,而且能讓自己感到驕傲和自豪。成功的教學還能收穫成果,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取得可喜的成績。當看到孩子畫出一幅幅獨特新穎的圖畫,捧回亮閃閃的獎牌時,我們的心裡是激動而又自豪的;當看到我們的學生一個個有出息,當上了班長、班幹部,評到了三好學生時,我們的心裡是寬慰的。
四、自身的學習和成功是幸福快樂的。
經過自己的鑽研製作完成了一個課件;透過努力使自己的展示課、教研課能比較成功地同伴面前展示;聽到領導和同事對我們的肯定和讚賞……這些都讓我深深地體驗到了那份幸福。
原來幸福一直就在我的身邊,包圍著我,感染著我,現在我對幸福又有了更深的體驗與感受。讓我們一起來品味、尋找自己的幸福吧!
《讀懂幼兒的思維》讀後感
“嬰幼兒是天生的學習者,掌握環境和征服世界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和驅力。”本書譯者開篇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良多。是啊,既然幼兒本身就是學習者,所以如何來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促進他們的主動學習,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就成了我們老師們的一個首要任務。如何做好這一點,就要靠我們的細心與用心。
一、 細心去發現。
在很多遊戲中,具有很大自由度的自主遊戲,一直是幼兒們的最愛,在自主遊戲中,孩子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性,自由地玩樂,從中獲取著自己需要的知識經驗。正如本書第5頁中“8 歲卡門和7歲約翰之間的對話”,其實事情的越因很簡單,就是他們倆幫玩具娃娃洗澡與洗玩具娃娃的衣服。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筆者卻捕捉到了這一細節,在關注他們的對話中,發現孩子們其實是一種有目的、合作的玩,他們在其中不僅交流自己已經獲得的知識,還能一起用所得的知識解決實際中碰到的困難,其中有假設、有實踐、有結論。而這種發現,就能很好地幫助老師建立對孩子自身經驗的認識,不斷創設有利的環境,從而幫助孩子們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提升。可見,孩子們的學習遠處不在,關鍵在於老師要具有一雙慧眼,不斷髮現孩子們的自主學習,從而做好自己“支持者”的角色。
二、 用心去引領。
老師在發現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與興趣點後,如何來進行引領,則又是一項關鍵。在這其中,老師首先要進行分析選擇,選取其中有價值的點,來進行進一步的生成活動。因為孩子畢競是孩子,認知能力差,是非觀念不清晰,盲目地隨著幼兒走,就失去了老師的引領作用,也會讓孩子們走入誤區。如本書第4頁中“6歲艾沙卡的故事”,老師在得知艾沙卡洗汽車的發現後,敏感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價值,從而設定了一些場景,來引導艾沙卡進一步的實驗。雖然學習並不是在學校開始、在學校結束的,但和媽媽洗車的經驗開啟了艾沙卡的思維之窗,而老師的引領與幫助,透過在學校和同伴們一起進行的活動,艾沙卡的經驗進一步獲得了擴充套件,這其中,老師的引領作用就是其中的關鍵。
細心去發現孩子們的生活與遊戲,用心去引領其中有價值的點,那麼我們老師就能真正讀懂孩子們的思維,與他們靠得更近,真正做好我們“孩子學習的支持者、引領者與合作者”。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4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雖然時常翻閱,卻很少悉心思考。寒假裡,再次走進它,放慢閱讀的節奏,細細品味每個建議,感悟頗多。第一條建議《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讀完我就陷入沉思。當教師30餘年,我算是合格的教師嗎?
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中我瞭解到,一個合格的教師至少具備以下才能:
第一,要擁有足夠的智慧。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我們是和生活中最複雜、最珍貴的無價之寶、也就是人在打交道。他的生活、健康、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現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決定於我們,決定於我們的能力、水平、工作藝術和智慧。
第二,要有遠見卓識。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最後結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見分曉的。我們所做的、所說的和使兒童接受的一切,有時要過五年、十年才能顯示出來。所以,我們所做的一切,是為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
第三,要堪為楷模。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影響兒童成長的因素很多,有母親、父親、同學、讀過的書和看過的電影等,但對兒童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而作為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們克服消極的影響,使積極的影響發揮作用。為此,必須做到使我們的個性對學生的個性施加最鮮明、有效和有益的影響。這時,只有當兒童有一個聰明、能幹、有智慧的教育者,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顯示。
第四,要有創新精神。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師工作的物件——兒童,是經常在變化,永遠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樣。我們的工作是培養人,這就使我們擔負著一種無可比擬的特殊責任——創造性。
第五,對孩子有信心。偉大的思想家阿拜·庫南巴耶夫說過:“如果我手中有權,誰要說人是改不了的,我就割下他的舌頭。”這句話深深印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心裡。我覺得我們也應該深深印在心裡。如果我們想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崇高的教師工作,那麼,我們心中就應該對發育成長著的兒童充滿信心。教育才能的基礎在於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我們面前的這個人才剛剛開始生活在世界上,我們可以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制、傷害和扼殺。因此,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用心靈去認識它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重要的,不應當對它們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不要對他提出那些對成人提的要求。
第六,善於把熱忱和智慧結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每當我們有必要和學生談反映他複雜矛盾的內心活動的行為時,我們可以把這種談話推遲幾天。這樣做就會使你語言的情感、你對待學生的理智的心靈的情感更加充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感情似乎由於你的英明見解而高尚起來。而你的見解、你的話也就進入了學生的心靈深處,因為它們熱情洋溢,似乎是充滿了你內心的焦急不安。善於激起自己和學生、特別是和少年進行知心交談的情緒,這是每個教師都應當為自己建立的教育方法寶庫中特別重要的一種能力。要在自己身上培養、形成這種能力,使它完善、“精煉”,變得更加敏銳、有效。要培養這種能力,必須深入兒童的心靈,仔細研究他的心思集中在什麼上,他是怎樣看世界的,他周圍的人對他有什麼影響。
讀著作為一個教師應該具備的才能,我在思考:我距離一個合格的教師還有多遠?
有時,自己處理問題還不夠智慧與藝術,總是憑一時情緒,而往往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有時,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只顧眼前利益,而孩子的“百年大計”考慮甚少;有時我們面對暫時的落後生缺乏足夠的耐心,甚至缺乏信心;有時我們總是固守已有經驗,缺乏創新意識……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20xx告訴自己,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永遠走在學習、創新的路上……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5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感觸很深,也深深感到自己以前的不足之處,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老師要不斷的學習,獲取新知識,充實自己,才能教好學生。以前自己沒有閱讀習慣,後來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對於老師的每一條建議,都是充滿教育智慧的,我經常細細品讀,仔細琢磨,從中領悟到許多,也總結了許多。
對我觸動最深刻的是,終於理解小學教師身上所承載的使命和責任是多麼的重大!小學低年級和中高年級息息相關,打好基礎對於以後的學習是多麼的重要,在任何一個年級掉鏈子,都會影響後面的繼續學習。書中提到“學生在中年級和高年級能否順利地學習,還有賴於他在低年級時,在多大程度上學會了迅速而有理解地書寫,以及這種技能怎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蘇霍姆林斯基建議小學教師提出一個努力的目標,到四年級結束時,一定要使兒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動化地書寫的能力。那麼這就要求作為小學階段的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理解學習不是灌輸式的,不是死記硬背用來應付考試的,小學的重要性,小學是普及中等教育的牢固基地,如果我們不改變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到後面就會出現很多所謂的“差生”,因為他們不會學習,不會思考。平時我在學校與家長溝通時,一定給家長強調學生回家課外多閱讀,多看書,多讀書,同時要求學生在校時學習時,低年級教師的任務是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使閱讀能夠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學習上能夠達到自我思考的行為。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而沒有學業落後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就容易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就要設法使每一個兒童創造性地運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如果用思考、情感、創造、遊戲的光芒來照亮兒童的學習,那麼學習對兒童來說是可以成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勝的事情的”。這應該就是小學教師最應該學習的地方,小學的孩子在活潑開朗的年齡階段,充滿童趣,同時,孩子們的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所以作為一名小學階段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孩子學習,如何提高孩子的專注度,也應該成為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有趣的課堂孩子的學習興趣高漲,學習積極性高,參與度高,能夠在課堂上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可以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更好的理解課堂知識,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學習也更加輕鬆,還可以讓老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師生關係。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應當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車間裡增添了一件新的精緻的工具。”作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對於自身的素質提高,能力提升,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讀書,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有人以前說過,人生就是不斷的沉澱,完成自我底蘊的轉化,教師的底蘊是靠書籍堆起來的,教師平時對於知識的積累會反映在課堂上,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資訊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同時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誌。教育日記能促進教師進行思考,積累經驗教訓。把已做的工作進行反思、對某一教育教學問題進行多方比較和分析,從而找出更好的辦法,學會改變,學會創新; 也可以提醒自己趕快多讀書,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並在教育教學認識上有一個新的高度。教育日記的確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
透過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回顧幾年的教育工作,對照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發現自身還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今後,我會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我,在不懈的追求中完善自我,一定會把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師作為奮鬥的目標,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6
古人云:“開卷有益”。於是,我借假期的閒暇,認真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鮮活的例項闡述、精闢的理論分析娓娓道來,時而讓我茅塞頓開、時而讓我拍手叫絕、時而讓我柳暗花明、時而讓我冥思苦想……
眾所周知,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論文,1200多篇兒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歷經千錘百煉,浮現如玉瑰寶,已經深深根植於我們的內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們心中無疑是一座不朽的豐碑,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教師職業中走向成功的典範。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我認為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給教師的建議》攫取了他教育教學思想和策略的精華,給了我們一線教師切實可行的一百條建議。書中許多思想、許多教育方法、教學策略,讓我產生了共鳴,讓我有了很多的收穫。
書中讓我感觸頗深的是“怎樣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問題。大家老師平時都會說:我們要一視同仁、善待班裡的每一個孩子;大家老師平時也會說:我們要因材施教;大家老師還會說:我們不能歧視後進的孩子。說歸說,要做到確實很難,但是我們依然得努力做到才行。聆聽蘇霍姆林斯基的第一條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讓我懂得了,做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不同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鼓勵他們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的同時,不要對學習能力弱的孩子抱怨,不要對他們說某某人行,你為什麼不行?這樣會傷了孩子的自尊。而是要讓他們跟自己比,鼓勵他們每天進步“一點點”,不僅讓他自己看到自己的進步,同時讓他知道,全班的人都看到他的進步,併為他的進步喝彩。只有做到這樣,我們才無愧我們口中的一視同仁和因材施教,才真正做到善待每一個孩子、不歧視每一個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賞識每一個個體”,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這一思想不僅僅體現在這第一條建議中,而是貫穿於整本書中,激勵著每一位教師用賞識的眼光看待每一個有個性的學生。未來的教育陣地上,我一定努力學會賞識每一個學生,讓我的每一個學生在賞識中成長、進步。
書中讓我幡然醒悟的是“讀書、讀書、再讀書”的必要性。也許我們曾經以為:我們小學教師,不就是孩子王嘛,教教他們,現在的學識儲備已經綽綽有餘了。“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蘇霍姆林斯基一語道出了教師成長的秘訣——讀書。如今,“教師要多讀書”這個觀點已越來越為大家接受。可我有時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備課、上課、批作業、補差等已忙得我焦頭爛額,哪有時間讀書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覺得自己有點黔驢技窮,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長此以往,週而復始,使得我不閱讀也心安理得。然而,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第18條、第19條建議和後邊的相關建議後,我深深感受到讀書的必要性。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後進生所讀的書籍裡,在他從周圍世界裡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用驚奇、讚歎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在兒童感到驚奇、讚歎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對於學生而言,讀書竟有此奇特的功能,那於我們教師而言定也有異曲同工的作用吧!再者,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我們教師要提高自己的素養,讀書是條實惠而必要的途徑。我相信每個教師都渴望自己才學淵博,上課旁徵博引,學生身臨其境。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與平時自己對書籍的廣泛涉獵是息息相關的。專業書籍的閱讀、領會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對於解決工作中的困難會有裨益;非專業書籍的閱讀同樣重要,它會從另一個角度來拓寬我們的思路,更加廣闊地增加我們的智慧。我會牢記書中所說“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顯得像識字課本一樣。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你才可以說:為了上好一節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的。”我懂了,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貴在持之以恆,貴在養成習慣。今後的人生,我定要求自己與書為伴,讓自己始終與時俱進,讓自己始終在進步。
品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彷彿親耳聆聽到蘇霍姆林斯基的經驗之談,讓我在聆聽中不斷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經歷,使我在反思中悟出了許多教育教學的真諦,它將成為我教育陣地上享用不盡的財富!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7
暑假閒暇間,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的精彩描述,給我們教師許多的感悟。
“所以中年級和高年級教師的時間預算表都取決於你,你在教學和教育工作中是創造精神的締造者。”這給我的衝擊很大。現在我們教師的教育參考書把我們的教材分析地很透徹,而且還有現成的教學設計給我們參考,這給我們教師帶來了益處——無須自己花時間去探討書中的情節,書中所蘊涵的境界,甚至是去精心設計教學。但是,這也使我們教師產生了依賴性,不再花工夫,不再費時間探索,這樣長久以往,教師的思維會被禁錮,變得停滯不前,甚至是倒退。我覺得,作為教師首先要親近教材,熟悉教材,在心中能夠聯絡本班學生的特點進行思考,有一個初步的教學環節設計出來。然後看教參,進一步瞭解教材的重點,難點,從而在這個基礎上重新去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使之更加地嚴謹。如《生命的林子》的教學,我抓住了“生命”和“林子”,把它們作為重點進行設計。從方丈領玄奘去後山看的不同的松林中松樹的截然不同中,明白樹木只有在有生機活力的群體中彼此競爭才能成材,人也一樣,應該在具有競爭性的群體中拼搏,奮力向上,才能成為棟樑!而無須一句句逐一進行分析。讓學生在具體的關鍵的字詞句中整體感受,比零星的理解更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學到方法。
“你要教會所以的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必須使閱讀達到這樣一種自動化的程度,即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所讀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過“出聲地讀”的能力。”這裡蘇霍姆林斯基不僅講到了閱讀的方法——邊讀邊思,邊思邊讀,更是把默讀提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的確,新課程實施以來,在課上,學生讀書的時間多了,讀的量也足了,但是在不經意間,我們的閱讀教學又步入了“讀”的誤區:重“讀”輕“閱”,甚至只“讀”不“閱”,用“書聲琅琅”代替了“靜思默想”。學生讀了一遍又一遍,結果,課堂上熱熱鬧鬧的,下了課學生心裡卻空空蕩蕩。所以我們應該多讓學生去默讀,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就應該安排默讀十分鐘課文,讓學生邊讀邊查,邊讀邊思,邊讀邊畫,讓學生去讀書、去體會、去揣摩,真正做到“與作者心靈的對話”那該多棒呀!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8
冰心老人曾經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拓。這學期,我閱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這就集中體現了蘇霍姆林斯基賞識教育的思想,他認為教師的賞識是實現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我認為賞識教育應該從下面兩個方面著手:
一、師愛——成功教育的動力。
師愛是教師發自內心的對學生關心、愛護、尊重、信任、期望、賞識以及盡責的美好情感,當學生感悟到這種師愛後,便會激發出積極向上的熱情,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有了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自己的教育物件充滿信心和愛心,才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如果教師發自內心地向學生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語言去打動他們、感化他們、啟發他們、誘導他們,讓他們增強信心和勇氣,讓他們認識到問題的根源,奮起直追,最終他們也會成為生活和學習的強者。
二、自信——成功教育的秘訣。
成功教育很重視學生自信心的培養,甚至有人提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善於在每個學生身上發現他的天賦和才能,為他提供發展的條件,竭力做到使每個學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從而感到快樂,從中樹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並不低人一等,而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
對小學生,尤其是那些學習困難者,特別需要的不是失敗,而是別人的肯定、老師的賞識和成功的體驗。透過這些,才能促使他們產生一種內驅力,促進他們成就動機的發展,促進他們發現自己,看到自己潛在的力量和優點,從而滿懷信心地不斷爭取成功。
古人云:“開卷有益”。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的確讓我的眼睛霍地一亮,讓我的心地陡然開闊。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9
以往都是自己為學生布置暑假作業,今年暑假我也被佈置了一份特別的暑假作業,就是細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說句實話,剛聽到這個作業心中還真有點小疑問:這是本“老”書了,它還能跟上日新月異的現代教育的.步伐嗎?這本書的背景是計劃經濟下的蘇聯,它能解決多少市場經濟下的中國教育的問題。帶著疑問我開始擠時間完成作業。
剛開始真的是艱難的,漸漸地書中一些事例和體會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為蘇霍姆林斯基的很多思想反映的正是永恆不變的教育規律,這些思想是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的。一些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的體現 ,很多都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
最困擾我們的問題莫過於:到底怎樣教育好孩子?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目的既是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和標準,同時也當然是衡量教育質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據。
蘇霍姆林斯基就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觀點就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現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關於德育,他明確指出,“和諧全面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
“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由此我想到師德這個問題,我想教師的精神世界的空虛應該也是導致一些教師師德出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精神世界是一個看不見的龐雜體系,其表現形式只能透過對行為觀察窺測其內在的東西。然而他卻可以左右人的行為,。 教師作為這個世界中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其精神世界更值得人們關注。原因是他的周圍是一群同樣值得關注的精神世界,教師的精神世界是孩子們除了知識以外的另一種食糧。教師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實際上就是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在陳曉冰老師的文章中我讀到過讓我深有感觸的一段話:這種精神世界的營造應該是以多彩的世俗生活為基座的,是以讀書與專業修為作材料建築起來的一座精神大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社會對教師的認識出現了大相徑庭的兩種定位:一方面教師作為社會道德的孵化器,被當作標杆推至“人類靈魂丁程師”的寶座。至高的社會要求被道德的光環包裹得完美燦爛.另一方面人們又在不自覺地固守著一種近似於頑固的“傳統認識”,教師似乎總是與長衫、瘦弱、深夜窗的燈光捆綁在一起,與迂腐、清貧聯絡在一塊。雖然我們處於一個生活日漸改善的良性發展時代,但不可否認.長期存在的社會道德要求與物質待遇並不匹配的生活狀態,使得教師在精神與物質的兩端均處於“亞健康”的狀態。
我想正是這種“亞健康”讓一些老師在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爭鬥中選擇了妥協,甚至是淪落。選擇了服從於權威和偽善,選擇了追逐於名利和虛榮,選擇了對師德的漠然。
那麼如何充盈教師的精神世界呢?蘇霍姆林斯基又給出了答案,他認為:“不研究事實,就沒有預見性,就沒有創造性,就沒有豐富而豐滿的精神生活,也就沒有對教育工作的興趣。”他還闡明,創造性研究的意義“不僅在於教師發現並研究了教育過程中尚未被人注意的某個方面,而且在於這種研究能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對自己勞動的看法,創造性研究能使教師不再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同一些事情的單調乏味的重複,看作每天在各個年級裡千篇一律地講課和複習,而是看作永遠常新的、獨一無二的創造活動”,它還能夠“驅散教師當中對工作的冷漠態度和惰性,點燃起創造精神的火花”。而且,當教師感到自己是教育現象的創造者,“這種情感是他渴求知識、熱愛讀書、不斷更新和充實自己的知識的內心需要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可以說,創造性勞動是強化教師的敬業精神、預防教師職業倦怠、豐富教師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徑。
教師的精神世界可以說是一種情懷,是一種品質,是一種做人的原則。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襟懷到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到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精神境界。以古鑑今,更何況我們今天的教者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有自由時間,以供讀書和研究。自由支配時間是根,它滋潤著教育藝術的枝和葉。”
要想在師德問題上不走彎路,教師就要努力提高教育素養,既要精通自己所教學科的內容;懂得心理學、教育學和教學法等教育科學知識,又要有較高的工作激情。教育的追求和教育的智慧是從教師的內心滋長出來,這要取決於這片土壤的肥沃程度:教師的文化底蘊,教師的學識修養。讓我們都來關注自己的心性修養和精神世界吧。為自己更為了身邊那些純潔的心靈!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0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收穫頗多,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師仍不失為一次徹底的教育理念和精神的洗禮。下面我僅舉一個例子來談談我的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道:希望你們警惕,在課堂上不要總是教師在講。這種做法不好。我得出一條結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數學教師和語文教師在一節課上所要講的時間,不應超過5—7分鐘。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東西。
起初還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太理想化了。可是,審視自己,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為什麼你講過的知識還是有一部分的同學並不知曉?一做起題來還是不會?平時我們總埋怨學生不認真或不懂得強化知識點,殊不知更關鍵的原因就是在於,這些知識是你灌輸給學生的,而不是他自己思考得來的。這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也是不謀而合。
課堂型別分為:知識型課堂、理解性課堂和思維型課堂。知識型課堂的重心為講知識,讓學生記住一些基本的事實和概念。對這類課堂我們不能一概否定,要適當運用,加以改進。理解型課堂的重心為講問題,它把學生不懂的問題講明白,再按照法則進行訓練、鞏固以及運用。相較於知識型課堂而言,理解型課堂教學更加進步,但也有侷限:它把學生往一條路上引,束縛思維,不利於創造。從形式上來看,思維型課堂也是講問題,但更側重從學生的角度,結合教師的深度理解去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評價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果。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我們平時採用的課堂大多是知識型課堂,部分是理解型課堂,思維課堂可以說少之又少。
比如說,《赤壁賦》這篇文章,我們說表達了蘇軾在逆境之中的曠達樂觀,但這個如若讓學生自己探究得來該多好啊。我們為何不引導學生去看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為何不可在課堂上讓學生靜靜地品讀餘秋雨的《黃州突圍》?為何不能在課堂讓學生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卻要親力親為、苦口婆心地做無用之功?我們灌輸給學生說蘇軾的思想是集儒家、道家和佛家融為一體的。這話說出來有幾個孩子是能明白的。我們大可花點時間讓孩子們自己根據看的書去討論,老師也可以加入其中。師生間的課堂對話是培養學生思維的良好手段。可以透過對話刨根究底,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可以透過學生的反饋生成新的課堂教學資源,促使教師調整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也可以在師生的對話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外顯表現。而且這樣的課堂,宛若課堂之春風,將思維之種子悄然種在學生的心中,不亦樂乎?
又如:對於古文裡的一詞多義,單靠記憶是比較難的。這時候,引領學生利用說文解字去研究古漢語文字,不是一舉兩得之事嗎?既能讓學生用形象思維來記住文言字的含義,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由此看來,任何行為都是由思維引領的,教育行為也是由教育理念引領的。蘇霍姆林斯基正是懷著“培養真正的人”的理念和目標,實踐於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才成為了烏克蘭卓越的教育家。當然,在今天的教育體制下,我們難免受到束縛。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改變我們對真正教育的執著追求。我們將不斷摸索更好的教學方法,奮然而前行。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1
記得看到《讀者》上面一篇文章“公民意識:一塊蛋糕怎麼切”。透過聰明母親讓哥哥分蛋糕,讓弟弟先選蛋糕的故事,轉換了原來母親分配者的角色,變成監督者,而兄弟倆互為爭搶的角色變成相互公平者。在長期以來的教育中,老師常常也是母親原有的角色,高高在上的教育者。那麼在班級管理中,教師是否能仿效母親做一位聰明的班主任,讓幼兒從他律的行為中逐漸轉換為自律,感受師幼教育的公平與樂趣。
記得兩年前我班上的澗兒。他是插班生,非常頑皮、自傲。剛開學第一天老師沒有發現打人事件,只是發現用餐挑食、不專心、玩弄菜等,接下來,“原形畢露”,散步時,對後面的同伴拳腳相加、上課時對身旁孩子的大腿劈掌、看到前面孩子舉手發言,他用手去揮打等等。這些侵略性的行為一旦得逞後,他沾沾自喜。但是他思維靈敏、口齒伶俐、動手能力強,又是一個能力極強的孩子。每當老師教育時,他說的比唱得還好聽。
對於這樣的孩子老師感到很棘手,該怎麼進行教育輔導呢?《給幼兒教師的建議》的第五輯“做一個有協調能力的班主任”。在扉頁上寫著蒙臺梭利的一句話:“我們的目的要建立積極的紀律、工作的紀律、良好的紀律,而不是建立靜止不動的紀律,被動的紀律,屈從的紀律。紀律必須透過自由而獲得。”如果老師單一的說教、一味的批評或者告狀等方法只能導致他變本加厲的逆反。於是,我採用“以情入手、以愛開路、以嚴保駕,以信開導。”的教育策略,淺嘗做聰明班主任的快樂。
首先,以情入手,在聊天中瞭解他侵略性行為背後的成因。據瞭解,在家他是哥哥,和小妹妹相處時不肯謙讓,經常受到父母的訓斥,尤其是爸爸的打罵。爸爸的粗暴讓他脾氣變得更倔強,同時萌生他暗暗地對弱小同伴的施暴。
其次,以愛開路,開啟他善良美好的心靈。老師問他,每次做什麼事情時會打你?打你以後,你心裡怎樣想的?你覺得你打小朋友,他們心理會怎樣想?你今天用武力解決問題的方法人家服氣嗎?還有沒有比武力解決更好的方法呢?告訴他,經常使用武力解決問題,人就會變得蠻橫無理,失去很多的朋友,變得孤獨;而用商量解決問題,人會變得文明有禮,會結交許多朋友,就會很快樂。
再次,以嚴保駕,善用暗示與小小的懲罰。經過觀察發現,他動手干擾身旁的孩子已經習以為常,甚至有些習慣性動作,因此,很難自我控制。因此,老師會用一個眼神,或者是動作提醒他,他剛開始心領神會,就收斂了,可是多次以後,失去了“魔力”,他也無法抑制自己的行為,仍然故伎重演。這時,老師就要把小小的懲罰“搬”出來,如,你今天不理睬老師的提醒,故意犯錯,停止自由活動,要安靜反省;或者今天的紅花不和故意調皮的孩子交朋友,等等。讓他明白,學習不僅要發言,也要遵守學習的常規。
最後,以信開導,體驗自律的感受。我們班自由性遊戲開設了《幼兒園》,請他擔任小老師,這下,他的主意可多了,一會兒安排上語言課,講故事,一會兒又上音樂課,忙乎了一陣,小朋友不停他的指揮,他就“發飆”拳腳動作又要上來時,小朋友會說:“老師怎麼打人,不能當老師。”他立即手腳。耐著性子和大家講道理,從遊戲講評中,他發自內心說:“在幼兒園中當老師很難的,小朋友要不聽話,不能打人,只能想辦法講道理。”
馬卡連柯說過,“每一個兒童就是一個獨特的世界”。當老師真正解讀他們的個性,才能發現每一種個性的孩子都一樣可愛。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2
拿起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其中《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給了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裡,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體驗到尊嚴感:我在校是個好學生,在社會上是個好公民,在家是個好孩子。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透過學習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打叉,請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於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如果學生做錯了,我就在題目旁邊打上問好,並告訴學生:“你試一試重做一遍,只要下點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現在還沒給你打分,你再努力點,一定得高分。”學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錯誤,還想出了正確答案,那種自豪感是從來沒有過的。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是啊,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被鼓勵的願望,學生更是如此。班上一位三年級的男孩已經很努力了,可是很多次都沒有考出好成績。活潑的孩子在我面前顯得有些寡言,看得出來情緒低落。在一次講評完試卷後,我主動對他說:沒考出理想的成績,但是你已經很努力了,沒關係的。雖然現在沒有考好,我相信以後你一定會考好的。孩子沒有說話。看得出來,從那以後,課堂上的他更用心了。此後連起來的三次考試成績是95、96、98。孩子終於在得了98分以後,笑著對我說:老師,我一定要考個100分。是的,任何孩子都需要鼓勵。一句鼓勵的話也許能讓孩子銘記在心,教師的鼓勵會變成他們向前進的動力……
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鍾。”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
原來,看書也是在備課, 用一輩子來備課怎麼還會上不好一節課呢!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記得有一次上《國歌》,我非常認真的準備了課,瞭解了歌曲創作的背景,如果說歌曲的創作不能和背景結合的話,孩子怎麼能理解國歌的意義,當時感觸特別深,如果我的歷史更好一點,可以把故事說的更生動一點,我想孩子對歌曲的把握也會更出色。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讀書,能使我們的知識變得更豐富,堅持每天讀書,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我們眼裡看就成了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當課堂成了孩子們遨遊世界的地方,那我們還會擔心孩子會不認真聽課嗎?
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珍惜兒童對你的信任.
“教師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裡,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其實,師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看學生,使他們感覺到你對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貴之處,在教師的眼裡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在學生做好的大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在學生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關心和指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認識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不要加以指責,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樣。其實他們也很痛苦,作為教師就是要時刻給他們啟發和鼓舞,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
二、教學相長,取長補短.
“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兒童練習本的字跡端正秀麗,錯別字很少,那麼這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級裡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想一想,我這幾個月的教學其實真是這樣的,“練習本”就是學生習慣養成的一面鏡子,也反映著一名教師的教學效果。對於新教師而言,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今後有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我所缺乏的也就是這一點,要時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得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更省力更有效。要對同事們的經驗加以研究和觀察,並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
三、教師的教育素養.
“關於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只是他的知識的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可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其實,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想想自己,在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好,每天不停地忙於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但閒暇時又懶得動,而那些教育書籍卻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早已落滿了灰塵。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此時,想一想實在是可悲!可憐!現在覺得自己還年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足以能“應付”小孩子,然而面對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說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我們不得不時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麼惟有讀書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而讀書的這種意識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
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職業智慧。讀書是課改的需要。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尖銳而有力的挑戰。新課程不再像傳統課程那樣統一機械、墨守成規,很少變通,而是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價值取向,決定了教學目標和結果的不確定性;個別化教學決定了教學物件的不確定性;綜合性的加大決定了教學內容的不確定;師生共同探討新知決定了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師作為課程具有的自主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不確定性;……教學的多樣性、變動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個嫻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學設計者、決策者、支配者、智者、專業知識的發展者和創造者。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所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他寫了很多充滿了“人”的魅力的書:《要相信孩子》、《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於人的思考》、《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裡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它讓教師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
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人順暢。”,從《給教師的建議》中,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
這本書共設計到100條建議,我就其中的受益頗深的幾個建議,談談自己的感受:
翻開書,一百條建議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裡,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直困繞我的問題:為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為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我沒有在備課中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為人師的困惑。
他要求我們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3
1.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我從來沒有、一次也沒有給這樣的學生補過課,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在正課上沒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們閱讀和思考。閱讀好比是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它的覺醒。”一個叫費佳的學生由令人頭疼的學困生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床調整技師,他的成長經歷使蘇霍姆林斯基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呀,閱讀能啟迪人的心靈,但對於給後進生閱讀的指導是我教育教學中的空白,想想自己平時的做法無非是:花時間與後進生磨,然而多數時間是雙方兩敗俱傷。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後進生所讀的書籍裡,在他從周圍世界裡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用驚奇、讚歎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在兒童感到驚奇、讚歎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這是給我努力方向的鑰匙,我要想辦法讓書籍成為我的學生的精神食糧,伴隨他們健康成長。
2.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從中道出了教師成長的秘訣——讀書。“教師要多讀書”這個觀點已越來越為大家接受。可我有時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備課、上課、批作業、補差等已忙得我焦頭爛額,哪有時間讀書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覺得自己有點黔驢技窮,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長此以往,週而復始,使得我不閱讀也心安理得。無意中,我在網上看了一段對特級教師李鎮西的影片訪談,他說:我們每天的吃飯、刷牙、洗臉需不需要毅力?不,這是習慣。我讀書、寫日記就像每天吃飯、刷牙、洗臉一樣是自然而然的習慣。一語驚醒夢中人,我現在忽視了讀書,忽視這習慣的養成,等於現在放棄了充實自己的機會,也等於現在失去了提高自我的最佳機會。
我相信每個教師都渴望自己才學淵博,上課旁徵博引,學生身臨其境,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與平時自己的廣泛涉獵是息息相關的。專業書籍的閱讀、領會以及再發揮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對於解決工作中的困難會有裨益;非專業書籍的閱讀同樣重要,它會從另一個角度來拓寬我們的思路,更加廣闊地增加我們的智慧。我會牢記書中所說“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顯得像識字課本一樣。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你才可以說:為了上好一節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的。”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貴在持之以恆,貴在養成習慣。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4
1、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教師要善於明確:要透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
2、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教育技巧的奧秘:用終生準備自己的每一節課。
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書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海洋。教師理論知識數量上的增長還可以轉化為質量:襯托著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麼為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敘述、演講)時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3、教師的時間和教學各階段的相互依存性
這條建議主要是向小學教師提出的。
小學面臨著許多重要任務,佔據首位的任務是:要教會兒童學習。教師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兒童應當掌握的理論知識分量跟實際技能和技巧之間,確定一個正確的相互關係。
教師應當首先教會兒童熟練地讀和寫。在小學裡要教會所有的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必須使閱讀能達到這樣一種自動化的程度,即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所讀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過“出聲地讀”的能力。前一種能力超過後一種能力的程度越大,學生在閱讀時進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細,——而這一點正是順利地學習和整個智力發展的極其重要的條件。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一個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的學生,比起不掌握這種乍看起來很簡單的迅速閱讀能力的學生來,就顯得能夠更迅速、更順利地應付任何作業。在他的腦力勞動中就沒有死記硬背,他閱讀教科書和別的書籍,能夠清晰地領會物件的整體和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約性。
學生在中年級和高年級能否順利學習,還有賴於他在低年級時在多大程度上學會了迅速而有理解地書寫,以及這種技能怎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閱讀相配合的書寫是兒童藉以掌握知識的工具。這種工具處於何種狀態決定著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時間。
4、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裡
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小學時沒有把那些如同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裡,達到終生牢記的程度。小學老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構築一個牢固的知識的地基,首先是基本讀寫能力。
5、“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
分析一下知識的內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學生牢牢記住和長遠保持在記憶裡的知識明確劃分出來。教學大綱裡有一些“關鍵”的知識,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運用知識的能力就取決於這些“關鍵”知識是否牢固。因此教師正確地確定這些知識的能力就十分重要。這裡所說的“關鍵”,就是指反映本學科特點的、重要的結論和概括、公式、規則、定理和規律性。在有經驗的教師那裡,學生都備有專門的本子,用來抄錄那些必須熟記和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
必須識記的材料越複雜,必須保持在記憶裡的概括、結論、規則越多,學習過程的“智力背景”就應當越廣闊。換句話說,學生要能牢固地識記公式、規則、結論和其他概括,他就必須閱讀和思考過許多並不需要識記的材料。閱讀應當跟學習緊密地聯絡起來。如果透過閱讀能深入思考各種事實、現象和事物,他們又是應當保持在記憶裡的那些概括的基礎,那麼這種閱讀就有助於記憶。這種閱讀就可以稱之為給學習和識記創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閱讀。學生從對材料本身的興趣出發、從求知、思考和理解的願望出發而閱讀的東西越多,他再去識記那些必須記熟和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就越容易。
考慮到這一條非常重要的規律性,我在自己的識記工作中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
我想建議所有的教師們:盡力為你們的學生識記、記熟和在記憶裡保持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而創造一個智力背景吧。只有當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請你們考慮一下,怎樣才能把現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於思考、分析和觀察的物件吧。
6、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
對“後進生”而言,“第二套教學大綱”能起到特別重要的作用。對“後進生”而言,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必須使這些學生儘可能地多讀些書。
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的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
利用假期時間,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不少的教學建議,每一條建議都是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的實際遇到的問題,其中有的是用實際事例,有的是一些的理論分析,最多的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親身遇到的問題和真實教學案例,閱讀這本書,對教師教學大有益處,也是我開闊眼界,啟發非淺。本次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後,有幾個孩子的成績不是很理想,家長們很著急,紛紛詢問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其中談到最多的方法就是利用假期為孩子補課。這是家長為孩子尋找的解決方案,那麼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呢?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的第一條建議就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其中主要就是討論如何看待班上學習有困難學生的問題,並給出了建議。
一、正確看待兒童成績
“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100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80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觀點,每個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對於自己來說的,教師應該充分地瞭解自己的學生各個方面,知曉學生的各種特點與個性,任何時候不拔高,不低估,這樣才能中肯地給予科學合理的評價,才能較好地把握學生的生長髮展方向。
二、瞭解兒童的個性需要
“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能完全獨立地讀出和解出解決問題,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級末甚至三年級末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透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這段話,給我的啟發很大,無論是對待優等生還是學困生,要幫助他們學習,首先就要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將會遇到何種困難,這樣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的學習。
1、瞭解學生的學習需要;
2、明確學生在學習可能遇到的困難與障礙;
3、積極採用個性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三、教師充分備課
設計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在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數學老師的教學方法為例,建議我們分層設計教學方法。教學中,將學生進行分類,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給予不同的教學指導。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必須對學生有深入的瞭解。借鑑以上的建議,如何對班上學生進行輔導,有了一點想法。
1、現階段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設定符合他能力的學習任務;
2、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與家長聯絡制定家校學習習慣培養計劃,家校聯合努力糾正不良學習習慣;
3、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透過鼓勵機制,引發興趣;
4、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