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窪裡的小魚》評課稿
《淺水窪裡的小魚》評課稿1
雷老師執教的《淺水窪裡的小魚》是以關愛為主題的課文。課文以作者的散步為線索,緊扣小魚的處境和命運,著重描寫了小男孩的動作、作者與小男孩的對話,展示了小男孩那迥異於成人的童心世界,表現了小男孩對弱小生命的關愛,美好善良的人性。該文語言簡潔、樸實,但意蘊深遠。這增加了教師把握教材的難度,但雷老師執教時,無論是對教材處理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都是很成功的。
一、對教材的把握十分準確。雷老師用自己的情去啟用課堂,這情緣於教者的自身修養,緣於教者對教材的駕馭能力。
1、教材處理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合學生實際。
二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表現欲也特強,雷老師在處理小男孩拯救小魚兒的過程時採用表演朗讀的形式,滿足了二年級孩子表現欲極強這一特點,也更好地體現小男孩拯救小魚兒時認真、神聖、滿足的情態。
2、問題設計巧妙
“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教師巧妙地設問,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雷老師這一點考慮得更是周全。雷老師設計了“‘甚至’怎樣理解,用造句的方式理解詞語。”
3、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學習語言,發展思維,陶冶思想情操。而思想教育、思維訓練和審美陶冶,是在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完成的任務。怎樣才能組織和指導學生完成學習語言的任務,那就是要對學生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為了讓學生得到這一訓練,雷老師採用了多種訓練形式,比較、補充、想象、互動、抓重點詞句等,層次梯度適中。
二、注重學生情感體驗。
新課程改革指出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教學過程應該是愉悅學生精神生活,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過程。雷老師在教學中多次設定情境,使學生始終處於豐富的情感體驗之中。如張老師設計了“你們就是被困在淺水窪裡的小魚,此時此刻會想些什麼呢?”“‘我’看到了小男孩的舉動後又會怎樣做的呢?”“聽了作者的話,小男孩會怎樣想呢?“得救的小魚回到大海後的心情怎樣?”這些教學環節,引起同學們的同情心,引起情感共鳴,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設身處地為小魚著想,從中體會到小魚的難受,真真正正地做一回小男孩,體會小男孩的成功感、滿足感。在這樣的情感體驗中,學生完成了關愛他人就是關愛自己的教育。
《淺水窪裡的小魚》評課稿2
今天有幸聽了高老師的《淺水窪裡的小魚》,我感覺受益匪淺。是高老師透過一節完整有趣的課堂告訴了我,什麼是隨文識字,怎麼隨文識字。作為同年級的老師,我還有許多需要學習和借鑑之處。
1、開頭直接出示圖片,透過講故事的形式告訴了學生小魚是怎麼被困的,而我上課是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的提問,講到小魚被困這一句後才探究怎麼被困,整個過程囉嗦,浪費時間。從中可以看出,高老師是動了一番腦筋的。
2、高老師的隨文識字不是學生指引,而是教師透過問題的形式帶領學生,直接引出相應的句子,進行各種讀,之後出示生字寶寶,先對學生做出前後鼻音,平翹舌音的提醒,之後問生字像生活中的什麼字,還讓兩個字互相調侃,學生記憶的更為牢固。
3、隨文識字方法多,形近字法,形近字互相說話法,瞭解意思法,隨堂練習法,分析字形瞭解意思法,
整節課感覺特別輕鬆,識字有法,又無定法,步步紮實有效。
《淺水窪裡的小魚》評課稿3
本課本著“人類與動物和諧相處,珍愛生命”為主題,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郭老師的課學生掌握遊刃有餘,以下幾點值得借鑑學習:
一、以境促情
課伊始,欣賞小魚在大海里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到魚到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激發了學生們對美麗的海底世界的嚮往,也為下面學生體會小魚的可憐做好鋪墊。
二、以情渲境
老師 對“淺水窪”的講解、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大海里生活的情景、“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條小魚,你馬上就要你會想些什麼?”創設情景,讓學生設身處境地位小魚著想,從中體會小魚的難受,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其實也是使學生感悟小魚的危險處境為小孩子救小魚埋下伏筆。
三、以讀促理解
郭老師的課文講解以第一自然段位重點,引導學生透過抓重點詞句自由度、個別讀、師範讀、齊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逐層深入地體會文章,品析語言,深入地認識了淺水窪裡的小魚的困境。
《淺水窪裡的小魚》評課稿4
今天,再聽蘇**老師上《淺水窪裡的小魚》這一課,我深有感觸。這是第四次聽蘇老師上這一課,每一次,感覺都不一樣,同樣的課文,同樣的老師,面對不同的學生,以及課堂上學生有時的意外回答,讓我感覺到沒有一模一樣的課堂。也讓我感覺到要上好一節課,不是花多少工夫就能解決的,那其中的精力是挺折磨人的。
《淺水窪裡的小魚》是一篇能給人帶來心靈震撼的文章。成百上千條小魚被海水送上了淺水窪裡,小男孩的做法讓我們震驚,他身上所折射出的“珍愛生命”的品質令我們感動。這篇文章語言簡潔、樸實,但意蘊深遠。這增加了教師把握教材的難度,但蘇老師執教時,無論是對教材處理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都是成功的。
蘇老師透過播放課件,讓學生了解到魚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快樂生活。當蘇老師提出“你們覺得這群小魚在大海里生活得怎樣?”,就激發了學生們對美麗的海底世界的嚮往,對可愛小魚的喜愛。隨之,話鋒一轉,“可是有一天,海浪把它們衝到岸邊,無數小魚被擱置在淺水窪中,這些小魚快要死了。”前後對比,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小魚面臨的困境,強烈的反差激起了孩子們的同情,在接下來感受文字思想的時候,就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低年級識字教學是重點,也是難點。本節課蘇教師在生字的處理上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將學生帶入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學習、理解字詞,真正做到了新課標所提出的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的緊密相連。聽完這節課的整體感覺是,隨文識字紮實有效,學生能夠學得很愉快、很輕鬆。例如:學習 “繼續”這個詞。這兩個字都有部首“絞絲”。部首“絞絲”都與絲線有關,“續”就是指把斷了的線接起來。蘇老師在指名學生朗讀時,別有用意地說:請你繼續讀,你接著繼續讀,你再繼續讀。當學生讀完後,蘇老師又說:孩子們,像剛剛這樣不間斷地一個同學接著一個同學連續下去的讀就是?孩子們脫口而出——繼續。蘇老師教學“叨唸”的“叨”時,先讓學生理解不停地重複說就是叨唸了。怪不得“叨”有個口字旁!你看,這個詞很有趣,把“叨唸”反過來就是“唸叨”,它的意思跟叨唸一樣。教學蒸時,蘇老師透過字理識字的方式來理解。出示古漢字及圖片幫助理解字形及字義,中間這一橫,就像蒸板,草字頭就像蓋子。一切準備好了,就差一把火讓它燒起來了。課件一放,四點底變成了一把火熊熊燃燒著。蘇老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不僅讓學生在形象中認識,在感性中理解,而且注重了學生學習的情趣。在複習鞏固部分,蘇老師還設計了一封信,這封信既概括了課文內容,又巧妙地把生字藏在裡面。這樣的理解,這樣的積累詞語,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快樂,可謂一舉多得。
蘇老師對“困”字的教學,可以說是課堂的一個亮點。蘇老師從偏旁入手,引導學生看看這個“困”字,它是什麼偏旁?然後蘇老師邊口述四面都被封得嚴嚴實實的,邊用方框把成百上千困起來,緊接著問被困的小魚們能出去嗎?能像以前一樣在大海中那樣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嗎?還能和小夥伴快樂地玩耍嗎?你是小魚,你有什麼感受?那請你帶著這種感受來讀讀這句話。透過對“困”的品讀,深入文字字詞句,咀嚼感悟,在學生的心中塑造了這樣的形象:成千上萬的小魚困在淺水窪裡,正遭受太陽的'炙烤,水正悄無聲息地被太陽蒸乾,正悄無聲息地被沙礫吸乾。隨著時間的流逝,小魚正一步一步瀕臨死亡。在體驗和表達體驗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情感、語言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老師們,教學永遠是不完美的藝術!因此,本節課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們去探討:
1、在《淺水窪裡的小魚》中,老師對“在乎”一詞的處裡時,讀的時間浪費太多。我們所倡導的“讀中感悟”,學生只要透過朗讀,體會到了字裡行間的意思,感悟到了人物的內心感受就可以了,如果對本來是很簡單很容易理解的句子,一味沒完沒了的讀,那就顯得南轅北轍了。
2、可能跟蘇老師沉靜的性格有關係,她在語調上也是比較的平淡,如果能抑揚頓挫點會更親切,更符合低段學生的特點。
老師們,其實說的容易,做的難,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該怎樣適度點撥、引導,不讓學生朗讀只能停留在個別學生的初步感悟中,對於我這樣平常的教師也像是被困在淺水窪裡的小魚一樣。每次聽課,我覺得都是一次學習,讓我這條淺水窪裡的小魚離新課程的海洋更近了一些!謝謝!
《淺水窪裡的小魚》評課稿5
郭老師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在教學中有好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在本課時的教學中,郭老師設計了精美的多媒體課件,這不但創設了情境,也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思維的擴充套件。上課伊始,郭老師出示了詞語認讀,完成了對詞語的鞏固,尤其是是選擇詞語說一句話是亮點,接著提問讓學生讀一讀課文的第一段話,找出描寫小魚可憐的語句,為教學下文埋下伏筆。
二、本課中,郭老師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語言訓練,如想象說話、分角色表演等,巧妙地挖掘一些語言訓練點,啟用學生的想象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三、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在教學中,郭老師多次設定情境,讓學生反覆朗讀,讓學生逐步理解文章內涵,使學生始終處於豐富的情感體驗之中。如他設計了“假如你們就是被困在淺水窪裡的小魚,你會說些什麼呢?”等環節,引起學生們情感共鳴,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設身處地為小魚著想,從中體會小男孩的成功感、滿足感。
《淺水窪裡的小魚》評課稿6
《淺水窪裡的小魚》是一篇能給人帶來心靈震撼的文章。成百上千條小魚被海水送上了淺水窪裡,小男孩的做法讓我們震驚,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珍愛生命”的品質令我們感動。沈老師在整堂課中以讀為主,以讀為線,貫穿始終。由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到細細品讀,再到內化語言,層層推進。既訓練了朗讀,又體驗了情感,品味到秋的美,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教學環節體現了以下幾個特色:
一、創設“情場”
在課一開始,沈老師就播放了很多魚兒在海里自由自在遊玩的圖片,讓學生盡情暢談此時小魚的心情,學生迅速滋生了對小魚的喜愛初情,觸發了學生閱讀文字的衝動,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
二、斟字酌詞
中國的語言文字可謂是浩淼無邊,優美的文字,充沛的情感,靈動的字詞都折射出作者無限的情思。本文用詞準確,無不透露出作者寫作時用詞的謹慎推敲。在指導朗讀時沈老師抓住了重點詞,關鍵字。例如“叨唸、蒸乾”等一步一個腳印,指導學生朗讀,品味小魚的悽慘,品中有讀,讀中有品。
三、豐富積累
俗語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才能薄發”,只有積累了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下筆如有神,才能厚積薄發,才能避免“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尷尬。在教學中,沈老師以讀為主的理念,讓學會充分地讀,自由讀,讓學生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讀,而後反覆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從而使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將語言內化。
課堂總有美中不足之處,我覺得在這堂課上教師已經意識到讓學生讀中感悟,讀中體驗,何不再加強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學以致用。另外既然本堂課教師隨文識字了,何不再隨文寫字呢?寫字總是放在課堂的結尾,會讓學生在這最後10分鐘鬆散了。寫字教學還應重視寫字評價,才能讓學生有所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