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師》的評課稿
這次,陳老師執教的《孔子拜師》是一篇具有較強的人文精神的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教學重點是瞭解孔子拜師的過程,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陳老師很認真準備了這節課,在備課過程,她本人也像孔子一樣謙虛好學,不厭其煩的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課堂上,陳老師教態大方親切,教學語言較為精煉,準確地把握了課文重難點,學習目標基本達到。板書直觀生動簡潔,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下面,我根據課文的特點以及陳老師的設計意圖,對這節課談談個人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 關注課題,培養質疑課題的能力。
細細讀課題發現課題就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那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提醒學生關注課題,告訴學生寫事寫人的中,有些課題其實就是概括了的主要內容,我們在寫事寫人的作文也可以以人物和事取題目。我覺得作文和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節作文的指導,一篇短文的練習就能提高,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點點滴滴的滲透,這樣分解了作文和閱讀的難點,也能減輕學生對作文和閱讀的畏難情緒。課題是課文的題眼,所以我教學喜歡從題入手,這節課陳老師如果根據課題設計兩個這樣的問題:1、孔子是怎樣去拜師的?2、拜師後,孔子是怎樣學,老子是怎樣教的?這樣,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引導了方向;這樣,教師教路清晰,學生學路明確。好的問題的確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問題設計不在多,而在於精。
二、關注重點詞句,注重朗讀能力的訓練。
在這篇課文中,有些特別好的詞語,如:“相距上千裡,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僕僕”等,正是這些詞語體現了孔子拜師學藝的艱辛和急切。所以讓學生理解並運用這些詞語也是語文課的重點。在研讀課文時,陳老師能透過把握一段話中的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學習體會。如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來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為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為了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孔子的艱辛,陳老師設計了很多層次的朗讀,運用了計算、想象、查字典等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力求讓學生與文字產生共鳴。先是“從相距上千裡”這個在體會曲阜與洛陽距離遠,陳老師利用換算的形式得出的巨大數字讓學生明白他們的距離之遠,在之後運用語言描述沒有汽車、飛機、火車的情況下步行前往,很艱難,指導學生讀出遠和難。然後出示一幅畫面問:“孔子在前往的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困難?”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自然地過度到“風餐露宿”的理解。透過想象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孔子的求學的艱辛,讀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讓學生轉換角色成為孔子,教師相機採訪:“累了,你為什麼不歇一歇?”“餓了,為什麼不去餐館飽餐一頓?”“困了,為什麼不去旅館休息?”角色的轉換讓學生近距離的走進孔子的內心世界,深入的體會孔子求學的急切。幷相機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透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設想與現實總是有距離的,特別是教學一門遺憾的藝術。在課後我的腦海反覆回放陳老師的每一步教學過程,感覺每一步都是輕輕的浮在淺表上,想象沒有開啟學生的思路,讀的次數多,收穫的效果不盡人意,沒有在讀中讓點點知識如涓涓細流被學生接受、吸收、運用。究竟如何讓每一步教學都落到實處,這是一個大學問,我們所有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孜孜不倦的學習總結,爭取掌握其中的奧妙。
三、關注人物品質,重視學生素養的提升。
《新課程標準》指出: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本課的教學中,陳老師能充分依據教學內容,從孔子、老子身上尋求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雖然陳老師在課堂上沒有向學生明確提出:我們要學習孔子、老子的什麼精神,但在讓學生描述孔子求學的艱辛歷程中,在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中,在讓學生看圖辨認老子與孔子後說出依據中,在讓學生扮演孔子與老子時的精彩點評中,我們不難看出,老師此舉在於引導學生對自身人生價值的思考,讓課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於無形之中向學生滲透了中華美德的教育,真可謂“潤物細無聲”!
四、板書簡潔,突出重點點難點。
陳老師的板書簡單,樸實,工整, 突出了的重難點。為本課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