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盤點生物課堂教學中評價語言的運用策略

盤點生物課堂教學中評價語言的運用策略

盤點生物課堂教學中評價語言的運用策略

摘 要:課堂教學評價語言是教師從學習目標出發,對學習過程狀態和學生學習行為作出的價值判斷。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今天,課堂的預設性大為減弱,生成性大為加強,為了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思考是否有效,在潛移默化中能獲得知識,受到薰陶感染,由此,課堂教學中的評價語言顯得尤為重要。主要從四個方面對生物課堂教學中評價語言的運用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生物課堂教學;評價語言;運用策略

一、評價要有激勵性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所以,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需求,在課堂教學中,透過語言、情感和恰當的教學方式,及時地給學生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喚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如,《探究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徵》一課中,學習小組向全班彙報他們關於蚯蚓趨溼性的實驗方案、實施過程和現象,上臺前全班報以熱烈的掌聲,給學習小組以信心和鼓勵。教師及時評價:“同學們,看他們的方案多縝密,觀察多仔細,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同時也引導其他學生認真反思和觀察。彙報結束時全班的掌聲是對該學習小組的肯定和讚揚,這個學習小組從教師和同學的掌聲中收穫了成功的喜悅。

課堂教學中,除了要及時給予學生鼓勵性評價外,教師還要學會傾聽,耐心且細心地聽完學生的發言,及時理清他們的思路,發現他們困惑的焦點,發掘他們觀點的閃光處。

如,《保護生物多樣性》一課中,在教師和學生紛紛惋惜伐林墾荒導致“北大荒”的動物棲息地喪失,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同時,有學生提出:“如若沒有現在的‘北大荒’,如何能養活中國十幾億人口,‘北大荒’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這位學生的想法雖然偏離了預設,不是教師想要學生形成的觀點,此時如若置之不理或打斷,學生的思維火花就將被掐滅。是激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建立信心,還是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往往就在一念之間。這時就需要教師能夠傾聽,及時給予評價,並捕捉有價值的資訊,及時調整教學結構。此案例中,筆者及時給予了鼓勵性評價,並就“我們更需要‘北大荒’還是‘北大倉’?”展開了課堂辯論,如此,營造了一個民主、平等、溫馨的交流氛圍。

二、評價要有目的性,發揮導向作用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課堂教學的一切過程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包括教學評價。這就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作出評價,發揮導向作用。

如,《人體的激素調節》一課中,教學重難點是激素的調節作用,學生透過資料分析,知道了胰島素的調節作用,培養了學生分析資料的能力;透過小組合作學習,瞭解胰島素的人工合成,培養了愛國主義情感和獻身科學研究的精神;透過病歷分析,掌握了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的作用,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在評價中要強調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應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昇華,因此,課堂上教師時而說:“你很會學習,能夠透過資料分析出胰島素的調節作用”;時而說:“我們為身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你們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科學事業還需要你們繼承和發展”;時而說:“真不錯,學以致用,是掌握知識最好的方法。”這樣,使評價貫穿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促進教學目標的達到。

三、評價語言要具備豐富性、多元化

著名教育專家瑪莉琳·古特曼也說過:“那些小時候過多地受到師長表揚的孩子,在他們步入生活後很可能遭到更多的失望。”當前課堂教學中經常能聽到教師對學生髮言報之以“很好”“不錯”“你真棒”之類的語言,看似是對學生進行了鼓勵、表揚,實則並沒有進行實質上的評價,而僅是泛泛而談、應景似的`敷衍,聽了這樣的話之後,發言的學生並不知道好在哪兒,其他的學生也不知道該向他學什麼或向什麼方向再進行努力,久而久之,這樣“廉價”的激勵語言就無法吸引學生,長此以往,學生將對此種廉價鼓勵產生“免疫力”,無法獲得學習的滿足感,成就感。所以,教師的評價語言除了要充滿激勵性、導向性以外,還要擺脫枯燥單調,具備豐富性、多元化。

首先,教師要明確指出學生好在哪裡,不足在哪裡,這樣,學生能清楚地瞭解自己的表現,對於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均有明確的體驗,有利於有的放矢地開展今後的學習,有利於學生獲得學習的滿足感。

其次,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除了言語語言、數理邏輯兩種基本智力外,還有視覺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音樂旋律智慧、人際交往智慧、自我認知智慧、自然觀察智慧,每一個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個體,智力組合形式各不相同,人們可以根據各自的智力傾向去發展智力,所以,這就要求課堂教學中評價語言的多元化。

比如,《生物的分類》一課中,學生生動地講完蝙蝠的故事後,教師給予的評價是“很好”,那麼究竟好在哪裡呢?教師可以這樣評價:“你的故事很精彩,語言表達能力強,動物形象在你的描述下惟妙惟肖。”再如,《探究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特徵》一課中,辨別蚯蚓的前後端,有些學生觀察仔細,善於發現,找到了很多種方法,比如,靠近環帶的一端是前端,稍尖的一端是前端,有口的一端是前端,最具創意的是爬行方向的一端是前端,對於思維如此敏捷的學生,教師應就學生善於觀察的能力及時評價:“大家觀察得很仔細,科學探究就需要你們這樣善於觀察、一絲不苟的精神。”

四、評價要突出主體性

現代教育評價理論認為,評價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即師生、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在評價的過程中,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平等的主體,是評價意義建構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除了教師評價外,課堂教學中還要創設機會讓學生參與評價。

如,《探究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特徵》一課中,為了瞭解蚯蚓依靠什麼結構進行運動,學習小組設計兩條蚯蚓分別在毛糙玻璃板和光滑玻璃板上運動的方案,向全班彙報完畢後,教師及時評價:“這位同學講得很精彩,他闡述了實驗設計的原理和思路,但也有不足之處,另外,有些小組也採用這種實驗方案,但現象不一樣,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接著引導學生就該小組的實驗方案和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討論。有的學生提出了該小組實驗變數不單一,只能用同一條蚯蚓;有的學生認為毛玻璃不夠毛糙,摩擦力不大,換其他實驗器材;有的學生認為沒有一個促使蚯蚓爬行的力;有的學生提出周圍環境嘈雜,蚯蚓不敢運動……在討論、學生互評的過程中,有讚賞性評價、質疑性評價,學生的多項思維能力、辨析能力等綜合能力悄然提升,充分發揮了評價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作用。

當然,課堂教學評價語言的運用策略還有很多,以上幾種是筆者在教學探索中的粗淺認識。總之,評價的目的不是注重評價的結果,而是一個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發展的過程,教師在運用各種評價策略時,除了要考慮到激勵性、目的性、多元化、主體性外,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