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學校文化建設

學校文化建設

近一段時間以來,“學校文化”成為近年來最熱的詞語之一,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關注和重視學校文化建設,學校文化建設已成為許多學校管理與發展的積極訴求。但是,學校文化建設還有一些誤區:

誤區1:將學校文化等同於學校精神,使學校文化變得虛幻。

一些人認為,學校文化是一種虛幻的、精神上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廣義狀態,讓師生覺得學校文化高高在上、飄忽不定、無法把握,這是一種虛幻的極端;也有人理解學校文化就是要塑造學校精神,與學校管理沒有多大關係。這種理解是片面的。學校文化是在長期辦學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培育形成的、佔據主導地位併為全體師生員工所認同和恪守的共同的價值觀念;它是以學校整體價值觀為核心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反映著一個學校長期的為社會所公認的品格、素質、精神、作風以及公眾形象等文化積澱。

誤區2:注重學校文化的外顯形式,忽視了學校文化的精髓。

在學校文化建設的熱潮中,有些學校熱衷於建設物化的環境文化,有些學校熱衷於搞各種活動,有些學校熱衷於搞形象設計。這就給人以一種誤導,似乎學校文化就是學校的'各種文化設施、開展的文化活動或學校形象設計。實際上,學校文化的核心是觀念文化,其次是行為規範和行為方式層面,最表層的才是學校文化的各種表現方式。由此可見,學校的各種文化設施、學校文化活動和學校形象設計都是學校文化表層的表現方式。如果表層的形式脫離了深層的基礎,這樣的學校文化是沒有意義的,對學校的發展也沒有推動作用。

學校文化建設要走出誤區,核心就在於打造學校文化的親和力。學校文化的親和力是指一所學校中的物質與人的親和程度以及制度、精神與人的親和程度能否一致,這種親和程度越大,說明校園文化的親和力就越強。當初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提出“相容幷包,學術自由”的辦學思想,並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師資標準、課程體系,形成了相應的師生關係、講課方式等,吸納了一大批具有鮮明學術特點的國家級大師,構成了自己獨特的學校文化——相容幷包,學術自由。這種校園文化具有強大的親和力,現在雖然經歷了多次歷史性的社會變遷,“相容幷包,學術自由”仍在發揚光大,這就是北大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以人為本是提高學校文化親和力的關鍵。“以人為本”無論是作為一種教育思想還是作為一種教育管理思想,其本質特徵是在教育或管理中要堅持以激勵為核心從而激發人的積極性。提高學校文化的親和力,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具體說來,要做到以下幾點:

學校物質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學校的物質文化是指物質形態的內涵及其表面附著物所包含的文化,主要是指學校的硬體設施環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物質文化建設必須體現“人文思想”,無論是教學設施、學習設施、生活設施都應體現人文關懷,符合人性化的要求。許多學校出於管理的需要存在一些非人性的設施:如文化掛件顯得富麗豪華但掛得太高;休閒的花園內無坐椅;生物園地理園用柵欄圍起來並經常上鎖;一所面積不大的學校有詩情畫意的假山草坪、小橋流水,但沒有學生活動的地方;高檔次的宣傳欄內不貼學生的作品;校史室、榮譽室把優秀校友擺在最後;等等。總之,我們要把體現文化的物質載體——各種設施,建設成讓學校師生能看、能摸、能體驗的場所,而不是讓別人來看的形象工程。

學校制度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學校制度文化是指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包括師生的價值觀、行為理念在內的精神成果,是學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體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結形式,反映和體現著校園文化的發展水平。“文化管理”並不排斥“法治”,是以人為本的管理,雖然也講法規,但強調法規是為人服務的。制度文化對於師生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制度的制定、執行必須人性化。

學校精神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精神文化是指學校內除去物質、制度以外的所有的精神活動所形成的成果,包括觀念文化、活動文化、校本課程等。“文化管理”更多強調的是環境和情感的作用,激發人的積極性。學校的精神文化建設,如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的娛樂活動、調劑學生的文化生活的課外活動、學生接受道德與藝術教育的第二課堂、運動會、音樂會、社會實踐活動、各種比賽、競賽活動、升旗儀式、評優評先爭創活動等。這些文化活動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並使學校的辦學理念、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培養目標等在活動中得以光大。如有這樣一所學校,骨幹教師紛紛要求調走,而這所學校給這些骨幹教師的待遇並不薄。原因是他們覺得自己在孤軍作戰,學校缺少團結協作、友好競爭的氛圍。這所學校缺少一種正確的價值判斷,缺少一種積極的做事方式和處世態度,失去親和力,留不住骨幹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