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報告範文

語文結題的報告

語文結題的報告範文

背景及意義

1、語文學科功能的異化。

如果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人是什麼”,那麼語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應該是“語文是什麼”。簡單講,語文就人為了參與社會生活所掌握的溝通工具,是使人思想豐盈,情感愉悅的精神食糧。學習語文既是對前人精神財富的繼承,又是對現實生活的品悟。但是,每當論及語文教學,往往令國人痛心疾首。現實中的語文早已失去了她本來的靈性與俊美,變成了應試的奴僕,變成了家長、老師為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變成了繁重的課業負擔,變成了冷酷的馴化和空洞的教條……表現到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就是繁瑣分析、死記硬背和解題訓練。教學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標新立異、賞心悅目,惟獨忽視了語文學習的本原——兒童該怎樣學語言。

2、機械、封閉、枯燥、功利、壓抑——傳統語文教學種種弊端之湧現。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課堂氣氛沉悶,缺乏生命活力。教學就語文而語文,從課文到課文,語文與生活分離,知識與精神對立。重視了知識的學習,卻忽略了活動與生活;重視了教師的講授,卻剝奪了學生的探索與創新;重了結果,卻輕了過程;追求了考分的回報,卻忽視了整體素質的提高。對學生來說,真是“語文語文,讓人頭疼!”這種激烈的矛盾,迫使我們不得不冷靜地對語文課堂進行反思,必須儘快尋找一種適合兒童的語文教學。

3、時代對語文教學的召喚。

生活在知識經濟社會里,人們不再是文字的奴隸,也不能滿足於艱澀的書齋語文,而是具有主動品質和強烈的自我表現精神,具備不斷學習的延伸能力和汲取資訊的生存能力。能透過語言積極與人交往,拓寬自己的發展空間,能將語文應用於各種特定的生活情景。語文不僅是享受物質生活的手段,更應是個人充實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於這樣的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改造現有的語文學習。

4、堅實的理論基礎。

活動教學有著堅實、廣泛的學術基礎,其支撐理論主要是前蘇聯列昂節夫等人提出的“活動—發展”理論。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中提出“從事實際生活,讓感官成為理性的嚮導,培養孩子愛好學問的興趣和發現的能力”等主張。裴斯泰洛其的“教學要適應自然,頭、心、手和諧發展,強調人體感官活動和直觀教學”。杜威則認為“發展並不是僅僅從心靈裡獲得某些東西的意思。它是經驗的發展,發展成真正需要的經驗。發展的中介是活動。”維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確提出“活動—個性”理論。另外,我國的“情境教學實驗”“小學語文自學輔導實驗”等語文教學改革也為活動教學提供可靠的實踐基礎。

研究目的

以“主動性”和“全面性”為認識起點,我們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以活動促發展理論為指導,這樣描述語文活動化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設計具有實踐性、教育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創設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拓展學習時空,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索、創新為基本特徵,透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教學方式”。確立如下研究目標:

操作目標:

1、從兒童的發展需要和語言學習的本質規律出發,確立全面的語文教學目標觀。

2、從實踐中探索,從觀念上把握“活動”的本質內涵,提升教學觀、學生觀。

3、構建基於“活動—生成”的語文活動化教學正規化。

4、探索適合兒童學習語文的“活動方式”,使活動化教學成為一種可操作的教學方法。

5、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學語文綜合活動體系。

發展目標:

1、使每個兒童都能在生動、多樣、探究性的活動中建構語言。使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都能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得到應有的發展,享受到語文的樂趣。

2、在處理好“雙基”與能力、知識與情意等關係的基礎上,有效提高兒童的語文學習質量。

3、促進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積極改造自己的課程觀念,提高教學能力,特別是形成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專業意識。

研究內容

關於課程目標的拓展與深化

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是教學改革的靈魂,因而具有導向功能。從目標層面思考教學問題很有必要。

活動教學確立了新的兒童觀。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建構語言的生命體。語文教學也不僅是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活動,還是憑藉語言學習發展語文素養,形成生動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過程。因此,其目標內涵得到了放大。